|
法师与老人唤起人们的慈悲 -- 文:劳谦
佛家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在漫长人生的变迁中,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注定要面对生、老、病、死等苦,缘生缘灭,这就是无常。我们在这难得而短暂的人生当中,得闻佛法、得遇僧宝,确实是一种无上的荣幸。
出差到中国整年了,趁着星期日,与中国同事到潮州开元寺礼佛,之后,到市区内的美食一条街用餐。虽己是初夏时节,但气候还凉,方便烟友吞云吐雾,五条大汉决定在室外用餐,一则可方便看街景,二来空气流通。
这时只见一辆计程车停了下来,走出三员大汉和一位僧人。僧人到美食街用餐,确实是少见,不少人无不注目而视。只见他们坐定后,其中一人对服务员说,我们所点的菜,请不要加葱蒜、肉类。服务员转身到柜台下单时,来了一位面部表情木讷,身上穿着一件残旧棉袄的老太太走了上去,挨着师父身边空着的椅子坐下。这位师父主动与她说话,知道她是在大街上捡废品过活的老人,于是师父拿出300元给她。但这位老人家坚持不接受,他们再三推让,引起了邻座的食客投向好奇的眼光。
这位老人家说:“您少给一点,别给这么多好吗?”哈,这个年代还有嫌多给钱的事,多给还不要,确实是怪事。接着师父在身上搜出80元零钱,悉数给了她,老人看来很感动,在她那只破旧的布袋中找出一个比较新的布袋交给师父,这位出家人礼貌地接过,说了声“阿弥陀佛”收下了,老人家表示感谢。这时师父又拿出那300元,对老人家说:“你给我的东西我要了,那么我给你的东西,你也要接受。”可她坚持不要,师父坚持给她,旁边的一位先生说了:“师父给您,您就接着,您应该说‘阿弥陀佛,谢谢师父’”。后来,她收下了,合掌说了“阿弥陀佛”。
这时,我注意到邻座有两位女士,一直在关注师父到底给了她多少钱,因为在师父给她塞钱时,她们的目光一直在钱上。接着,其中一位女士向餐馆的服务员了解这位老人家的情况,原来,老人今年有83岁,有三个儿子,可她被赶出来了,身体很不好,吃不下,睡不着,全身疼,严重耳鸣。无家可归的她只能在街上捡废品过日子。
这时,只看她望着师父,师父给他摸顶诵咒。她很感激,还问师父是哪里来的,贵姓。师父笑着说:“我是鸡足山的,姓释”。她想了半天,又拿出一顶帽子和一个布袋送给师父,师父说“袋子我要了,帽子你留着吧”。师父对旁边的人说:“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不容易啊”。那位老人的眼泪一直在打转,又问了一次师父“您贵姓?”师父再次笑着说“我姓释,鸡足山的”。后来她想了一下,好像记住了,突然给师父磕头,师父把她扶起来,为她摸顶赐福。师父叫她要照顾好自己,要念佛,心心不离佛号,她一直站在旁边,直到他们吃完东西回去。
说真的,这是一件平凡不过的事,但通过这事让我发现,这个老人其实不贪心,实在是为生活所迫。而师父的做法,也让我内心起阵阵的回想,首先,这位老人得到师父的加持、她还供养了师父两个布袋子,已经结下佛缘,种下了善根。其次,周边误解出家人怎么还来街上吃东西的人,后来也投来了赞叹的目光,发自内心的赞叹师父,种下了福田,将来如果有人在她们的面前提到出家人,他们一定是有好感,一定会在别人面前赞叹出家人的。
另一方面,师父的做法,肯定会引起在场的人深思;一个出家人,对一个陌生的老人有这样的举动,那么她的儿女呢,我们的社会呢?坐在旁边的两位女士,一开始时有点嫌弃老人,可到后来,她们竟然主动和老人讲话,问这问那的,是师父唤起了她们本有的慈悲之心。其实这就是在行持,在生活中修行。我们在学习佛法时,不一定能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但在我们亲近或留意出现在身边的出家人时,就能在他们身上学到生活上的佛法。一个微细的动作,也许就是我们毕生要追寻的东西,真是受用无穷!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