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犀牛哥

烧头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2-2011 17:29:2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11 20:22:3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犀牛哥 发表于 5-2-2011 17:29
谢谢你的信息

问一下,不管是不是佛教徒,你都称兄弟姐妹?

你说的一观道,和一贯道有什么关系吗
打错了,是一贯道。

http://bbs.sgchinese.net/thread-3569146-1-1.html

七众弟子      
教团中出家与在家的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

優婆塞(upāsaka),又譯烏婆塞、伊蒲塞、優婆婆柯、鄔波索迦[1],意譯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指业已皈依佛法僧三寶,並誓守在家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在家男性佛教信徒,为四众或七众之一。在中国常称为居士。
《希麟音义》五曰:“乌波塞迦,旧云优婆塞,新云邬波索迦。邬波,此云近。迦,此云事。索,即男声也。即近事男也。谓亲近承事三宝者故云。”。《優婆塞戒經》卷三載,若受三歸併受持一戒者,稱為「一分優婆塞」;受持二戒者,稱為「少分優婆塞」。《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邬波索迦,或言优波娑迦,近侍也,言优婆塞者,讹也。此云近善男,亦云近宿男,谓近三宝而住宿也,或言清信士善宿男者义译也。”

優婆夷(Upāsikā),又譯優婆私柯、优婆斯、优波赐迦、邬婆斯迦、邬波斯迦、优波赐迦[1],中譯為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等[2],即親近三寶、接受三归、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施行善法的女居士,為在家二众之一,四眾之一,或七眾之一。
《巴利律藏大品》(Mahā-vagga),谓优婆夷始於智度耶舍之母,耶舍的母親皈依佛陀,成為佛教史上第一位優婆夷。《华严疏》六十二曰:“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故。”,即在俗之信女。

在佛教界,新马港台都以师兄或师姐来称呼对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11 20:33:0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ii15134 发表于 5-2-2011 16:23
那大家想去都可以去,是吧?

当然可以:loveliness:

去看看插头香,感受一下新年气氛,也不错。:loveline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11 23:40:1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11 23:42:5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2-2011 14:24:4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犀牛哥 发表于 5-2-2011 23:40
谢谢澄清。
马上想到一个问题,居士如果是已婚的话,是否要。。。禁欲? ...

圣严师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
至于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情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回答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去世之后儿子也应照著拜。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敬师长为南方,夫妇互相体谅为西方,爱护亲友为北方,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为上方;同时并说明了父母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属佣人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个别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像这些都属于感情的范围,是人间的伦理关系。能够善于处理感情问题而过正当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
《维摩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赘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答道︰「我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著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脱自在的内心世界。
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2-2011 14:32:3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犀牛哥 发表于 5-2-2011 23:42
这位朋友看来是个认真的人,谢谢你的回答。

不过你的回答,和大圣王的有些区别。比如,你说只 ...

大部分通常是以师兄来称呼。:loveline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2-2011 21:47:2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011 23:28:5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011 23:52:4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禁得了欲就好了,问题是基本上不能,没有初禅以上修为根本就是不可能。如果真有大智慧能禁欲,那完全执持鼓励。家庭生活是凡夫,禁欲是圣人。这就是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