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宝宝一天到晚不停地吃手,我打过他的小手,他停不下来,听老人的话,往他手上抹过辣椒汁,他嘴巴扁啊扁地要哭,可还是要吃,我真的是没辙了。”在本地不少育儿论坛里,很多的妈妈都有类似的抱怨,她们的宝宝,几乎都是四五个月大。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有一段爱吃手的时光,这样的抱怨实在不算新鲜,你或许也耳熟能详。令笔者好奇的是,爱吃手的宝宝不计其数,但究竟有多少个年轻的妈妈会问一问自己:“宝宝为什么爱吃手?背后有没有蕴藏什么成长的秘密?”
幸好,儿童心理学家非常严肃地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结论是,小宝宝爱吃手,恰恰是他们特有的探索和学习方式,如果妈妈横加干涉,很可能事与愿违。
邪恶的辣椒汁阻挡大脑发育
在年轻妈妈中做个调查,你就会发现,宝宝一般都是在四五个月大时爱上吃手的,这并非巧合。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宝宝的大脑是渐进发展的,新生儿压根意识不到小手的存在,等到长大一点,他才会发现自己的小手。这个发现太有趣了,他一天到晚挥啊舞啊,小手成了他的第一个玩具。由于这时宝宝的大脑还不能完全控制手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乱挥一气;等再大一点,神经系统发育更完善了,手眼活动更协调了,他就能把小手伸进嘴巴里了。一开始,他的动作很笨拙,不能“百发百中”,但没有一个宝宝不是“重复练习”高手,一般到了四五个月大时,几乎每个宝宝都会把手指当成第一根“棒棒糖”,百啃不厌。
如果你看出点门道的话,就会为宝宝学会吃手而欢呼,要知道,吃手既是宝宝自主控制身体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手眼协调能力发展的一大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吃手与翻身、独坐、学爬、学走一脉相承,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如果这时在宝宝手上抹辣椒汁,阻挡他吃手的话,宝宝一定会非常委屈——他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掌握自主控制小手的技巧,这么辛苦的工作,妈妈不但不亲吻他鼓励他,还要不停地打扰和惩罚他,真是没有天理!
宝宝吃手累积人生经验
妈妈们也许还有个疑惑,如果说宝宝只是在练习自主活动的话,为什么他又啃得那么有滋有味,好像手上蘸了蜜糖一样呢?这就要说到宝宝吃手的另外一层重要意义——学习。
瑞典有个大名鼎鼎的儿童心理学家,名叫皮亚杰,他几乎用了一辈子来研究儿童的学习方式,做的观察和实验不计其数。他的结论是:学习是儿童的本能,而两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对四五个月大的宝宝来说,嘴巴就是最好用的感知器官,小手则是他的第一个探索对象,吮吸小手带来的感觉是全新的,完全不同于吮吸母乳或橡胶奶嘴,这种新鲜感会让他兴奋不已,他啃啊啃,直到完全熟悉 “手指棒棒糖”带来的感觉,并将它存入大脑中的感觉经验“仓库”为止。
这样看来,不管是频频打掉宝宝的小手,还是往上面抹辣椒水,都不是什么好主意。与其横加干涉,还不如放松心情,把宝宝的手洗洗干净,让他好好“吃个够”,等他学习的愿望和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吃手频率自然会大大降低。再说了,宝宝为了捍卫自己探索和学习的权利,可是有一股子牛劲的,这是他们虽然被辣得哇哇大哭,却仍“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因。所以,就算你想挡也挡不住,不过是徒然延长吃手时间,甚至还会带来其他行为问题。
吃手吃出一个感官世界
到了吃手频率降低时,很多宝宝已经学会用手够东西了。这时,宝宝会把每一样能拿到的东西都往嘴巴里塞,积累不同的感觉经验。通过自己的小嘴巴,他就会慢慢知道什么是“粗”,什么是“细”,什么是“硬”,什么是“软”,什么是“咸”什么是“甜”……当然,随着宝宝渐渐长大,眼睛、鼻子、耳朵、手和脚派上的用场会越来越大,他获得的感觉印象也会越来越多。皮亚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印象,宝宝将来的书本学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宝宝早期的感觉印象越丰富,对将来的学习也就越有利。
不过,宝宝的学习必须要以安全为前提,我们肯定不能任由他们把什么东西都往嘴巴里塞,但是,选择一些安全无毒、不同种类的物品,清洗干净,供小宝宝尽情探索,并在宝宝失去新鲜感时,及时更换新事物。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宝宝在学习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第一步。
长大还吃手是内心受到煎熬
小宝宝爱吃手,是在学习和探索,但也有很多两三岁的大宝宝喜欢吃手,甚至把指甲都咬得光秃秃的。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小心了,或许宝宝正受着紧张、焦虑等情绪压力的困扰。
生活环境和保姆更换、缺乏父母关注、早教课程过多负担过重、父母关系紧张等,都会给宝宝带来心理压力,与成人相比,宝宝更无法承受压力,通过吃手排遣压力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因此,如果家有爱吃手的大宝宝,妈妈不要急于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而是应该认真检验孩子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宝宝有没有在幼儿园里碰到什么事情?爸爸妈妈有没有给宝宝足够的关注?新换的保姆懂得尊重孩子吗?家里的气氛是不是有点紧张、不够愉悦?宝宝自由玩耍和探索的时间够不够?报的早教班是不是有点多,宝宝的体力和精神都有点吃不消?……只有找到原因,并对症下药、改善环境,才能纠正大宝宝的“吃手癖”。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阻拦孩子吃手,甚至动用惩戒手段,那是治标不治本,很有可能按下葫芦起了瓢,旧问题还未解决,让人挠头的新问题又会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