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3312|回复: 1

走路 也是一种 修行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4-2011 20:14:3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星洲日报   
佛典《四分律》提到: “经行有五事好:堪远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饮、得定久住。”指出走路具有帮助远行、帮助思惟、帮助消化、预防疾病和于定中得以久住等五大好处,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是有其根据的。

        许多医学期刊与杂志都曾发表报告,走路有降低心跳速率并强化心肌的功能;还能降低体内坏的胆固醇,增加好的胆固醇;帮助控制血糖:锻炼结实肌肉,促进新陈代谢,消耗更多的热量;有助脑内啡(Endorphine)生成,使心情愉快,产生一种“幸福感” 。

        此外,现代人闻癌色变,根据《护理健康研究》一项长达20年的统计研究,一周运动7小时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癌罹患率,而最理想的运动就是健走。走路的其他好处还包括,能减少30%罹患心脏病与50%罹患糖尿病的机会。

        多走路,多用双脚,脑力体力都会改善。身体下半身包括背、腰、臀、大腿、小腿等肌群,都与大脑、脊髓、神经互通讯息,且与脑千有密切相关,可预防老年痴呆症;走路过程有助维他命D的吸收,也可预防骨骼疏松;藉由走路对心理的稳定也有帮助,一边走一边释放压力,对改善忧郁症也有不错的效果,所以走路被视为“健走”是实至名归。

        一天要走多少步,才有助改善健康呢?日本九州大学吉城旗野(Yoshiro Hatano)博土,在1960年代提出“日行万步”的观念,至今已届满50年,这个观念获得世界各国政府与健康机构的认同与回响,纷纷推动与步行相关的活动。

        美国健康部门提出国民每日步行步数的建议量:成人每日应至少步行8千500步、7-16岁的男孩是l万3千步、女孩是l万l千步以上,才能达到“动态生活”的基本要求

西医:脚是第二心脏
        西方解剖学发现,人类的脚由26块骨头、19块肌肉、33个关节、五十多条韧带、四万多条汗腺组成,藉由观察脚有利于病症的初步判断,脊椎保健协会研究员叶文彬指出,脚往往最早出现“异常表征”,当一个人有脚肿、抽筋,静脉曲张、扭伤、足桌疼痛等等,就是身体发出警讯。

        前美国总统艾森豪的心脏外科主治医生保罗卜怀特博士(Dr.Paul White),更提出“脚是第二心脏”的论点,因为心脏在人体血液循环有启动作用,我们的双脚远离心脏,由于地球引力作用,血液从心脏流向双脚较为容易;相反地,脚部血液回流心脏则比较困难,尤其是当大量血液积聚于下肢静脉时,下肢组织压力增加,必须依靠下肢肌肉泵的作用,即下肢骨骼肌张力增高和收缩,挤压下肢血管,协助心脏的泵血作用,迫使下肢静脉血液通过静脉瓣流向心脏,完成血液的循环过程,所以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

        如何增强我们的第二心脏?走路,常是医生推荐的首选,因为从西方医学观点,走路是一种伤害少又不受时空限制的运动。

        复健科主任林庆扬经常强调药病人“走”出医院,他说:“术后病人、中风复健与失能者能不能走路,是判定他们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林庆扬说,对许多重症或慢性病患而言,“举步维艰”的形容十分贴切,“但走路但要有方法,必须先训练病人双脚有力,能抬高离地3寸有抗地力,才能开始训练走路。”病人如果无法走路,身体缺乏运动,血液循环不良,这时很容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复健科首重脚的力量与走路的训练。

中医:脚是人体之根
        西医认为脚是人的第二心脏,中医则主张:“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脚在中医上,被视为“人体之根” 。

        对中医来说,脚不仅仅是血、肉、骨头的组合,一只脚上就有31个穴位,双脚有六十几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人体十二条经脉,有六条循行于足部,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

        脚掌有一个很重要的穴道——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底中间凹陷处,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宋代《扁鹊心书》指出:“涌泉二穴,在足心宛中,治长年脚气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肢腿肿,沉重少力。”所以走路多刺激涌泉穴,可以舒缓上述的状况。

        对中医来说,脚部是整个人体的缩影,可说“牵一足而动全身”,脏腑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反过来,疏通经络,气血,可达到治疗脏腑雄的效果。走路能刺激足部,牵动全身的筋络来影响其他器官,达到健身、保养的成效。

        走路的种种好处,包括可促进血液循环,因为中医认为心主血,心脏强、血气够,整个人就会神清气爽;另外,足少阴肾经与肾有关,肾与骨有关,小孩多走路有助生长激素L、H分泌,也刺激生长板,所以可以长高;常走路让人有精神,因为肝主神,走路有利肝的强健,让人神清气爽。

        从中、西医观点来看,走路对调和身心好处多多。您准备开始多走路了吗?试着每天多走一些路,不仅能走出健康与幸福,还能帮助身心安定,让修行更得力。

慢步经行 学佛陀走路
        其实修行不只有在蒲团上成就,也可以从脚步入门,同时也从经行、绕佛、朝山的步伐中,走出轻安自在的修行境地。

        走路也是一种修行吗?我们常以为修行不外乎是打坐或念佛,但其实修行不只是在蒲团上,也可以从行步间入门。二干六百多年前,佛陀便带领弟子们以一种步行为主的修行方式--经行,在林间或廊道下来回步行,藉由静中修行与动中修行的调和,随时随地摄心收心,动静相宜。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步行禅修的方式,逐渐发展出跑香,绕佛、朝山等行门,依循的方法都是以“动”,来调身、调心。透过步行,练习动中禅味,清楚明觉自己的每一个动作,让我们在行住坐卧间,随时可以放松身心、收摄身心,安住于每一个当下。

        以下介绍经行、绕佛、朝山等修行方式,让读者深八了解“动中修行”的活泼妙用,走出轻安自在,世走出修行深意。

慢步经行

        经行,一般是指修行期间,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摄心走路,与静坐搭配,用以调节身心,安定身心的修行方法:若平日饭后、疲倦,或坐禅感到昏沉时,也可起而经行,以利消食或去除睡意。依步行速度与功能的下同,经行又可分为慢步经行和快步经行。

        慢步经行,是一种极慢的步行方式,协助行者把心安住在脚步上,不受自己的妄念及外境的干扰,而能时时保持觉知,清楚知道自己所踏出去的每一步。

其方法与步骤如下:
(一)预备姿势
1.上半身姿势:与打坐时相同;头顶天、收下颚,缩小腹、腰背自然挺直。
2.两手抱拳:右手轻握虚拳,置于前腰之前;左手手掌抱住右手,左手大拇指轻盖住右手虚拳上方。
3.两手位置:置于肚脐上方,与身体保持约三根手指厚度的距离。
4.手臂:上手臂自然下垂,与下手臂成大约90度的状态。
5.眼睛:自然下垂,目光投注在身前的地板,面带微笑。
6.全身:每个部位,从头到脚,保持放松。

(二)方法
1.起步,缓慢依序提起脚跟一脚掌呻脚趾,体验脚跟、脚掌、脚趾离地的感觉,动作愈慢愈好。
2.缓缓向前跨出约半个脚掌(或不超过1个脚)的长度,感受脚步向前移动的感觉。
3.慢慢地从脚趾一脚掌呻脚跟依序着地,体验脚趾、脚掌、脚跟逐一踩在地面的感觉。
4.脚掌完全着地时,感觉地心引力像磁铁般,把脚稳稳地吸附在地面上。
5.站稳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与速度跨出下一步。

        慢步经行时,心该放在哪里?有两个方法可运用,其一是将注意力放在移动的脚上,清楚地知道每一步提起、跨出、移动,着地和换脚的感觉,在脚趾、脚草、脚跟着地的每个瞬间,都一清二楚,了了分明。等这只脚站稳后,注意力再栘到另一只脚上,继续行走。运用这个方法经行时,由于脚下的每个动作细微而绵密,因此会愈走心愈专定,步伐也会愈来愈轻软平稳,身体负担世渐渐减轻,仿佛一缕棉絮、一根羽毛,在空中随风飘动的轻软。

        另一个方法,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静止的那只脚上,感觉那只脚如磐石般稳稳地踩在地上。同样以缓慢的速度踏步出去,但心完全放在静止的脚上,等移动的脚完全停止、安住之后,才又将注意力移到不动的那只脚上。运用此法经行,则愈走愈能清楚感受静止的那只脚,安稳地吸附在地上,而上半身仍是轻松的。

享受当下这一步
        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单看哪二种方法比较容易摄心,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两只脚行走不停滞、不中断,把心安住在周而复始的动作上。

        慢步经行时,心虽然系在脚的动作上,但不须低头看着脚步,整个身心是全然安定而放松的:要特别注意的是,经行时,心不能急,在当下的一步尚未走好之前,不可轻率迈出第二步,每一步都必须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当我们放松地专注在双脚的每一个动作时,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没有其他的杂念与妄想,每一步都只有当下这一步。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3-4-2011 21:43:0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ii15134 发表于 23-4-2011 21:38
步走,活动量不是很大,长期下来还可以减肥

呵呵。。;P

当我们放松地专注在双脚的每一个动作时,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没有其他的杂念与妄想,每一步都只有当下这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