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年文化”的代表,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民间年画所表现出的生活、感情和情趣,是乐观的、向上的、充满信心的。我将通过对朱仙镇和佛山两个地方木板年画介绍,让大家都木板年画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有进一步的了解。
佛山木版年画
1.简介
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生产而得名。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佛山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是中国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佛山木版年画 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包括门画(俗称门神)、年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 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期,销行及于南洋各地。有原画、木印及木印工笔三种,大多是门画。线条刚劲、粗放、简练,用色多大红、橘红、黄、绿等,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是全国年画的主要产地之一。
2.品种
佛山木版年画中的主要品种,源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至民初及抗日战争前最为鼎盛佛山木版年画,行销华南、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地,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成为我国著名木版年画四大产区之一。佛山木版门画可分为工笔、意笔、木版套印、木版印线手绘等。具有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线条朴拙浑厚、粗犷简洁、极富装饰的独特风格。其用色以大红、朱红(丹色)、黄、绿为主,特别以填丹为佛山门画所特有(即以丹色作底色),可耐日晒雨淋而不变色。佛山木版门画内容丰富,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地域特点、习俗和喜好而印制题材和颜色各别的门画。民众则按大门、房门等不同地方而张贴不同类型题材的门画,抒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佛山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各地的民间年画有着一样的共性:在题材上,主要有吉祥图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风、戏曲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等。在功能上,主要用于新年或岁时节令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愿望的必备用品。由于年画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自娱自乐,反映的是民间生活和民间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但由于地域、历史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每个地方都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也由于欣赏习惯、审美趣味、造型观念的差异而各自有着浓厚、鲜明的地方色彩,各有所长。比如:天津杨柳青擅长戏曲故事、美女、胖娃娃、名胜风物、时事趣闻;江苏桃花坞以戏文、风俗世事、人生礼仪、农事画为多;河南朱仙镇喜用民间传说、演义小说故事;四川绵竹则多用历史故事、动物花果等。佛山年画受岭南传统文化影响,并迎合佛山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以民间信仰神像画、岁时节令应景画、礼俗画居多,为百姓喜闻乐见。佛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清时期享誉岭南的剪纸、年画、金花、灯色、扎作、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等民间工艺,无不与当地民俗民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处处都反映了广府民俗事项、民俗心态,而体现得比较全面、深刻的,当数年画具有代表性。
佛山年画不以精巧细腻的工艺著称,不以富丽堂皇的装饰见长,甚至不入大雅之堂,倒是看起来有点“俗气”,带有醇厚质朴的乡土风味,这正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特征和民俗文化的鲜明特点。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创作意识的物化,由于创作的出发点与观念意识相通,它真情地保留着从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岭南民俗文化元气,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品,可以管中窥豹,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 年画不仅是年节和民俗活动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这些特点,是其它画种难以比拟的,这意味着年画除了具有美术价值以外,还具有研究历史、政治、风俗和民众生活心态及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形象数据价值,是认识过去人们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的一个参照系,所以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是我们研究广府民俗的重要资源。 首先,佛山年画是底层人民生活史多学科聚焦式画面的反映,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民俗民风,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题材内容、作品形式、使用材质等都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因时势的变动和风俗而改变,凭借着民众的感情和想象而发展。某些民俗活动和民俗事项,不少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消失或失传了,比如,南狮传说起源于佛山,醒狮的扎作和表演历史悠久,由于属于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练武强身的游艺活动,史籍记载几乎是空白,更没有留下图像资料。南狮的形状、颜色、配置的敲击乐,醒狮的动作形态、活动场景等相关情况无从考究。在年画作品中,描绘醒狮的图像则为我们提供了形象的宝贵资料,对考证、研究佛山著名民间扎作工艺“狮头”以及醒狮活动及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例证。又如佛山年画中神像画相当大宗,不但品种繁杂,销量也相当惊人,其产生和发展与古代岭南民间信仰兼收并蓄和多神崇拜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探讨岭南民间信仰历史发展轨迹的珍贵资料。一些年画作品还反映了社会变革或人们经济活动中有意无意表现的时代风尚和社会风俗,如房屋建筑、家具摆设、生产用具、交通工具以及人物的服饰装束等,都给地方民俗研究留下了大量可贵形象资料。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文化的中心地之一,传统的广府文化意识在佛山年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其次,我国民间年画和民俗研究起步较晚,民间社会的世风世情,过去在正史中比较少见,而年画是不同历史时期世俗民风的一面镜子,在过去没有录像、录音的情况下,无疑是民俗研究重要的图像资料。为我们今天研究广府地区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有形资料可补充民俗史的不足,亦足资今日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参考。 佛山木版年画,记载了一段火热的民俗历史,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民风细节,如一幅幅用白描手法写就的绚丽多彩的画卷,向我们述说广府民俗那风情厚重的历史,不老的传说。
4.艺术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为当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着佛山本地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佛山传统民间绘画和印刷工艺的一些基本情况。其他各地年画相比,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笔绘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现,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熠熠生辉。其形象精细、饱满,线条粗犷、有力,红彤彤的色彩热烈艳丽、寓意吉祥,因而,佛山木版年画又有"万年红"的美誉。 佛山年画使用红丹、金银色加强画面的装饰效果,红色表示喜庆和吉利,而红丹又是佛山著名的地方特产。年画以红、桔红、黄、绿等色来套印,在人物盔甲、袍带上饰绘金银图案纹样,使神象画更显金碧辉煌。佛山年画线条粗犷,简练有力,构图饱满,富于装饰,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 佛山年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成为佛山年画的显著特征;在表现手法上,善于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佛山年画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题材选择上都具有广府文化的细腻艺术特征。 佛山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坊各地的民间年画有着一样的共性:在题材上,主要有吉祥图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风、戏曲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等。佛山木版门画内容丰富,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地域特点、习俗和喜好而印制题材和颜色各别的门画。民众则按大门、房门等不同地方而张贴不同类型题材的门画,抒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过去多是"神荼郁垒"、"秦叔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及其他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内容广泛,产销盛极一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佛山木版年画曾随时代变化,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等,也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 在功能上,主要用于新年或岁时节令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愿望的必备用品。佛山年画受岭南传统文化影响,并迎合佛山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以民间信仰神像画、岁时节令应景画、礼俗画居多,为百姓喜闻乐见。
5.传承意义
冯氏世家是广东佛山仅存的木版年画代表。一百多年来,冯氏世家从祖父冯均开创"冯均记"的字号,获得"门神均"的美誉,成为民国时期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在冯均的年代,佛山做年画的人很多,现在的普君南路当时叫细巷,窄窄的街道上集中着许多年画作坊。木版年画的历史在"文革"中被打断,冯均一夜之间忍痛劈碎了两百多块雕版,自此之后,佛山木版年画式微。时至今日,从业者老的已然作古,年轻的纷纷改行。 到如今"门神均"的后人-冯炳棠、冯锦强父子,仍然在坚持木版年画的制作。"冯均记"已经成为迄今仍用手工绘制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也是目前广东省唯一一家正宗流派的木版年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佛山市的冯炳棠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朱仙镇木板年画
1。简介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明至清朝中叶却为中原商坞要冲,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它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合称中国四大名镇。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飞庙,在岳飞庙的东隔壁是一座关帝庙,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关帝庙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2.历史溯源
朱仙镇木版年画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兴起于北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我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由此可见,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民国初期,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拢画店有万通、晋涌泰、天兴德、德盛昌、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长、万盛、三成义等。 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至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 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3.艺术特色
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与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四川的绵竹并称为全国著名年画,是由它独特的风格决定的。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觉得匀称舒适。有些地方的年画人物脸部多打红脸蛋来妆饰,而朱仙镇的年画不打红脸蛋,看起来很自然和谐。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人们多把老虎做成或画成黄老虎或红老虎,而朱仙镇的年画是黑老虎。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术界的重视和赞誉。 [2] 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 朱仙镇年画非常注意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多用青、黄、红三原色,用色总数可达9~10种。民间常说:"黄见紫,难看死。"而开封朱仙镇年画黄紫两色的搭配,颜色厚重,对比强烈,不仅没有难看之嫌,反而色彩鲜艳,与民间过年的欢乐气氛协调一致。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 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其主要特点为: a、色彩艳丽:朱仙镇门神用色,非常讲究,使用颜色的配方,是以民族传统的技法,使用传统工艺,精炼配制而成,用此种颜料,印制出年画,色彩鲜艳,日久不脱色,呈现出对比强烈、色彩浑厚的风格。
b、形象夸张:朱仙镇门神,从版面上看,表达正面英雄人物英雄形象画面较多,塑造英雄人物,一身为了正气、忠诚、朴实,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英雄人物的真实形象;人物媚态:朱仙镇年画多为人物画,表达的是英雄人物高大形象,表现出一身正义,纯正无私的精神,看后给人以正义感。
c、线条粗旷:版面的图案,线条雕刻的有阴、有阳、较粗、豪放,粗细对比性强,采用古代人物画的技法,尤其在衣纹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线条粗实纯厚,富有野味,具有北方民族地方独有的纯朴、厚实、健壮风度。
d、构图饱满:朱仙镇门神是以继承传统技法而构图。很有它鲜明的地方特有艺术。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上空下实,留有空白地方较少。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的巧妙,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的图案,美感性强。
e、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
4.传承意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曾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 在开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画老版二百二十余块,重新印制历史老版年画三百多套,并编印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等,为保护传统木版年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是,整个朱仙镇木版年画印制规模很小,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模式上。掌握雕刻印刷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人已寥寥无几,特别是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如不及时加以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很可能会彻底消亡。
5.开发前景
朱仙镇木板年画抢救、发掘、整理,当务之急: 几年前,在开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手抚一件件精美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出过“再不加紧挖掘、保护、开发,这年画鼻祖也有消亡的危险”的喟叹。 如今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朱仙镇木版年画已列入我国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开封从事木版年画的艺人越来越少,珍贵的雕版仍在流失,尤其严峻的是,在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朱仙镇,懂得雕刻、印版的艺人已经所剩无几。 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任鹤林提及年画,不禁感叹:“如不及时抢救、发掘、整理,何谈产业发展,何谈创新发展?” 郭太运:回首曾经的辉煌 据郭太运老人讲,北宋时期,经济飞跃发展,科技高度发达,雕版印刷业极度繁荣。自此门神画转向刻版印刷。《东京梦华录》有这样的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一个“皆”字写尽当年东京木版年画印刷、销售之盛况空前。据史料记载,当时年画作坊遍布京城,甚至宋室宫廷也办作坊。官民竞办,木版年画发展繁荣。由于明代朱仙镇水运发达,开封的木版年画印制中心向朱仙镇转移。明清之际,朱仙镇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文献记载:清代盛时从事年画业者近300余家,清末犹存70余家,成书于民国初年的《岳飞与朱仙镇》也记载:“(木版年画)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300余家,出品盛销于临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由于黄河濒泛,朱仙镇渐失水运优势,于抗战时期该镇“天成”及其分店陆续迁往开封与振源永、泰盛源、云记源昌等60余家画店散布于市内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一带,再次掀年画印制销售高潮。年画老艺人郭太运说:“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至农历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各地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 任鹤林:产业化文章如何来破题 痴爱年画艺术研究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任鹤林,20余年一直致力于年画调查研究和年画产业化探索。近年来不断为年画产业化发展奔走呼号。他告诉记者,年画产业化要破题,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年画的产业化首先要上升到由政府主管的高度,成立专门组织和机构,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掘、整理开发,由局部的、零散的、自发的工作状态,转变为全面的、规范的、有序的轨道。任鹤林语重心长地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华民族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宝贵遗产是属于全民族共有的,当然也属于开封人民,属于朱仙镇人民。开封的年画专家和朱仙镇的艺人应该有大开封、大文化、大年画的观念,停止无谓的论争,捐弃前嫌,齐心协力,取长补短,提高年画质量,把年画的产业化文章做好。 第二,要尽快拨付一些抢救资金,把散落民间和外地的史料雕版找到,哪怕是复制回来,让老艺人有机会把手艺传授下来。任鹤林说,许多年画都是孤品,比如鲁迅生前收藏的年画等。他说:“这些年,我已经整理出300多种年画,要尽快把这些孤品年画刻成版,把画印出来,然后研究、印刷、发行。”任鹤林特别强调,老艺人日渐衰老,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的技艺传下来。他说:“能否办一些培训班,培养一些热爱年画艺术的年轻人,让他们把数百年的年画艺术接力棒传下去。” 第三,中国木版年画发源于开封,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开封应尽快筹建年画艺术博物馆。任鹤林告诉记者,杨柳青、武强、潍坊、杨家埠、绵竹、桃花坞等地都建有专门的年画艺术博物馆,但在“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和发祥地,竟没有专门展示年画艺术的博物馆,岂不可惜、可叹。 第四,年画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认真保护是前提,创新必不可少。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技法也要与时俱进,应提倡科学创新。门神画由手绘向雕版拓印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朱仙镇年画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年画的草根性使它在上个世纪以“大众”为借口的各种艺术演绎中成为一个宠儿。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柳青、桃花坞等地已经开始市场细分,传统年画销农村,创新年画销城镇。在天津、上海,年画发生“变种”,祈求美好的民间神话图像被带有商业含义的时尚美女图像所取代,或者说,同样带有祈福、祈美、祈富含义的时尚美女成为了市民的新偶像。而以这些时尚美女为题材的城市风情年画开始风行城市。广告年画、月份牌年画开始风行。市民主题在年画中浮现,年画与时尚美女、广告捆绑在一起,构图方式和符号系统发生变化,让这些新年画跟上了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任鹤林最后说:现在本省已无专业出版社,春节年画市场已被外省出版物占领。据1996年不完全统计,河南就有1亿扇门,一门一画必不可少。如今又过10年,河南恐怕已大大超过1亿扇门。一扇门2元钱,就是3个亿至5个亿,河南年画出版效益相当可观。对此不应该悲观,年画发展前途无量。这种经验,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化可资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