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492|回复: 0

三峡老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12-2011 10:34:20|来自:台湾台北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末清初,渡海来台开垦的移民,坐着船沿淡水河,逐渐往上游大汉溪畔的三峡地区开垦,形成村落。人们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于水边,所以三峡最早开发的地区是横溪、三峡溪、大汉溪附近,后来因所住局限才渐往山地发展。               
                                    三峡因山区范围庞大,先民耕种之余,上山伐木、采藤、烧炭,且三峡近山产大菁(可制作染料),又有清澈的三峡溪水,故由淡水河运进布匹,造就了染布业之发展,早年三峡老街的商店就以染布业为最多。后来有外国人发现三峡地区的山地很适合种茶,又有天然资源樟树,于是人们开始种茶及制作樟脑,染布、茶、樟脑为三峡过去最大的物产。               
                                    清乾隆年间,安溪移民入垦者渐增,于是有“溪聚落”形成,三峡的第一条街“三角涌街”(即现今民权老街)也在此时初具雏型。               
                                    晚清的三角涌以熬樟脑、制茶及染布为主要产业,并以三角涌街为集散中心,利用河道纵横的夙富水利,将货品运送至全台各地,甚至外销他国,在极盛时期往来船只达六十艘之多,市街景象繁荣。


                    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签订马关条约,日军登台后,首遭三角涌义军抵抗,歼灭日军数百人,随后遭日军焚街烧杀报复,三角涌街庄及祖师庙皆在此时付之一炬,于日治初期再度于废墟中重建。日治中期,日人开始开采煤矿与木材,成为三峡新兴工业。               
                                    此时的染布业也因洋服、西服及布行代之而日渐衰颓。大正五年(西元一九一六年),推行“街区改正”工作,形成今日民权老街现存的立面,并建设轻便铁道作为主要文通工具。               
                                    日治晚期,日人大力推展皇民化运动,三峡著名地标-三峡拱桥,也在此时期落成,水运时代自此宣告结束,三峡街庄的交易逐渐转变成基本的民生消费。


台湾光复后,改制为三峡镇,三峡人的信仰中心-长福岩清水祖师庙由艺术家李梅树教授主持改建,由于建造技术匠心独具,精雕细琢,造就了祖师庙“东方艺术殿堂”的美名,使祖师庙在庄严的宗教气息中,增添珍贵的艺术价值。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