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3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立贴为证

[狮城水库] 转发 天涯论坛的一片帖子,分享下,有空可以看看,漫长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2-2012 15:29:0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聊完中国文化的“自视”,再聊聊中国文化的“他视”问题,即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我认为总体来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西方文化对于我们的看法,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但依然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我举一个例子,许多美国杂志一提到了中国人和韩国人,经常会把我们与吃狗肉联系在一起。美国人如果提到“吃狗肉者”,基本就是指的中国人或韩国人。
  
  关于狗肉的问题,我倒是考察过。山东有句谚语:要吃飞禽,鸽子鹌鹑;要吃走兽,驴肉狗肉。可见这四样东西比较好吃。贵州人则说:花江狗肉滚三滚,庙里菩萨坐不稳。狗肉之香连菩萨都动心了。虽然民间有此一说,但据我了解,实际上真正吃过狗肉的中国人是很少的,吃过的人许多年也就是吃一两次。真正爱吃狗肉的人少之又少。
  
  即使吃狗肉这件事确有其事,也犯不着在文化上上纲上线。但美国人坚决以自己为中心。在他们的眼里,狗与猫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天底下竟然还有吃狗肉的人,这实在太不可理喻了,这还有人性吗?其实,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印度文化里,牛是神灵,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牛在印度可以幸福地活到死。
  
  美国人酷爱吃牛排。他们天天大嚼大啖着印度人的神灵,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竟会吃掉他们的朋友。
  
  美国人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庞大芜杂的文化用一个符号进行简化。比如中国人吃狗肉——冷酷没有爱心的家伙;新加坡人使用鞭刑——东方式的[关键词屏蔽]主义;日本人的相扑——新奇而怪异的异族风情,这么小的国家偏偏要搞巨人的运动,也许日本人的心理正像相扑运动员的身体一样变态;印度的玩蛇艺人——小笛子竟然可以让眼镜蛇跳舞,不可理解的东方神秘主义,颇有一点原始的危险刺激。
上贴说到,虽然中西方文化已经相互“认识”,但总的来说由于西强而中弱,造成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许多仰视所带来的偏差,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则有许多由于俯视所带来的偏差。
  
  在某些中国人眼里,西方什么都好,特别是八十年代有句说法,叫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在西方人看来,除了中餐味道不错(但是不符合健康标准),其余的中国东西似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中国人是潜意识的文化主义者,特别希望别人崇尚中国文化,但是不要以为西方人对中国感兴趣就证明他仰慕中国文化。我楼下小区的影碟,反映南美食人族的片子被借得最多,并不代表中国人崇尚南美的野人文化。人类对异质文化充满了好奇心理,但猎奇不等于喜爱,即使喜爱也不能于崇尚。
  
  由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再加上实质的利益冲突,使得我们中国人做什么事情,在西方看来都不对,都要批评。美国华人林良多最近发表的诗作《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有一定代表性。这哥们很冒火地质问:“当我们的人口超过十亿时,你们说我们摧毁地球;当我们限制人口增长时,你们又说我们践踏人权。当我们一贫如洗时,你们视我们低贱如狗;当我们借钱给你们时,你们又埋怨使你们国债累累。……”原诗很长,大家有兴趣去搜。诗里涉及的不全是文化问题,但根源在文化上。
  
  在被西方的傲慢和偏见损害多年之后,2008年4月,中国新一代青年终于忍无可忍,他们在世界各地走了街头,事后还出现了四月青年(反CNN)的网站。这是件大好事。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势心理是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我们很难通过几年的努力转化其偏见。我们不必过于愤怒,你气死也没有用,每天把自己手头的一份工作干好,让中国一步步继续强大起来才是王道。
  
  近年来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许多西方人从实利角度出发,开始重视中国。我打过交道的几个西欧人,他们都是大学教授或者经济界人士,他们的子女里都有学习中文的孩子。他们真心的认为中国是西方之外最重要的国家,下一代人如果学习中文的话,职业道路定会宽阔一倍。但是,遗憾的是,西方从文化上或者说意识形态上对中国的偏见似乎有增无减,而且中国崛起以后,这种文化偏见甚至进而变成了文化敌视,至少一部分西方人眼里是这样的。
  
  例如诺贝尔奖就是一个典型。除了西方人士之外,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些年的非自然科学类奖项都授给了那些人。基本上都是西方看着不顺眼的国家的反对人士。我给兄弟们介绍一个得诺贝尔奖的窍门,你要是得了就把奖金分给我一半。那就是,你写文章抡圆了大骂中国的政府。不管中国干什么,你都上纲上线地写文章论证其谬误,对坏事,你就论证必然性,对好事,你就论证这是政治工程,是损害多数人利益的,是损害环境的。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骂下去,如果运气好,你很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果你不幸是一个文盲或者像楼主一样的懒隋,不会或不想写文章,那也没有关系。你就坐飞机到欧美各国去,下了飞机到处走走,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坐在地上脱了鞋破口大骂中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骂下去,如果运气好,你很可能获得诺贝尔和龘平奖。
  
  这两年,某个实行西式民龘主制度的穷国,出了一个所谓穷人银行家,给农村妇女放了几笔代款,就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仔细调阅了资料,我认为,他这个弄法基本上是流于面子的,实际上对于改变当地农村几乎令人绝望的贫困现实,作用是九牛一毛。相当于一个人痛得要死了,你去给他按按肚子,再说几句安慰的话。要说对农村的贡献,中国的农村改革才是真正惊天动地、触及根本的改革,中国这三十年的农民脱贫致富才是全世界扶贫最大的成绩。然而,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奖,在那些评委的意识形态的眼里,中国的成绩永远一文不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12 15:49:1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贴子现在进入“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崛起”了。今天,坐在飞机上,我看着满天的云,心思和云一样乱。一个超级懒人,偶尔发个贴,发现竟然有人跟贴,一时受宠若惊,就一路写下来。如果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蕴含于一切领域的,经济则同样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这个意思。但经济还有一样与文化极为不同,就是文化是形而上的,经济则是实打实的。写诗是好是坏,大家可以争议;做生意是赔是赚,连傻子都一眼便知。所以,说文化可以瞎摆划,“谈空说有夜不眠”,而说经济则很难这样去蒙。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懒人,在以往的日子里,偶然思有所得,又懒于提笔记录,那想法就如长河浪花,一闪而逝,现在打破脑袋也想不起来了,空对逝水,比较茫然。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完成这个贴子。
  
  好在这是“漫谈”,不需要严密的理论体系。我将继承和发扬前面8万多字的没边没沿胡说八道的优秀品质,欢迎兄弟姐妹们积极理性地拍砖和证伪,以免我遗害网民。
  
  记得前面的一个贴子当中,我曾谈到过,今天的经济学论文都变成了数学论文了,还很讽剌了人家几句。其实,这主要是我自己心理阴暗的原因。应该说基于大量计量数据的经济学研究,使传统经济学走向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面对大量的圈圈线线加方程式的经济著作,我如果抡圆了往死里看,估计也能看明白。但问题在于我很懒。当年读书的时候,我一直用哪个哲人说的“世界上的真理都是简单的”这句话自我解套,一口认定那些复杂的东东都不是真理,于是心安理得不去攻读。做毕业论文时,虽有名师指点,却连一个什么模型都建不起来,索性写了一篇先秦诸子著作中的管理伦理学思想研究,才把证书混到手。
  
  所以,下面的贴子里,我还是漫聊闲摆,绝不用我最头疼的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兄弟姐妹若能回贴赐教交流,我更高兴。大家能有一见之得,能有一言相互启发,也算是没有白给电信交上网费啊。
  总之还是那句话,我胡说,您胡听!劝君莫笑荒唐语,只当秋坟听鬼唱。这一句把楼里的姐妹吓跑了,哈哈。
  这个贴子算是闲话,我们进入经济部分。
对于任何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而言,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知识应该是在初中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上,有专门的一大部分内容叫做政治经济学。如果上到大学,也有类似课程,内容更深。考研也要考这个内容。
  
  很不幸,我高中时就因为这个课,令我的老师很郁闷。情况是这样的。老师讲政治经济学那段时间,正值九十年代初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经济过热,我们校门口的烧饼价格,从两角钱一个涨到了一块钱三个,严重抬高了我的早餐开支。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好学生,于是乎就对商品价格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这样教导我: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由于劳动者干活速度有快的也有慢的,所以价值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这就是一头斧子换两只羊的道理所在。
  
  我去问:为什么同样的斧子和羊,平时是一比二,当缺肉时会变成二比一呢?老师告诉我: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它会受市场供需影响而上下波动,这个波动以价值为中心,不会偏离太远。
  
  我又问:假如生产一口水缸需要2个小时,那么现在我再给它追加1小时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我花一个钟头把它砸在许多小片,那么为什么水缸价格为什么增加,反而没有价了呢?老师告诉我,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你把人家的使用价值砸没了嘛。
  
  我又问:校长和校办主任的工资差30%,他们两个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怎样在工资中体现的呢?为什么是30%,而不是40%或20%呢?花10年发明一个专利可以值100万元,若研究9年便放弃了,这9年的人类劳动是不是没有价值了呢?自然天成的风景没有凝结任何无差别人类劳动,为什么要收门票呢?门票是商品价格吗?为什么刘德华打广告可以挣100元港币,而我倒贴钱人家都不要我呢?如果劳动力存在差异,那么我和刘德华两人的劳动力价值和价格是怎样决定、怎样衡量、怎样换算的呢?老师想了半天回答道:你这不是想跟我抬杠吗?
  
  总之,我就是这样一头雾水地开始了对经济现象的观察。
  等我上了大学以后,正值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小平南巡已经过了几年了,中国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导向。既然实现经济转轨,经济学教育就要跟上。可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学教材主要政治经济学,这个东西是跟计划经济联系比较紧密。于是中国教授们一通黑忙,很快整出了不少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政经和西经都是经济学,为了区别才加了个定语。这两种经济学有很多东西是矛盾的。但是并行不悖,我们都要学。而且必须把观点背下来,考哪门课就答哪一门,如果你用西经的观点去解答政经的考题,那恭喜你死定了。这种弄法看似不合理,却也很合理,就是把各种观点都介绍给学生,让你自己去辨析和思考。也就是这个时期,我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后来挺火的《财经》杂志、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当时都还没有呢。当时我们比较喜欢刚创立的《中国经营报》以及南方周末的经济类文章。
  
  在那个时期,我比较信仰西方经济学。例如价格问题,相对于政经的价值决定论,西经则主张市场供求决定论。也就是说,不管你这个商品是用一百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制造出来的,还是天然形成被你拣来的,反正只要有人需要它,你们双方谈好愿打愿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市场就把价格决定了。用市场供需决定价格的理论去解释当年我跟老师抬杠的一大堆难题,看起来一切迎刃而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