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875|回复: 1

早来的佛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8-2012 18:44:5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ZT
早来的佛缘(上篇) -- 【佛缘传奇】之一 本刊特约:王若冰


18岁的小芳,在母亲王书敏的支持下毅然地抛下红尘,走进一派宁静的佛门。

这个举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很保守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怎能不激起千层浪花呢!

左邻右舍纷纷摇头,不理解小芳的举动,更是骂这个妈妈糊涂,多美丽的一朵花儿啊,怎么就不让它绽放呢?人生才刚刚开始,为什么就看破了红尘出家为尼啊!

在重庆工作的姐姐听说了,马不停蹄地跑回家来,硬是把剃光头身穿僧衣的妹妹拉回家来,并声泪俱下地埋怨妈妈不称职,这不是要断了妹妹花儿一样的前程和人生吗?妈妈知道自己辩不过有学问、见过世面的大女儿,只得默默地听着,暂时同意她的决定,让小芳还俗。

大女儿难得回家一趟,母女三人亲都亲不过来,哪有时间争吵呀,母亲王书敏一味地接受大女儿提出来的所有条件,更劝小芳听姐姐话。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了一个月,小芳的头发也长出来了,姐姐才算放心回重庆。

尊重小女儿的选择

姐姐走的第二天,小芳就告诉母亲,她不能半途而废,要回庵里了。王书敏看着平静如水的小芳那圆圆的双眼,只对她点了点头,在小芳走出几步时,她还是说:“学真,你自己决定人生路要怎样走。”

学真是小芳的法号,王书敏这样说,是怕大女儿又埋怨自己,说自己是一厢情愿有意误导不懂事的小芳,才使她不得不去出家;母亲更明白,佛祖是不会强求任何人的,只有一心向佛的人才能有缘走到最后,才能真向佛。眼下,小芳毕竟还小,万一有一天她的心被姐姐说动,真要还俗了,不也会回过头来埋怨做母亲的吗,所以母亲叫着她的法名,这表示她让小芳郑重思考的意思,也就是让她自己想好了,走与留都在这一念所决定。

学真平静而坚定地看住母亲说:“放心吧妈妈,我会一直走下去,永远追随佛祖,走好自己选定的路。”

王书敏看着学真的步履是那么坚定,眼神是如此的淡然,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支持,还是劝慰这个刚初中毕业的小女儿。对只有18岁的小芳来说,她确实还不知道什么是人生,而佛祖也希望招收这样的孩子,只有年轻人才能更好、更扎实地发扬佛教的宏伟大业!再想想,按世俗人的看法,大女儿的埋怨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是因为自己从小受奶奶感染,一心想信奉佛祖,只可惜生不逢时,当年在破旧立新的年代,宗教都成了精神毒品。王书敏也只能偷偷地念点“阿弥陀佛”。长大成人后,嫁人生孩子,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可是她心里依然装着佛祖,谁也无法驱走。这些年,国家的政策有些松动,准许沉睡多年的佛教小范围活动,王书敏的姐姐先她一步走进了县城里的“大慈庵”,自己就隔三差五也去上香跪拜,跟着念念经,只可惜自己没文化,只能鹦鹉学舌的跟着师父念,却还是不懂其中的意义,只有一颗虔诚的心。

每天念佛回家,好奇的小芳就问她念的什么经,她也说不清所以然,只苦笑着说:“现在真好啊,女孩子也能上学识字,你们这一代人真幸福呀,像我们这睁眼瞎(文盲)太可怜了。”

“妈妈,你下次把那经书拿回来让我看看写的什么,能把你们都迷成这样子?”

“小孩子别乱说话,佛祖无处不在。记住了女儿,你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敬佛!”

小芳看妈妈的脸色如此凝重,声音又这样严肃,她急忙低下头写作业,偷偷地伸了伸舌头,不再说话。

初次接触佛法

一个星期天,小芳对姨妈的行为更为好奇了。她反复请求妈妈一定带她去庵里玩玩,她一再向妈妈保证说:“我不但认真拜佛不捣乱,还可以帮妈妈听听那些含糊不清的字到底说的是什么,也顺便看看生病的姨妈。”

妈妈觉得小芳说的有理,再说佛家是广结善缘的,愿与任何人结缘,她没有理由拒女儿到佛堂;于是,妈妈领着小芳来到大慈庵。看着小芳有模有样地学着妈妈行跪拜礼,每一拜都是那么标准又虔诚,母亲觉得这个女儿有点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她真想立马把小芳交给大师父,可是,她犹豫了好久,直到回去时,她还是决定放弃。

小芳的到来,给平日只有三个年迈老尼的大慈庵带了少有的欢乐,就是来祭拜的居士们,也多是中、老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像小芳如此妙龄的女子出入寺庙很是不多见,何况在这个偏僻又落后的小县城呢?最重要的是小芳到来的一天时间里,不但庵里的笑声里含着糖,就连佛祖也微笑了一样。只见她认真地给各尊佛像的衣服都掸了一遍,小心翼翼地给脸上擦洗干净,把各个房间的地扫了一遍又遍,一会儿帮那个师父洗衣服,又给厨房里水缸打满水,干活累得满头大汗,却咯咯地笑个不停。老师父看着她如燕子一样飞来飞去,眼里是羡慕,心中是欢喜,特别是大师父,忍不住想,要是庵里有个如此年轻又勤劳的小徒弟该多好啊!

确实是大师父担心的那样,当时的环境,自身都难保,公安上的人,隔三差五来清查一下,逼着大家各自回家,别迷信佛教,他们说世上哪有神,只有人,人才是主导这个世界的一切。

显露出家的意图

自从小芳来过后,隔三差五总是来庵里拜佛,她找遍庵里仅有的两本经书,是那样痴迷地读,很绕口的经文,多少来庵里敬香的识字香客都把经书念得文不成文,句不成句,而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芳,怎么一念就有了经韵。大师父微闭双眼一听,就听出了诵经味,她虽不识字,却听过别人念经的。大师父听了,就让小芳大声地念出来,三个老尼听得津津有味,竟然忘了吃午饭,直到大家读完了一章,才有人想起时间不早了。当天晚上,在三位师父的挽留下,小芳充当了她们的引读人,念起了“心经”。

后来,若是小芳几天不来庵里,师父就托人捎信,问小芳在忙什么,小芳则总是找尽一切机会来庵里学念经书。以前,她总认为师父们念来念去就那些经文,通过进一步学习,她突然觉得,佛教原来是如此伟大,读经越多,越让她爱不释手,又如饥似渴,那天她竟然跟大师父商量说,她想在庵里留宿几日,把大师父新请来的《地藏经》好好读读,她想读完读懂。

《地藏经》终于读完了,她静静地跪在大师父面前说:“我要出家,请师父收我为徒?”

大师父都惊呆了,心里一阵欢喜,难道自己的心事让小芳看透了,不,这不可能,凡要出家,不但自己愿意还得父母同意才行,眼下小芳的姨妈虽在庵里,却也不能代表她父母的意愿。近来,大师父对小芳细心观察,虽说小芳前世今生都有佛缘,到底她还是个孩子,这事急不得,缓一缓最好。大师父想到这儿,低下头对小芳说:“孩子,你虽有佛缘,出家可不是儿戏,你才只读了两本经书,看来你还得回家跟父母商量一下,好好地仔细想想,再说吧。”

小芳回到家,先跟母亲说了她在庵里读佛经的感受,特别谈了《地藏经》对她的启示,说我们每个人前世今生都罪孽深重,心里的“贪、嗔、痴”之念太多,她觉得自己虽然年幼,也存在着不少原罪,问母亲是不是这样,母亲本就有佛根在心里,对女儿的话当然赞同,于是,母女两一唱一合地就《地藏经》展开浅显的探讨。小芳很聪明,她明白自己的想法一定能得到母亲的赞成,可父亲是什么态度,她心里却没底,就采取了如此策略,与母亲讨论佛经,用佛经的理论来说服父亲。
发表于 10-8-2012 18:46:0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前文提要”‘小芳随母亲到佛堂礼佛,情不自禁地认真礼佛,自发地大慈庵当义工,这佛缘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种在小芳的内心。大慈庵的师父无法为她讲经说法,庵内惟一的两本经书,就成了小芳的“启蒙恩师”,小芳为了要进一步地了解佛法,萌起了出家的念头。奈何家中还有老父在堂,要走向出家之路还是有阻力的。最终,小芳鼓起勇气告之父亲她的决心……’

用尽方法让父亲明白

王书敏起先还不明白,只认为好学的女儿对佛教感兴趣,也是不错的事,当她越听越觉得女儿话里有话,又见小芳频频看父亲,还不时征求父亲的看法和观点,每当一个小观点得到父亲的赞同时,她就急流猛转地说:“我决定追随佛祖,研究佛经去!”

当母亲完全明白了,却一个劲地看着父亲,父亲问她知不知道佛教有许多禁忌和戒律,小芳平静地说:“我都知道。”

“你才多大啊,一旦受戒,那可是一生都无法反悔了?”

“我知道。”

“你知不知道,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看破红尘了?”

“爸爸,你也认为,出家人必是遇到磨难而看破红尘才出家的,错,大错特错。我出家,不单不是看破红尘,还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父母疼爱我,姐姐哥哥关心我。通过这一段我读经书的感受,我才真正明白,佛教事业博大精深是需要人继承和光大的。我决定出家,那是因为我要为佛教献身,追随佛祖大业。”

“小小年纪,懂得什么献身和大业?”

“各人都有选择理想道路的自由。佛教原本就是一项大事业,伟大而深奥,之所以传承几千年久盛不衰,当然有他的伟大之处。先不说释迦牟尼身份特殊,就是中国皇帝也一样不爱皇权爱佛祖吗,普渡众生是每一个佛教徒的宗旨,我要学习玄奘,坚定不移的追求佛祖、决心研究佛经,为佛教大业贡献一生!”

“你能跟他比?”

“是的,我不敢跟先师比,也没有胆量和勇气徒步走西天那凶险的漫漫路程,可我在国内学习佛经,探讨佛学总行吧?”

“等你大了再说。”

“我已经18岁,是成人了,主意已定。”

“睡觉睡觉,都睡吧。”母亲怕父亲发火了责骂自己,急忙打了圆场,大家这才没有那么僵。各自睡觉,一夜无话。

不辞而别 留书出走

第二天一早,父母起床一看,已不见小芳的身影,小芳只带走了随身的一套衣服,什么也没拿,桌子上留下一封信,母亲拿给了父亲。

爸爸、妈妈:

女儿不孝,我走了。

我虽然不能在二老面前尽孝,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开启大孝之智慧。我知道自己本领小,也不敢谈普渡众生,可我想学佛教,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世间、为有缘人化解苦难,从贪、嗔、痴和欲海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不孝女:小芳

母亲看着父亲,父亲还算是个明白人,知道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非要干什么事,硬拦是拦不住的。事已至此,他只得叹了口气,心想,或许她再大些,看到别的女孩子个个花枝招展,自己始终一身素服,就能有反悔之意了,到那时再做点思想工作,有或许比现在硬拉她回头要好一些……

小芳出家后,为她剃度的师父给她取了个法名“学真”。从此,学真一心学习佛经,白天在大慈庵里学习常规礼数,有点时间就读庵里仅有的两本经书,后来她总是觉得,虽然经书会读了,其中的意义和经里的精髓,依然是一知半解,真正的要意还是不得领悟。庵里的师父们不识字,只是靠自己体悟出一点道理,经书中内含还得靠她来解释,而她又总怕自己解释得不到位或者说错了,她虽然成为庵里小有名声的“知识分子”,但心里总不踏实,师父们和众香客的爱戴更坚定她佛学的意志。

学真出家满三年,接受三坛大戒,一心一意地求师、求知,渴望进一步的探求深奥的佛法。她先到周边几座寺院去学习,湖北、山东、安徽的寺院取经,后又去几个名山大寺去探源求知再追缘,从初入佛教的一个小知青,自学小有成就,历时十年,终于在1995年顺利考取了厦门的“闽南佛教学院”。

在那漫长的十年里,学真追随佛祖的历程中,有成绩更有艰难。

初入庵的几年里,政府时不时刮一阵整治宗教的政治风暴,把庵里的神像[关键词屏蔽]一通,把几个师父训斥一顿,当时学真年幼,他们更是拿她当典型,说你小小年龄就傻到出家的地步,好的不学,专学“歪门邪教”。

居士和香客们一看这形势,都不敢上门了,只有特别虔诚的居士也只能在夜晚偷偷到庵里来上香。如此情境下,庵里的生活也成了问题。逢春、秋收割季节时,大家就一起到田里捡拾麦子或豆子补充生活。这样的时节毕竟少数,平时还需要出去大量化缘。学真最年轻,她自报奋勇一个人出去化缘。年轻腿脚快优势,却也有许多说不尽的苦恼。

百般受辱 逆来顺受

有些不理解的人耻笑她不学好,一部分人指指点点说她属于“好吃懒做”才出家;更有一些男人,在无人处拦住她的路要对她动手动脚,嘴里还唱着下流歌。遭人耻笑或不理解,她都报以微笑回之,可面对污辱时,她就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拿出拼命的架势要跟坏人拼个你死我活。到底坏人是少数,总归做贼是心虚的,多数坏人被她吓退。但是有一次,一个中年男人把学真紧紧抱住不放,两人打斗半个小时了,学真眼看自己将要落入虎口,她一闭眼,决定以死拼命向墙上撞去时,一双大手拉住她,并在她眼前狠狠地朝男人那个要命之处踢去。只听男人杀狗一样“嗷”地一声倒在地上,那人拉着学真就跑,学真实在跑不动了,两人才停下休息。等喘过气来,学真这才看清帮她的“壮士”原来也是女人。大姐担心学真再有麻烦,一直把她送回庵里。

远在重庆的姐姐听说小芳的遭遇,又一次飞回家来,把母亲、父亲数落一个够,再次把学真软禁在家里一个月,让她长出头发,声称如果再不还俗,就从此与父母和妹妹断绝关系。

在亲情与耻笑和污辱面前,学真依然坚强地走了过来,她没有后退和后悔,平静而坚定地走进闽南佛教学院学习。

通过系统地吸取佛法理论,追根探源地了解深奥的佛法,让她精确地掌握和了解了正信佛教知识。2000年毕业后,学真师由于成绩优异,很荣幸地被 “四川尼众佛学院” 聘请去任教。这是一所由中国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高级比丘尼佛学院。1984年由高僧隆莲法师在此始创建校,成为中国培养尼众和以戒学为主的综合性佛学院。该院以培养佛教寺院人才、教学人才、研究人才等三个层次的办学宗旨。学校里教学的法师们,文化水平均在佛教本科以上。学真师所负责教导的课程是“戒律”课。

任教尼众佛学院

在学院学习的比丘尼,多数是由全国各所寺院报送考试,择优录取后前来学习的,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佛学根基。学真师教授的是“戒学”,教导尼师们如何开缘、结缘及如何在生活中应对烦琐事,生命与佛学,通过生活实例讲述佛学的伟大与神圣。

如今学真师又调往“重庆佛学院”任教,并在20008年被聘为副教授。每年的寒、暑假期,都要回到家乡的大慈庵来,一方面感恩这个出生和出身之地,另一方面,她想让这个偏僻又落后的小庵堂规范而兴隆起来,给庵里的小师妹们传授正宗的佛学要领和正知正见的佛家知识,不让她们再走弯路。

已是副教授身份的学真师,每当回家探亲时,远近的同修与居士,无不数着日子,翘望她早日归来。学真师每次回来,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同修讲释佛学上的问题,提高同修们的佛学基础;而在家的居士也在学真师回来时,在她开示时向师父提出各种生活上的问题。而大慈庵的住持坚持要学真师兼任这里的住持,这一来,原本是名不经传的大慈庵,顿时成了方圆十里的“名庙堂”。

学业有成,又做出了成绩,一向反对学真出家的姐姐,也终于理解了她的选择。姐姐的婆家有一套房子,公爹往生后,理应是两姐弟平分的,没想到大姑姐偷偷转卖了房子,一家独吞了钱财,姐姐实在气不过,一下就病在床上十几天。病好后,她坚决要起诉大姑姐拼死也要打赢这场官司。学真知道后,第一次登门进了姐姐家,当面跟姐姐说法,姐姐终于在学真的开示劝解下想通了,叹着气说:“我当初真不该反对你出家。”

人生,是一个付出与贡献的过程,爱上佛学、为佛教献身,对于学真师来说是明智又高尚的选择,能对佛教大业有所贡献,对佛学做出一定的成绩,这就是最值得的人生,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