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22-11-2012 03:45 编辑
敬錄自《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 益西彭措堪布 著
庚二:遍入塵剎利益願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別發十大願也是一地菩薩所發之願,一地菩薩又叫歡喜地,因為斷除遍計的障礙執著,超出世間,證得真如法性,入於法性流中,生在如來家裡,成佛真子。所以能見到佛的不思議境界:即在一個微塵中有所有微塵數的佛剎;在不可說不可說的剎土之中,有難以思議,不可計數的諸佛如來;一一如來都有浩瀚無邊的菩薩聲聞緣覺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大眾周匝圍繞;諸佛常為大會海眾敷演菩提妙行。如來利益眾生任運自在,廣大無邊,所以菩薩發願在三界九有之中廣修一切妙行,成就功德海藏,如佛無異遍於塵剎利益眾生。《十地經》云:「願乘不退輪,修菩薩行,令見諸佛演菩提行。」
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點認為:塵沙諸法,無非都是法界緣起。因為緣起之法,都具有寂照兩重特性。正如所見的一粒微塵,因為全體是法界,所以完全具足寂照特性。猶如鏡子又明又淨,所以能照攝許多鏡子入於本鏡中。本鏡又可被多鏡照在其中,這樣互相映照。一個鏡子是這樣,所有鏡子也都是如此。一塵既然同於法界,寂照具足,所以能含一切法入在自己之中,此一塵又入一切法之中,互相映入。一塵如此,一切法也都如此,所以重重交映,無窮無盡,這都是由於一真法界的本性所以能如此。清涼國師云:「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象而無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滅得之而真常,緣起得之而交映。」
如上境界凡夫難思難測,這是因為法界本性寂照不二,或明空雙運,但凡夫被無明障蔽,落於戲論之中。諸佛遍於一切,三世不離,放大光明,現大威神,出大音聲,說法不休,而我等如聾如盲不聞不見。《淨土懺》云:「十方諸佛常在世間,法音不絕,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淨光明,照觸一切,常住妙理,遍滿虛空。」所以我們應勇猛奮起,執持真空無我妙有的利劍,斬斷一切分別戲論的根本,蕩除一切業障煩惱,顯發本來真境界。
開示諸法空性的是般若法門,開示諸法光明的是如來藏法門。抉擇般若的是勝義諦理論,抉擇如來藏光明的是名言淨見理論。名言淨見理論是隨順諸佛菩薩的見解而作抉擇的。凡夫猶如患有眼病的人,在他的境界裡把潔白的海螺硬是看成黃色,而諸佛菩薩如眼睛明淨之人,見到海螺白色的本來面目。同樣凡夫面前的一切法就是佛的智慧境界,但因無明眼翳的作用,凡夫卻見成不清淨的器情界。佛菩薩見眾生前的一微塵無非是佛的清淨依報或究竟大光明的法界。一塵是清淨剎土諸佛眾會或光明法界,那麼每一塵也都不例外。如此則一塵等同一切塵,一切塵同於一塵,大小互融,一多不二,交相輝映,重重無盡,都是無礙解脫境界。全知米滂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的第六品中說如果對淨見量所抉擇的明空大法界,生起真實信解,獲得甚深安忍,則會「見一塵中塵數剎,剎那亦能現數劫,諸法實空幻定解,入於如來之境界。」這樣的抉擇在《寶性論》及密宗《大幻化網》中有深入透徹的宣說。如果沒有可靠的教理,殊勝的竅訣,則對於華嚴及如來藏光明,只能看看讀讀而已,想深入其堂奧則極為艱難。因此欲探佛法玄妙之士,不應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甘作井底之蛙,應上求玄中玄、密中密的殊勝妙法,如此會步入一個廣闊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