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777|回复: 5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10月16日最新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10-2013 19:53:26|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每修法能不能盡心盡力按上品善心──最初就應發心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成就正覺佛果的菩提心攝持,下至以相似造作的方式串習,極其重要。因為相似發起這樣的心也有很大的利益,並以相似造作發心的力量,將會產生真實無偽的發心。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yixipengcuo


发表于 16-10-2013 20:20:27|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敬錄自《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http://www.buddhajnana.org/subje ... ;aID=160&show=a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從無始至今,都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為他人著想。所以,想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不是很難,而要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

       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並堅持不懈地與它作鬥爭。如果肯下功夫,我們最終必定是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為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一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裡從沒有提及,雖然有些人說過一些類似的話,但深度卻遠遠不夠。只有佛將這些真理告訴了我們,在依靠佛陀教言進行觀察抉擇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以前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錯誤!就能由此而發起菩提心。由此可見,菩提心是最關鍵的,也是善的動機中最殊勝的。

       什麼是菩提心呢?所謂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有決定度化眾生的慈悲心。或許現在我們還沒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不修行,就會永遠沒有能力。如果肯努力修行,雖然目前能力不足,也無須為此擔憂。

       釋迦牟尼佛也是從凡夫開始學道,從而獲得成就的,並不是先天的佛。密勒日巴傳記裡也有記載,他的弟子曾說道:「您肯定是金剛手或某尊佛的化身。」密勒日巴當場就批評道:「你們這樣講,雖然是對我的恭敬,卻是對法的極端誹謗。因為你們不相信佛法能將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所以,有沒有能力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現在去做。

       當然,偶爾生起一個「我要度眾生」的念頭並不是很難。在沒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無憂之時,也許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譬如要選擇自己與他人當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時,雖然我們羞於情面,不便說「要他死」,但肯定會說「我不要死」,這就是菩提心不夠的標誌。

       第二、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眾生最究竟的手段。雖然度化眾生需要各種各樣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並不是指僅僅給予他人一定的錢財、名譽、地位,如開辦慈善機構,讓窮人吃飽穿暖、沒有病痛等等,而是為人們傳法,令其明白道理,這是真實利益眾生的唯一方法。

       其實,在發菩提心以後,作為大乘菩薩,除了那些眼下雖有利益、卻後患不絕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眾生的事,無論大小巨細、無論採用何種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佛陀的勸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於小乘戒律之處。

       在小乘戒律裡,能做的事與不能作的事劃分得十分細微,永無開許之時。但對大乘菩薩而言,只要沒有自私心,在能夠利益眾生,且不會產生不良後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大乘菩薩戒正是以此深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來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薩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來度化眾生,而是通過弘揚佛法,讓每個眾生明白如何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因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們知道這條路是最安全的,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主動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應該是被動的,勉強的行善因為只是行於外表,而不是發自內心,實際上就不是善。所以,讓每個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見解與行為至關重要。

       對於其他眾生,則可以採用其他相應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時,就應該為所放生命念誦佛的聖號和咒語。因為,如果為其講法,它們也無法明白,但我們相信,為其念誦經咒肯定可以在它們的心田裡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很快成熟。到那時,它們便會明白這條路該怎樣走,而且會主動地去走。對於動物,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為人講法極其重要。

       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裡,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麼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

       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為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眾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眾生的解脫,即使為發誓成佛而再努力也不是大乘法。

       作為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不是淺顯的論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竅訣。很多高僧大德的「竅訣」,都是從五部大論等眾多經論中提煉出來的。以上觀點,也是華智仁波切從中歸納出的一個重要開示,大家一定要重視。

       綜上所述,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眾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13 20:23:20|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

捨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捨菩提心。

生死獄繫苦有情,若生剎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入菩薩行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13 20:25:09|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入行論》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為遣除眾生的痛苦而廣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真實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攝受,親證諸法實相的大乘菩薩,理所當然是正論,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曠世巨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13 20:27:22|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13 20:45:49|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16-10-2013 20:47 编辑

敬錄自《中觀莊嚴論解說》      全知米滂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講解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2


       所謂的大乘,首先是以菩提心作為因。我們講任何一個法時都特別強調這一問題,不管修什麼法,首先一定要具足利益眾生的菩提心。如果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不具足,那就根本不可能靠近大乘法。大乘的根本就是發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前提下,圓滿十度──六波羅蜜多再加上方便、願、力、智波羅蜜多,這就是道。然後通過十波羅蜜多圓滿,或者說修道以上的功德階段全部圓滿以後,獲得法身、色身雙運的佛果,就是所謂的大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