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5-2-2014 21:31:27|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敬錄自《修心八頌略釋》 朗日塘巴尊者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xiuxinbsls/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2.pdf
第一頌 恒懷珍愛
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眾之意樂,
時時刻刻倍珍愛,輪迴一切諸有情。
每個真實的修道者,都應該具足這樣的心願:我將遍三界一切有情,流轉輪迴的無邊眾生,看作是比如意寶還殊勝的珍寶。心甘情願成辦滿足彼等的究竟利樂,也要於彼等恒常心懷珍重愛護的心情。
如意寶只能賜予我們暫時的利益──財物寶貝,卻不能賜予我們最大的利益──究竟涅槃,而依靠眾生這殊勝的福田,種下菩提的種子,我們就能收穫世間的暫時安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安樂之果實。比如六度中的布施度,如果沒有眾生,就不會有布施的對境,我們也就沒辦法進行布施了;又比如持戒度,煩惱是因眾生而起的,如果離開了人,又怎樣以持戒來對治煩惱呢?再如忍辱度,寂天菩薩說:“無害忍不生。”如果沒有眾生的怨恨,就不會有所修的安忍,也就不能成就安忍的功德。依此類推,精進、禪定及智慧度,都需要依靠眾生才能圓滿。所以沒有眾生,就不能成就六度萬行,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只能成為一種奢望了。因此,我們在修行中,應該滿足眾生的願望,包括暫時乃至究竟的願望。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對眾生懷著愛護珍惜的情意,這樣的修行者才具足真正大慈大悲之心,這也是菩薩乘的精神──菩提心的真實顯現。
往昔噶當派的大德們,如朗日塘巴尊者那樣,具有高尚的品德,賢善的人格,這是當今修行大乘者所應努力學習的。否則,成佛做菩薩只能成為空話。如今社會,無論是學佛的人或不學佛的人,大都缺乏高尚的人格,更不用說大乘的大慈大悲心了,實在可憐!
在學佛人當中,有些在對待眾生的態度上極不正確。他們一方面時常對眾生發嗔恨心、生厭離心,把眾生看成仇敵一般;另一方面又對諸佛菩薩心懷恭敬。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說:“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只恭敬佛菩薩不恭敬眾生,佛法中哪裡有這樣的教言?寂天菩薩以反問的形式批評了這種不正確的行為。
實際上,對於“滿眾生願,對眾生恒常珍愛”這樣的大事不能做到,而四處求學佛法,其修行也是絕對不會成功的。佛經中有個公案說: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擁有一個如意寶。一天,父子二人到一個地方去,路途中父親累了,想睡一會兒,臨睡前對兒子說:“你將如意寶收藏好,在我睡著以後,千萬不要將如意寶給任何人。”父親很快就睡著了。這時果然來了幾個小偷問這小孩要如意寶,孩子說:“父親說了,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小偷們於是拿了一些糖果給他,並說:“這個如意寶對你沒有什麼用,糖果卻可以馬上吃,不如我們交換吧。”小孩終於把如意寶交了出去。父親醒來後,聽說兒子因為幾個糖果已經把如意寶捨棄了,心裡非常傷心與失望。
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地方捨棄了,雖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沒有多大利益。比如,平時見這個眾生不好,那個眾生不順眼,對他們生起嗔恨,捨棄了菩提心,這樣的所謂修行,最多只能得到小小的功德。
我們閱讀印度、藏地、漢地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傳記時,看他們對待眾生的心行,無一不體現珍愛眾生滿彼一切願的大悲情懷。以此可知,這一頌所說的是修行大乘法門、利益眾生最究竟、最殊勝的竅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