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7-11-2016 10:49:2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原帖在https://xueqiu.com/7083601963/78108101
枪响在即:再论深港通对两地市场的影响深港通开通在即,无论开通初期情况是否超出预期,长期来看,这是股票市场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也是最近一两年比较好的一次投资机遇。深港通背景下的港股,比没有清晰逻辑主线又高估值的A股和仍在高位的美股,风险收益比都要高出很多,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积极布局。
和两年前的沪港通一样,深港通的主要意义也在于两地市场开放,打通境内外资金和股票的连接,只不过在额度、投资标的上,更深入了一层,具体的操作细节,这篇文章不展开讲,主要说说我理解的对港股市场、A股、两地的投资者,会带来的影响和我认为带来这些影响的逻辑。
一、从北向来看,深市里的稀缺标的,境外资金可以很方便实现交易,除了每日有一点额度限制外几乎无限制地自由买卖,这和以前QFII要申请额度、换汇等诸多束缚是完全不同的机制,这是一个变化。但是我认为总体上深港通对A股的积极影响比较有限,在估值泡沫杀干净之前,实在是不能当做多大的利好来看待,主要理由有以下三点:
1、 估值。深圳确实有很多不错又稀缺的上市公司,比如代表新兴科技的科大讯飞,还有一些稳健增长的白酒、传统老牌医药等,但是估值太贵了,今天深市平均PE还在50倍,几乎是全球最贵的市场之一,这种估值条件下,很难吸引到境外资本的热情。不过估值这个事情有个死逻辑:A股的估值高,一方面是因为供小于求,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封闭,大家关起门来自己炒自己的,钱出不去,股票也出不去,钱多了慢慢堆高的。一旦把门打开,相信估值会慢慢降到合理区间,麻烦的是,刚开门时,因为估值高外面的钱不愿意进来。所以这是一个很长期的事,需要等到里面的钱能有更多的选择,整个市场结构发生改变。
2、 从投资者水平来讲,也很难抱有更高的期待。香港市场上70%以上是欧美的机构投资者,他们都是职业玩家,有最聪明的头脑,最丰富的经验。这些人长期游离于全球金融市场,要论水平比散户要高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指望他们来抬轿子,不现实。从QFII和沪港通开通后他们的表现来看,外资择时的能力极强,短线操作犀利,收割起来,镰刀闪得耀眼,锋利得很。
3、 从资金量来讲,也不会太多。欧美的投资基金,基本都是做的全球资源配置,香港市场只是他们亚太布局里的一块。中国市场即便把大门完全打开,对他们来说也只是配置组合的一个局部,并且占比会很小,他们连便宜得掉渣的港股优秀中小公司都没有资金去覆盖,因此,资金总量不会太大,而且重要级也排在靠后,一旦主战场有个风吹草动,需要子弹支援,他们最先撤离的也是这些非核心市场,非核心仓位。
以上三点,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条,还是估值。估值是一切交易市场的核心,国际游资的流动路线,正是不断的从高估市场往低估流动。所以,我对A股受益不抱太大的期望,即便有一些影响,也只是非常少的标的。
二、对于南向来讲,这个意义完全不同,因为市场情况差异很大。我们先来看看港股现在是个什么样的市场。香港主板加创业板,目前一共1943只股票,总市值25.4万亿港币,其中内地企业占比70%以上,整个市场平均PE为11倍,PB仅1.1,2016年前十月日平均成交量671亿港币,投资者共170万,其中70%以上为机构投资者。(对比A股每天成交量5-6000亿,投资者1.14亿,83%为散户)。
综合来看,就是股票多,投资者少,成交量小,这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于是大量的股票,尤其是中小市值的,无人问津,常年交易冷清。这种供过于求,是由港股市场的结构特点带来的,投资者、资金、上市公司来源、监管机构等共同组成了这样一个局面。
深港通开通后,即便是涓涓细流,也会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港股市场的投资者、资金结构,这对一个市场,是根本性的改造。我相信A股的资金,有足够的理由和热情去参与港股的交易,让港股市场产生极大的变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 贬值预期带来的流动需求。伴随人民币贬值以及新闻的频繁提醒,“贬值”已成为稍有点资产人的热议话题,国内资金有非常强烈做境外配置实现保值增值,对抗人民币暴贬风险的需求。即便把钱买成港股能对冲贬值是臆想,至少看起来港股是以港币计价,而且并没有别的更好的渠道。在当下贬值预期里,港股的价值和稀缺性凸显,国内的资金有流向港股的冲动。
2、 资金量。截止到2016年10月底,A股的投资者一共1.14亿,其中持仓的5000万。这些投资者中,符合深港通门槛50万资产的,一共有330万人,占比看起来很低只有6.45%,但是他们掌握的资金超过了A股投资者资金量的85%以上,这是二三十万亿的资金规模,即使按照最小比例算,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会开通深港通,买入仓位又只占十分之一。资金量对于每日成交600亿港币的港股来说,也能掀起滔天巨浪,何况深港通的新增标的都是几十亿市值为主的中小公司。
3、 价值洼地。港股投资标的存在的机遇,回归到常识来看,主要就是因为罕见的低估。拿宝龙地产举例,一个拥有58个地产项目,其中26个在正常运营的商业地产公司,土地价值上千亿,年营收150亿,在港股市场只值80亿港币,PE两三倍,PB只有0.2左右,每天成交量就两三百万元,让人匪夷所思。整体来看,目前香港市场平均PE是11倍,PB只有1.1倍,已经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如果再把占了市值绝大部分比例的几个大蓝筹去掉,比如四五十倍,市值近2万亿的腾讯这样的去掉,只拿港股通里的中小股拿来平均核算,平均PE只有几倍,只有A股的一两成。
4、 不缺好的标的。这批港股通中,有很多优秀的公司,甚至比沪港通的那些大蓝筹要好很多,比如中国软件国际、网龙、IGG等科技股。整体上看新增标的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4%,净利润增幅达16.1%,而同期沪深所有A股上市公司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2%和1.7%,这些公司估值更低,成长性更好。然而绝大部分中小公司从在香港上市第一天起的命运,就是坐冷板凳,压根没人理他们。投资机构的研究不覆盖,仓位也不覆盖。香港本地的散户,因为市场隔阂,很多优秀的公司他们听都没听过,更谈不上了解。于是他们在冷宫一呆就是好几年。
5、 流动性激变。港股中小票价格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流动性,而港股通正是为了解决流动性而来。这个意义极大区别于沪港通,沪港通两年来实际意义不明显,绝大部分原因是港股的大市值蓝筹标的并没有流动性的问题,像腾讯、中移动这样的沪港通标的,一天交易额一直都有十几亿几十亿,经常能占到整个市场的一成。资金量小了没用,你搞个几亿进去,一个水花都溅不起来。然而这些大票并不是主流,整个香港市场1943只股票,市值在50亿以上的,只有549只,不足三分之一。绝大部分深港通的标的,日成交量维持在几百万港币,只要有几千万资金搞它,就翻天了。一旦这种赚钱效应出来,会不断地刺激资金流入,最后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从整体两个方面,把深港通放到长期来看,是港股的解放军,A股的催命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