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加坡圈 于 31-12-2015 17:09 编辑
【新加坡圈】漂泊者,何以为家? 很多人在新加坡漂的久了,开始彷徨起来。回与不回,变成了一个问题。 彷徨 回与不回的挣扎中,却发现,回去这件事情,越来越难。。。 又在外国呆了几年,感觉对自己国家和现在所在国家的认识越来越理性,每个国家都有长处和缺点;回家,也不是那么没有可取之处,回家,也有很多东西,值得留恋。 可是却越来越发现离家的世界越来越远,朋友圈里上映着的电影,我几乎都没看过;那些微商,又是怎么一回事。朋友的孩子都已经会打酱油,高中同桌的二婚生活,好像也满惬意开心。。。 那些各种与我无关的话题,他们那边下大雨,我这却是晴天;他们晒压岁钱的时候,我还在苦逼地加班。。。 好像那个世界离我越来越远,想回去,却没有那个勇气;不回去,为什么心里还有一些牵挂和不甘。 好吧,那就先保持现状,以不变应万变。。 再过几年。。 国外的生活还是那样,物质上足够享受,精神上,却总感欠缺; 与国内的世界隔阂越来越严重,与国内朋友的联系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国内新闻越来越懒得看。。。甚至说话,都感觉好多词语的汉语说法已经很难想起,还是外语说得顺口。。 但看着父母慢慢老去,心里总会升起几丝内疚感。。 可是那个曾经那么熟悉的故乡,那个令我牵挂的地方,我却没有勇气回去,我在害怕什么? 罢了,那就先这样,先继续现在的生活,再看看吧。。 。。。。。。。。。。。 这一看,就到了终老了....... 漂泊者,何以为家? 到阿拉斯加靠近北极圈的费尔班克去,偌大的巴士里,只有我这么一位乘客。 窗外除了远处仍然覆着白雪的山头,四面望去全是杉树林,那些树又都长不大,好像上面有什么力量压着,全不到5米高。 “树长不高的!上面是雪,下面是冰,即使在夏天,往下挖,没几尺就是冰冻层了,”中年的女司机对我一笑,“一年只有4个月不下雪。” “在这儿生活,寂寞不寂寞?”我问她。 “不寂寞,我有8个孩子。从17岁开始生,现在老大都30了,”她又回头一笑,“下月抱第7个孙子。” “他们都到南边去了吧?”“不,全在费尔班克。” “没一个到美国本土去?”“去玩过,都回来了,受不了外面的拥挤和吵闹……还有污染。”她突然发出一串大笑,“信不信?这里是天堂,一个鸟不生蛋的天堂。天堂不一定是沃土,沃土不一定是天堂。” 电视上转播奥运会体操比赛。特别为夺得男子团体金牌的俄国队名教练阿卡耶夫作了专题报道。 20多年来,阿卡耶夫为俄国训练出许许多多体操名将,一个个拿到奥运奖牌,又一个个移民欧美。 对欧美那些富裕国家,争取顶尖好手“入籍”,是他们不遗余力的事,只要想跳槽,几乎立刻就能办成。于是那些跳槽的选手,一个个换了护照,拿了高薪,住了华厦,代表其他国家出赛,或担任其他国家的教练。 但是,阿卡耶夫仍然留在俄国住小小的房子,拿不高的月薪。 “谁说俄国穷苦、没前途?”阿卡耶夫在电视上说,“我就爱它。” 现场转播,也特别拍摄了以前受教于阿卡耶夫,而今代表其他国家参赛的选手的画面。 镜头运用得很妙,远远带到阿卡耶夫不时抬头远眺“老学生”的特写。 老学生从平衡木上摔下来了。 阿卡耶夫的脸色一震。 我不知道他的感觉,是喜,是悲?还是再一次失落?我猜想,阿卡耶夫会不会心里暗骂:“谁让你不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离 乡10年前认识了一位从苏州来的青年画家,他抱着一叠作品四处兜售,画的都是“水乡”。氤氲的水气、蒙蒙的雨丝、撑着伞的村妇,在青瓦白墙的杏花村里,美极了。 隔两年,又遇到他,画价涨了不少,画的依然是“杏花春雨江南”,用的依然是宣纸、徽墨,只是感觉差多了。 “离开小时候长大的土地,只好拿以前的旧稿子改造,‘空想’总不如‘眼看’的变化多。”画家倒也坦白。 最近逛画廊,又见到他,江南的雨景成了纽约的高楼,凄迷的水色成了十里红尘的灯火,透过水墨的技巧,把纽约的风景画活了。 “我找到了另一块土地,”他得意地说,“何必执著在一个地方?”归乡与离乡故乡就像母亲,有的人会守着母亲一辈子。有的人小时候虽然爱妈妈,到了叛逆期,却看母亲不顺眼,急着离开家。也有人在孤儿院长大,从来不知道母亲是谁、家在哪里。 我常想,到底是那“安土重迁”,守着故土一辈子的人对,抑或“志在四方”,早早就离乡背井、出去打天下,甚至一辈子不再归乡的人对。 “故乡”,英文说得好,是Hometown也是Birthplace,家在哪里,哪里就可以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不一定是父母的故乡。正因此,我们才不住在“周口店”;也正因此,世代的人类,才会东南西北地漂泊,创造了多样的文化。故乡,本来就不该执著在一个地方。 有人总盼着归乡,有人常盼着离乡。归乡是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离乡是为子女创造另一个故乡。 这世上有几人,知道他的祖先是从哪里漂泊来?这世间有几人,知道他的子孙将往哪里漂泊去?只知道:在这漂泊与漂泊之间,我们有了家。 对于漂泊者而言,上一个家,就是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