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虽然地方小,但是五脏俱全。政府计划发展室内渔场,协助渔农在更稳定的饲养环境中,借助高科技取得好收成。受访业者和专家认为,多层垂直养殖法较节省空间,因此更适合室内渔场环境。 农粮兽医局本月初已展开招标工作。 根据招标条件,竞标者需使用循环水产养殖系统,消除外在环境对渔业的负面影响;开辟的新型养殖空间,能具备让渔农在室内多层养殖场地工作的潜质。 业者:可分散风险本地大型业者Marine Life Aquaculture有意参与竞标,公司目前正积极展开筹备工作。 该公司营运总监陈志文(41岁)受访时认为,室内渔场采用垂直养殖法是一个前卫且实际的做法,并可分散渔业的养殖风险。 他说:“我们可以在鱼的不同生长周期,比如鱼卵孵化时利用室内养殖厂来完成,然后再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养殖环境。最主要是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获得最大效益。” 陈志文多年来一直关注本地渔业发展,他认为农粮局这次正式推出室内渔场的工程招标,可进一步推动高密度和高产量养殖,把本地养殖技术推上另一个高峰。 据了解,新加坡目前还没有采用垂直养殖的陆地商业渔场。 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需兼顾不同发展需求的竞争,因此把农业用地密集化是重要的一步,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产量,用小空间收取大利益。 目前新加坡政府鼓励业者或公司提交具创新概念的计划书,最大程度善用空间,达到高资源效益,同时确保商业可行性。农粮局将与成功竞标者合作,向本地渔农分享新系统的相关资讯。 专家:不必“靠天吃饭”共和理工学院海洋与水产养殖学系主任陈维龙受访时也认为,垂直养殖法不受自然环境影响,渔农较能准确掌控鱼的生长周期和产量,保障食鱼供应。他说:“室内养殖方法有很多种,但垂直养殖可以向上发展,更省空间。与户外养殖相比,它不必‘靠天吃饭’,室内可控制温度、海水咸度和碱酸度,生产量和生长周期比较稳定,渔农可准确预测食鱼几时出产。” 不过,陈维龙指出,高成本是室内养殖的一大门槛,并不适合一般的传统业者。 “陆地养殖要考虑地契长短、人工、机械和水电费等成本,这么算下来的话,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过,高价位的食鱼比较容易受环境波动影响,所以养殖难度较大,因此价钱较高,产量较小,如果能养殖这类鱼的话,可能还有机会回本。” 若成功推行室内垂直养殖技术,他计划养殖石斑鱼和午鱼等高价位食鱼,且有信心使产量翻倍。 当局将继续探索新科技技术,并善用土地,同时鼓励本地农场业者走现代化路线,投资创新科技和先进养殖系统,提高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