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3021|回复: 0

【狮城论坛1】新加坡义工和精神病患者协力创记录,精神病就那么回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6-2016 13:21:33|来自:河南郑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神障碍就是俗话说的精神病,主要由于大脑由于刺激导致功能紊乱,出现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精神病就是妄想、幻觉、错觉、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还有就是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甚至是躁狂的疯子。而新加坡一群所谓的疯子,却创造出了全国做大的便利贴拼图,并成功被收录进新加坡纪录大全。

QQ截图20160625131120.jpg

这个记录虽然是所谓的疯子完成的,但实际上并不疯狂,而整个过程更是充满的正能量,爱心暖暖的!活动的发起是一家名为淡马锡国际私人有限公司旗下的志愿组织T-Touch,为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吸引更多公众关注精神病患者。配合公司每年的社区日,由淡马锡国际私人有限公司职员组成的志愿组织T-Touch,首次邀请新加坡圣公会社区服务到新加坡体育学校,让职员同康复中的精神病患进行互动与交流,并且一同在帆布包上绘画、进行“九宫格”(Tic-Tac-Toe)接力赛,以及制作手工皂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传递给精神病患者这个信息,T-Touch的志愿者和新加坡圣公会社区服务的精神病患者一起组成40个组,总人数达到了300人,用了约9300张便利贴,一起协力完成了11.4米长、4.5米宽的彩虹拼贴。在这幅巨型贴图上,拼出今年的主题“Discover”(发现)的字样,此外还有彩虹和热气球,彩虹象征着暴风雨后的希望,热气球则能带来振奋的感觉。而通过拼图,是想让病患知道大家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分你我,达成共同目标。

QQ截图20160625083027.jpg

这幅巨型拼图完成后,不论是志愿者,还是精神病患者都异常兴奋。一名志愿者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之前因为觉得难堪而不愿分享病况,但发现志愿者其实把我们视为普通人,因此不再抗拒分享,并同他们建立友情,希望公众对精神病患者持更接纳的态度,一视同仁。”同样,在参与了这样一个集体活动,一名精神病患者也激动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原本告诉志愿者我不会绘画,但最后却在帆布包上画了不少图案,这让我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完成很多自认为不可能的事。”。

QQ截图20160625131159.jpg

而这种关心精神病患者的社区活动,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这就要从精神病的发展史和治疗史说起,而这个问题主要和西方医学有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重要的阶段:
阶段一:从禁闭走向治疗
在漫长的中世纪以前,精神病人被认为是恶魔附体,在刑罚中并没有受到任何优待。直到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医学脱离于宗教和神学,一些国家开始注意到犯罪者的不同类型,开始建立起专门的禁闭机构,将患有精神障碍的罪犯和其他精神病患者关在一起,但这依然是“只关不闭”。皮内尔的出现第一次改变了精神病犯罪者的命运。这位法国著名的精神病学者在1772年被任命为巴黎男子疯人院的院长,那里关押了两千名精神病患者和两千名罪犯、梅毒患者。他们被关押在地牢里,被锁链拷紧,长年不见天日。皮内尔解开了一部分精神病患者的锁链,试图对他们进行治疗。部分痊愈的精神病患者得以被释放,但一些具有攻击性的疯癫病人则被继续监禁。

QQ截图20160625131140.jpg

1800年英国发生了詹姆斯·哈德菲尔德(James Hadfield)刺杀英皇乔治三世(Georgem)案件。哈德菲尔德患上了精神病后退役,伴有妄想的精神症状,病态地认为上帝要毁灭全球,只有自己以生命为代价才能拯救世界众生。因所持的宗教信仰视自杀为道德上的犯罪,所以不能自杀。他认为向皇帝行刺肯定会被处以极刑,故找了一个机会朝皇帝身旁开枪(并不想真的打死皇帝)。英格兰杰出的律师,后来被任命为大法官的托马斯·厄斯金(Thomas Erskine)紧紧抓住妄想的证据,说服了英国陪审团将妄想作为一个精神病人无罪的评定标准。这样,詹姆斯·哈德菲尔德被判无罪,同时被判无限期地羁押。詹姆斯·哈德菲尔德案件对《1800年精神错乱刑事法》的颁布产生了促进作用。该法一方面在实体上明确了精神病人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免予承担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在程序上则要求对因患有精神病而被宣布无罪的精神病犯罪人,法院必须发布命令将其置于羁押之下,一直到恢复神智为止。这很可能是近代史上第一部类似“强制医疗”法令。1838年,法国设立了世界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并建立精神病院收治精神病患者。法国所引发的精神病治疗“机构化”改革,迅速被世界各国所效仿。他们将精神病患者收治在专门的机构,并提供整套教育、训练以及治疗方案,并与社会隔离。此后的一百余年里,疯人院成为精神病患者治疗的经典模式。

QQ截图20160625131128.jpg

第二阶段,从精神病院到社区
机构化的精神病医院模式以牺牲精神病患者的自由权、隐私权为代价,换取社会保障、医疗照顾,忽视了精神病患者的一些基本权益。歧视精神病患者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至二十世纪初,一场新精神卫生运动从美国开始兴起,精神病人们又迎来了一次命运转折。年轻的耶鲁大学高材生有感于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时在精神病院三年的生活经历,将其写成一本书,名为《一颗找回自我的心》(也译为《心灵的回归》),历数了当时精神病院的冷酷和落后。在此书的感召下一场维护精神病患者合法权利、改善精神病院条件的运动得以轰轰烈烈展开。文学在推动精神病管理方面彰显了不可忽视的力量。继皮尔斯的书之后,1962年,肯·克西(Ken Kesey)的名著《飞跃布谷鸟巢》出版,这个小说后以《飞跃疯人院》为名被改编成电影。

QQ截图20160625131110.jpg

196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基于自己妹妹精神病治疗的悲惨经历,决定把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从精神病院转移至社区,并制定了《社区心理卫生精神法案》,不久之后,这种模式遍吹西方世界,英国、西班牙、加拿大纷纷效仿。虽然各个国家对此的称谓有所不同,有“去机构化”、“去住院化”、“社区化”、“分区化”等不同称谓,但总的精神就是不要把精神病患者束缚在精神病院,要让他们尽可能地待在社区里,以便融入整个社会,一方面给予他们人道主义的关怀,另一方面也给他们更多的尊重。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爱,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内治疗(当然还有药物的辅助),精神病康复的几率提高了60%,不得不说这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所以,关注精神病患者,帮助精神病患者,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精神病患者走出内心的牢笼,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QQ图片20160516154109.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