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她! 林郑月娥在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中胜出,其得票已超过选举条例规定的600张有效选票。 2007年,崭露头角; 逐步以果断、坚强、“好打得”的作风,成为政坛新星; 带着73.8%的最高民望,进入梁振英领导下的港区政府; 不惧处理一件又一件的棘手案子,“将个人的诚信和公信力押到现届政府”…… 林郑月娥,香港“铁娘子”,香港回归20年来,第一位女特首。 “毫无悬念” 香港,曾以金融自贸和娱乐时尚,成为财经和文艺媒体的宠儿。2014年“雨伞运动”和非法“占中”以后,香港开始日益频繁地出没在世界媒体的政治版面。 谁将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带领香港再现“东方之珠”的荣光,今天,有了答案。
林郑月娥,当选香港第五任特首。这不意外,众望所归。香港研究协会早前公布的民调显示,多达73%的受访者认为林郑最有机会出任行政长官。就在选举前一天,她的支持率也依然远远超出另外两名候选人。
不仅如此,舆论也一致倾向于认为她胜选几率最大。《纽约时报》在24日的文章里说结果“几无悬念”,BBC则认为林郑在提名阶段就已经获得580份提名,距离当选特首所需要的601票“只有一步之遥”。 “唐楼子弟” 林郑月娥祖籍宁波,1957年出生于香港,在湾仔一栋唐楼的板间房里长大。 唐楼,就是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的楼;板间房,就是内地正在整治的“群租房”。
这种居住条件,内地人也曾习以为常,但近年已不多见 没有电梯、没有冲厕、采光极差、极度拥挤、消防隐患巨大,这样的居住环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香港的一个投影。2013年,林郑出任政务司司长时,香港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向政府报告,全港还有171.3万人住在上图这样、甚至更差的环境里,占总人口的两成以上。 十年苦读,林郑留下一段成绩优异的求学之路。中学时,她曾满怀医者仁心,梦想悬壶济世;后来,她又立志成为社工,服务社会,为此,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社工系。大二时,林郑从社工系转到社会系,毕业后考录政务官,加入政府队伍。
青年时期的林郑月娥 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往往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伏笔。贫寒的出身让林郑十分懂得珍惜,她曾笑言,现在只要晚上回家洗澡时打开花洒能有热水出来,就会觉得好幸福。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林郑设立了“护幼教育基金”,用以照顾那些失去单亲甚至双亲的儿童。她原本目标是筹资1000万港币,但由于政府部门同事和社区的积极响应,在3个月内筹资额达8300万港币。13年来,为监督“基金”使用而设立的顾问委员会一直定期开会,这期间不管担任何职,林郑几乎从未缺席。 提出护幼倡议,多年坚守承诺,已经超越了自身职责所系。出于对受害家庭隐私的考虑,相关消息并未公之于众,因此,公众对此知之甚少。 林郑密友眼中,她“为人高尚、有同理心、友善、体恤别人、而且风趣”。这些特质,也许可以从她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内在的逻辑。
今年情人节,林郑月娥在社交网络上公布丈夫林兆波写给自己的“情书” 她也曾动情地感谢家庭:“我能够在政府做到今日的位置,能够投入那么多时间,一定是因为有家人、特别是丈夫的支持。”
林郑月娥非常疼爱两个儿子,总是争取时间一起吃饭,还常常亲自下厨做饭 出身寒门,勤奋苦读,热心公益,教会她不畏惧、不退缩,同时又满怀同情心。正是这样的特质,让她在担任发展局局长的5年期间,迅速上升为炙手可热的政坛新星,赢得“高民望、高效率、高政治能力”的“三高”美誉。 “拆弹专家” 1980年加入政府,曾任社会福利署署长,2007年被委任为发展局局长,2012年出任政务司司长,到今天当选香港特首,近37年的公职生涯中,林郑月娥以“好打得”本色深入民心。 “好打得”,意即为人坚决强硬,不容易低头。林郑第一次展现出这样的特质,是在2007年处理中环皇后码头的拆迁纠纷。
2007年7月1日,林郑被任命为发展局局长。在发展局工作,离不开一个“拆”字。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极难拆的地方,否则,那171.3万人也不会一直没有像样的房子住。 林郑履新不到一个月,位于中环的皇后码头拆迁问题便摆上了她的案台。 皇后码头始建于20世纪初,1954年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在殖民地时代,它是香港唯一用于举行仪式的公众码头。2006年新中环码头启用之后,皇后码头面临被清拆的命运。由于是“老香港”的标志性回忆之一,不少人不理解为何要清拆。一些本土派人士开始静坐、露宿,就连周润发也签名支持保留码头,一时间,舆论纷纷扬扬。
2007年7月27日,三名保育人士宣布进行无限期静坐绝食,直到政府承诺保留皇后码头。 两天后,林郑月娥身着利落的白色衬衫,单枪匹马到皇后码头与上百名示威群众对话。她既耐心地说明,学术意见认为皇后码头“未达到有一个大的历史价值”,又诚恳地表示,“往后我们如果要继续香港的繁荣稳定,我们必须再前行一步”,不迁不拆,我做不到”。
这场“战役”,不仅没有让林郑失分,反而令她声名鹊起。其干练的处理方式大获赞赏,被外界认为敢于处理棘手问题,并且立场坚决果断。在那之后,“好打得”的名声便传播开来,甚至有人说她是“拆弹专家”。 林郑以从不浪费时间聊天出名,一些人觉得她“高傲、冷漠”。不过,一位前同事曾写道:“事实上,从她的很多看法来看,不仅头脑清晰还乐于助人,尤其是对弱势社群。无论人们出身如何卑微,林郑都会用心,尽力帮助他们”。 这种作风,令林郑一度成为政务官中民望最高的一位。2012年4月香港大学的民调显示,受访民众对林郑月娥的支持率高达73.8%。 “我爱香港” 带着如此的高民望,林郑月娥于2012年7月跻身梁振英班底,出任排名仅次于特首的政务司司长。 甫一上任,林郑就迎头撞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反国教”风波。 港府原本计划在中小学推行德育和国民教育课,出人意料的是,部分深受西方意识形态思维影响的人,反过来硬指这一课程是“洗脑课”,要求政府撤回科目。而他们所谓的“洗脑”,只是因为在该教材的众多教学参考资料中,提到了“中国模式”。
林郑当时正是民望最高的官员,也是媒体的宠儿。不少人希望她缄口不言、明哲保身,也有人想看到她吃饭砸锅、“为民出头”。但是,不顾大局、爱惜羽毛并非林郑作风。她直言政府撤回科目不合适,在接受访问时更是一度落泪,但自己已“将个人的诚信和公信力押到现届政府”。她还表示,如果不这样做,“是对不起香港市民”。 2015年,香港部分公共屋邨(相当于内地的保障房,住着全港54%的居民)爆发食用水含铅超标事件。政府高度重视并立即成立了独立调查委员会,但一些泛民派却依旧不依不饶,利用居民对公共屋邨普遍老旧失修、租金昂贵的不满,提出全民验血等不合理要求,试图将事情闹大。 食品安全向来最牵动百姓人心,港府的处理工作举步维艰,甚至有两名官员在向居民进行解释时被迫喝下“铅水”。
向来敢做敢言的林郑在立法会上拍案而起,炮轰泛民议员将事件政治化: “前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今天我说官到无求胆自大。我有胆承认我们的制度有不足、不善之处,但我有点无奈是,尽管政府已承诺全面彻查,并成立了极具公信力的独立调查委员会,泛民议员仍然穷追猛打。” “我们已经发出内部指示,提醒官员不能接受屈辱。因为他们不但代表自己,更代表特区政府的尊严。” 这番话语惊四座,出人意料。她也表示,预料上述言论会“被扭曲、被抹黑、引来人身攻击”,但她“有胆承认制度不足,督促各部门跟进善后,今天也有胆冒着被批评护短的风险,为公务员讨回公道”。 2014年爆发的“占中”,令香港陷入不安与彷徨。以林郑为首的5名特区官员同学生代表进行了一次全程公开的对话。由于对方仍然提出违法诉求,对话并未取得进展。而林郑在此间表现出维护“一国两制”原则和《基本法》权威的坚定,掷地有声: “世界各地的民主制度,都建立在宪制基础之上。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的民主选举制度,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香港基本法来规定。”
林郑月娥是“政改三人组”成员之一 这或许可以解释,在昨天的一项民调中,林郑月娥被最多民众认为符合行政长官的4个条件——爱国爱港、有管治能力、中央信任、港人拥护。约45%的受访者认为林郑月娥最符合这4个条件。 而用林郑自己的话来说,强硬也好,感性也罢,都是“因为爱香港”。 翻阅资料,发现林郑月娥曾在去年发表过一篇以“香港新愿景”为题的演讲,其中谈及多个社会议题,包括“一国两制”、经济、社会福利、创意产业及年轻人问题等。
林郑月娥一开始即笑言,大家可视她逾20分钟的演讲为一位服务公众和社会36年公务员的“肺腑之言”,也不介意视为此官员的临别赠言。她续指维护司法独立及奉行法治,是她作为政务司司长的其中一项工作,幷赞扬特区政府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公务员队伍,香港社会在回归前后都以其高效廉洁为荣。 她又提到,每次看到香港经济增长的图表,便感到十分不甘心,因为香港过去10年的平均经济增长只得3%至3.4%,但邻近新加坡的同期平均增长达6%。她认为香港的经济增长可以做得更好,又重申香港有很多优势,希望香港市民不要满足于现况。 当时,林郑月娥称,今届特区政府有很多“破天荒”的政策,包括在扶贫方面,福利支出较以往增加55%,她称为此感到非常骄傲。她又指香港未来面临人口老化和劳动力萎缩等问题,呼吁社会各行业包容,弃保护主义。 她总结时说,实现愿景要基于“一国两制,勿忘初衷”的大前提,中央政府完全有诚意让“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落实,她幷强调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是香港的新契机,只要香港能巩固优势,团结一致,定能创造无限商机。 “近年香港社会出现一些情况令部分人担心、关心、痛心甚至灰心,但相信只要仍然热爱这个城市,香港的愿景仍是可望可及”她最后道。 看来,未来林郑月娥很有可能以新加坡经济增长为目标,立志赶超新加坡了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