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497|回复: 0

[转帖] 好文共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7-2004 12:46:3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FONT size=4>与李光耀面对面 </FONT></b></P>

<P>6月16日,笔者受新加坡驻华使馆之约,以央视嘉宾的身份有幸亲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的风采。尽管笔者以前曾发表过一些有关资政的小文,但毕竟未曾谋面,感觉上老是隔着一层。此番近在咫尺,不时与八旬老人智慧的目光交接,耳边是熟悉的故事,心里倒是生发出一些中国式的感悟。
</P>
<P>  资政的中国观:与shi俱进

<P>  我想,如果摸清了其中国观的心法,也许就能把握住中国与新加坡打交道的一些门道,这个心法也许就是“与shi俱进”。

<P>  我们现在熟悉的“与时俱进”,源自《易经》的“与时偕进”,意思是要认清时代,把握时代,同时进步,不能落伍。推而广之,该思想包含了时、势、实、事四个要素。

<P>  李资政的中国观的发展脉络正与此相合。与时俱进,由反共到抓住中国龙。冷战期间,李光耀铁腕反共,强调“新美在反苏反华上的战略利益完全一致”。中国也痛批其为“美帝走狗”。冷战结束后,李光耀则要努力抓住这条“尾巴特别长”的中国龙,强调“美国以充满敌意的严辞针对中国的做法,我们不以为然。”

<P>  冷战期间,有人说李光耀甚至采取以英文教育代替华文教育的方式,隔绝新加坡华人与中国的渊源。时过境迁,资政此番访华前再次呼吁,新加坡年轻人的未来与中国息息相关,应精通中国语言和文化。政府也将为青年精英提供奖学金到北大、清华深造。至于精通的标准,资政说,应达到新加坡前任和现任驻华大使郑东发、陈燮荣这些老华校毕业生的水准。

<P>  与势俱进,中国崛起后要行之有道。我问资政:您现在面对的是中国年青的精英,他们将伴随中国的崛起而成长为未来中国的中坚甚至是领导人。您认为他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世界观、地区观和国家观呢?

<P>  资政回答,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未来的中国领导人,应该认识到,几十年之后的世界与现在不同。他们应学会与大国协调利益,也不能像美国现在一样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在我理解,这一回答涵盖了一个趋势、两个层面。

<P>面对被中国超越的大问题

<P>  所谓趋势,即中国的崛起,这几乎成了近几年资政的口头禅。所谓两个层面,一是崛起的中国如何与大国相处。这是决定未来世界的关键,答案是大国协调。二是崛起的中国如何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相处。

<P>  资政说,新加坡必然要面对被中国超过的大问题。因为新加坡能培养一个高科技人才,中国能培养几千个具有相同才力的人。

<P>  因此,强大后的中国不能像现在的美国一样行事。与实俱进,新加坡这个特殊而脆弱的华人社会要刻意与中国保持距离。

<P>  资政在用“华人”这个概念时总是异常谨慎。“新加坡尽管75%以上是华人,但他们是‘新加坡人’,而不是中国人”。新加坡是主权国家,不是中国安插在东南亚的“特洛伊木马”。其言有理。

<P>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包围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两个马来人的“绿色海洋”里。二战以来,由于族群矛盾引发的骚乱和分离是新加坡人最不敢回想的噩梦。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新加坡为什么作为东盟国家(亚细安)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也可以明白资政为什么时不时地抛出以美国制衡中国的言论;也能明白为什么中国在国际战略不应该对新加坡有过分的期待。

<P>  与事俱进,两岸三地的互动和未来统一前景是最能牵动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世上在两岸三地之间穿梭最频繁的政要非李先生莫属。资政之所以在几个华人社会都能说得上话,原因是其不论作为传信人还是建议者,都能提出一些真知灼见,甚至有点良药苦口。

<P>  在肯定香港回归的伟大意义时,他指出,最让他敬佩的是每次香港受挫后东山再起的能耐;香港必须要保持特性,又要学会与中央政府打交道;双方要学会在至少两代人的时间里往一个目标努力,弥合两地的鸿沟。在台湾问题上,他说两岸都需要时间缩小两岸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差距。

<P>  新的台湾领导人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选择意味着两岸陷入冲突的李登辉路线,一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掀开新的一页,为冲突划上句号。而大陆应拿出泱泱气度,宽大为怀促进和解进程。

<P>  那么,资政“与shi俱进”背后更深刻的动力是什么呢?

<P>  他说,中国在重振文明之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和发展,中国人谁也不怀疑。这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延续了4000年不曾间断的历史。南来的移民,则寻觅另一种气候另一片土壤重新扎根,欠缺的正是这种自信。“我们对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老是想着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命运将会作出什么安排。”

<P>  据此可知,其中国观的底层动力,就是新加坡的“忧患情结”。对此,中国人应该给李资政一个让他宽心的答案。

<P>为什么既光且耀

<P>  或许可以探讨一下李光耀的从政境界。

<P>  中国人爱把名字赋予一定的意义。比如毛泽东,字润之,就是泽润东方嘛。李光耀,也是人如其名。又“光”,光芒四射,治国激情愈古稀而不减;又“耀”,二战以来亚洲最耀眼的政治家之一。

<P>  其实,光、耀二字在中国文化里颇有讲究。老子《道德经》说,政治家应该是“光而不耀”,大概意思是有才能就够了,不要太炫耀,也不要太耀眼,没好处。

<P>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耀”上了。也许是太过于炫耀新加坡取得的成就了吧,也许是过于耀眼了吧?所以就容易被周边国家的前领导人轻蔑地指责为“只不过是个小红点”,所以就不太容易处理好同为亚洲另一政治家马哈迪的关系。

<P>  从政几十载,李光耀不明白这些道理吗?他当然明白。只是,形势逼迫他不可能走“光而不耀”的理想路线。假如没有他超级推销员式的向世界宣扬新加坡,假如没有他鼓吹所谓的“新加坡精神”,假如他不以老迈之躯游走于各国领袖之间充当“教师爷”,这个弹丸之地以何发展,以何立国,以何周旋于大国之间呢?

<P>  功遂身退,天之道?以上七字也是老子的真言,意思是最成功的政治家应当在功成名就后退隐山林,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最有名的例子是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便携西施悠哉游哉,做陶朱公了。像诸葛亮就属于想退没退成的,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P>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三代领导人的交接,更像新加坡版的现代禅让。李光耀先生功成名就了,早在1990年底就把接力棒交给了栽培多年的吴作栋。而吴作栋在执政近14年之后,又把接力棒交给了历练多年的李显龙。

<P>  但关键问题是,资政先生并没有退,或者只是半退,否则为什么还要称“资政”呢?如此,以中国政治哲学的标准来看,李资政倒算不得一流人物了。但仔细一想,我要是李光耀,我也不会到世界各地旅旅游,度度假,相忘于江湖安享晚年的。

<P>  因为他亲手缔造的新加坡太脆弱了。新加坡就是他的孩子,必须倾注一生的精力去呵护。

<P>  不知说明白了没有。其实,政治家就是政治家,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书生凡事爱持东方理,操西方论地指点江山,全然没有实际的治国经验。在东方知识分子眼里,李光耀既光又耀,不知收敛;功成,但不身退。

<P>  总之是身为华人但未理解中华文化之高妙所在。在西方知识分子眼里,李光耀是独裁的、威权的、家长的。总之是虽留学西方但其治国极不合西方自由民主人权思想。而政治家则要因时、因势、因实、因事出发,走最符合国家利益的道路。李光耀的选择,新加坡的今日,也许能说明这一点。</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3 12:48:46编辑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