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游离于社会体系之外,让人有发现新世界的新奇、兴奋感。
毫无疑问,读者群中接触黑社会的比例很小。而大部分读者从最初上网潜意识来看,就是寻找现实生活之外的世界。突然看到黑社会的庞杂与形形色色,顿时有天地一宽的感觉,这是第一层面的阅读推动力。
二、重新解构价值观体系、迅速而又到位地惩罚恶人的扬眉吐气之感。
毫无疑问,一般人从小到大,对社会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委曲求全、磨平棱角以及向世俗屈服的过程,在最终的价值体系中,普罗大中都会为了恶人无恶报、鱼肉弱势群体而倍感无奈。黑社会系列作品让人们在潜在的角色转换中体会到了惩恶扬善、快意恩仇的感觉,这是推动读者阅读下去的强大力量。
三、不劳而获、“闯荡江湖”的一身轻感觉
没有一个真正的黑社会人物是创造价值的,从社会表象来看,这个群体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劳而获,他们付出的,主要是巨大的付出自由(坐牢)和生命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兑现,又往往会被黑社会价值体系和一些“崇尚自由”普通社会人群认为是“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现象以及在黑社会体系中资本与阅历的累计途径,也就是说,付出的成本反而转换成了积极的一面,因此,总的来说,黑社会系列作品让阅读人群远离枯燥的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涯以及被人呼来唤去的“以尊严换口粮”的潜意识屈辱感,“闯荡江湖”,“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何其快哉!
四、与普通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人心隔肚皮以及点头朋友等现象截然相反的绝对忠诚的黑社会人际关系契约,让阅读人群有心头一暖之感。
毫无疑问,陈峰、潘云飞、楚建明等人表现出的典型的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在所不辞”症状,在这一点上均得了满分。诚然,黑社会中也有闻天海这样的阴毒人物,马建立这样的跳梁小丑,但这更让人觉得类似前三人群体的忠诚品质的可贵之处。而这些,都让阅读人群更感到黑社会之丰满、鱼龙混杂,更增加了作品系列的可读性。
五、人物脸谱化,使得人们在判断角色忠奸时一步到位,这带来了脑力劳动的精简,也使得人们寻求放松与消遣读物的初衷得到了完全兑现。
正如上文所说,人物从出场开始,基本被定型,定型过后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往往是文学作品带来收视率的较大保障。这一点上典型作品可以参照《天龙八部》。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得到了坐山观虎斗的极大满足。
六、警匪冲突的极端化,暴力场面的白描,潜逃的紧张兴奋感,抓捕的剥茧抽丝式的益智游戏轻微满足感,都在较浅层意义上加大了作品的张力。
可以这么说:黑社会系列从头到位都是高潮部分的警匪片。金庸作品中类似围攻少林寺,决战光明顶等高潮部分仅占作品篇幅的极小部分,但黑社会中类似场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诚然,感官刺激也是刺激,总要好过没有刺激,尤其是寂寞平庸的日常生活,于是,快看!快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