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7-1-2006 16:22: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第三点:我们把英语看得太重了。我们把它看成了学习,一想到学习,我们就会想到考试,我们得抬着头看它,感觉它像一座大山,高不 可攀。感觉它很冷漠,我们总是呐喊:为什么就不能对我们好点?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轻松的拥有你?<BR>任何事物在我们掌握之前都必须要有个熟知的过程。这就像我们在谈恋爱一样,只有在相识后,通过双方的语言、形态、举止、思想等方面,才会产生感觉;有了感觉,才会愿 意交往,交往多了才会产生感情;时间长了,感情深了,才会相爱。<BR>所以,我们看待英语应该像是对待自己的情人一样,先通过声音去感受她,再通过她的思想去领悟它,每天在听她向你诉说(听英语)时,每天在看她向你展示(看英语)时, 我们就会对她产生感觉(语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就会愈加的强烈。那么英语并不是冷漠的,它同样也是有感情的,她也会和你非常亲密接触,这就是我们获得了的语感。 我的一个朋友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English is a beautiful language.的确!英语是很美丽的语言,在你去感受语音,感受语调,感受它的思想情感时,那就像置身于乡野田间,小桥流水,在领略自然美丽的同时更是呼入了清新的 空气,沁透你的心肺!通过你的眼睛、耳朵,进入你的大脑,走进你的心田。因此,从心态上,我们不要去“study English”,而是要“Enjoy English”。人在放松下来的时候才会真正去体会享受! <BR>第四点:功利性的驱使,迫使我们急于想在短时间内学好英语,违背了语言形成的规律,造成了心态的畸形。学生要面对各种考试,成人要面对 升职、找工作。这些在时间上就限制了他们只能投机取巧,累得死去活来,还未必就能成功。于是英语成了魔障。英语作为语言的实质被完全转化为了考试能力。这愿不得我们,只能 说是学制的问题,都公认这样是害人的,但是,没有用,说归说,照样继续残害着我们。不光是我们的四、六级这个样子,托福、雅思同样在扮演着残害我们心灵的刽子手。于是乎, 我们只能寻找捷径通过考试,而我们逃脱不了语言自然规律的考验,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认为的考试,而你未必能用英语来表达。所以说,无论你手里有没有这些证书,它都无法代 表你的语言能力,这一点必须在你的心态上有个正确的认识。<BR>那么,英语和母语到底有什么相同的的规律?先不去说英语,我们来看母语形成的过程:<BR>第一阶段: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出生后,还不记事的时候,每天咱爸咱妈都会抱着咱们天天哄,天天的说一些话,虽然那时候不知道他们 都对我们说了些什么,但是终于有一天咱们突然会说话了。而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我们能说话之前,每天都在被动的听着父母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并没有思维意识,既不会写,也 不会看,更不知道汉语拼音,除了傻吃、傻喝,就是睡觉。我们从不去考虑父母反复说了多少遍“叫爸爸”、“叫妈妈”、&l dquo;宝宝饿了吧!”、“呦,宝宝笑了!”“宝宝真可爱!”、“呦,这死孩子,尿了!&r dquo;。换个角度想,假设我们出生在英国或是美国,我们受到的环境是不是一样的?我们还是在被动的听着无数次“daddy”、“ mum”后,突然有一天我们才会叫出“daddy”、“mum”来,而我们还是不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 它是如何拼写。见到咱爸,就知道他是“daddy”,见到咱妈了,也会去叫“mum”。当然你要是见了别的女人也叫妈的 话,也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没有人会在乎你犯的这个错误。所以说,语言,汉语、英语,或是其他语言,在我们能开口说以前应该是先听了无数次,从无意识状态被动接受&mdas h;—最初听清——听懂(理解了),大脑的语言记忆库积累了相当的信息后,我们才开始会说了。我们常听到了什么,我们最初也就会说什 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记得住的原因。诸如:<BR>What’s you name? <BR>How are you? Fine! <BR>Thank you, and you? <BR>I’m fine, too. <BR>Thank you very much. <BR>首先,它简单,其次在以前的英语书上我们在前几课总是听到、看到,老师一教的时候,总是跑不出这几句去,所以记忆就特别的深刻。而学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的头脑里只 想的是:“问你叫什么名字的时候英语是What’s you name?”,这时我们没有语法的概念,也不知道什么正叙、倒叙的说法,就知道What’s you name?=你叫什么名字?那如果学习其他的句子时也这么做,结果会怎样? <BR>当我们会叫爸、妈了以后,继而又开始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阿姨的认一个遍,凭我们的记忆力哪里记得住这么多人的称谓,常在身边时刻的在反复着出现的,我 们认识。那些不常见的人,我们即使再次见到也会不知道该叫什么好?这时候,只有爸、妈反复的告诉咱们这个叫姑姑,那个叫舅舅的我们才知道,下次姑姑、舅舅来了,还没等我们 反应过来,爸妈又会先告诉我们舅舅来了,从我们的意识里就知道了来的这个男人是舅舅了,它的形象就记忆在了我们的大脑里。此后,如果我们在见到父母的同时,他们会告诉我们 这个是叔叔,那个是阿姨,年纪大的是大妈、大爷,再老点的是爷爷、奶奶。在此期间,我们仍然每天在听着父母说话,虽然我们还是听不懂,但是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概念,并自行 的进行了分类。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反复”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才能使我们记得住、记得牢。同时反复又帮助大脑把相同的信息分类记忆,到了我们熟知 的程度,自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英语形成也是这样,在不断的反复中,我们才能记住,才能让大脑去分类。想想吧,我们小时候多有耐性,光是姑姑、舅舅这么枯燥词汇我们就记忆 了多少次。而那时记忆这些词汇时我们却还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没有想过我什么时候能把话说完整了,怎样才能把话说好。而现在我们在学英语时却先想到的就是“我什 么时候能学好英语?我要是能和外国人说英语了,能看书、看报、看电视了该多好!”等等,然后带着这样、那样的目的疯狂的学了起来,学着学着就不会,感觉难了, 然后又选择了放弃。这样的举止是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的,如果当初我们因为听不懂爸妈在说什么了,就不再去听他们说话,那么到现在我们是连母语也不会说的。</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