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合作出现问题,8年的研究与教育合作关系将在明年5月告一段落。 <p> 据《海峡时报》报道,设在启奥生物医药园(Biopolis)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分院(Division of Johns Hopkins Singapore,简称DJHS)将运作至明年5月31日,然后就会关闭。 </p><p>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分院是新科研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于2003年联合成立的。 </p><p> 受影响的人包括分院的60名教职员和4名博士生,他们在上个月20日通过新科研与分院联合发出的通知信得知此事。这4名博士生原本获得分院的奖学金,准备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修读博士。新科研表示,它将协助安排4名博士生进入本地或外国大学修读博士课程,也协助他们申请新科研的奖学金。 </p><p> 受影响的60名教职员包括13名教员,他们将被安排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或在新加坡找工作。 </p><p>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言人上个星期回答《海峡时报》的询问时,指责新科研没有落实它应尽的财政与教育责任,并指受这次事件牵连而失去工作的杰出年轻教员和中断学习的研究生,将影响新加坡与新科研的声誉。 </p><p>新科研:分院表现没有达标 </p><p> 新科研前天去信《海峡时报》反驳这些指责,并提出证据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分院在过去两年的表现没有达标,新科研因此决定关闭分院。 </p><p> 新科研也说,它在第一阶段合作计划时(1998年至2004年)投入了5400万元资金,第二阶段合作计划至今也投入了2800万元,没有落实责任的指责并不正确。 </p><p>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于1998年设立新加坡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Singapore),在临床、教育和研究三大领域与新科研合作。1999年,新科研发现新加坡约翰霍普金斯的研究与教育进度出问题,于2001年将合作计划改为新加坡约翰霍普金斯生物医药中心(Johns Hopkins Singapore Biomedical Center)。 </p><p> 两年后,问题依然存在。生物医药中心又改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分院,新科研也提出多项关键表现指标以评定分院的表现。 </p><p> 可是,新科研指定的拨款检讨委员会和分院指定的科学咨询委员会在去年底和今年初进行检讨后都认为,分院缺乏资深科学领导人,多项关键表现无法达标。 </p><p> 新科研提供的证据显示,无法达标的关键表现包括全职教员人数、招聘和培训的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出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在新加坡发展的新科技数量、提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位的训练计划、研究生人数、临床研究计划、公休计划下的客座教员和开发中或临床实验中的新产品数量。 </p><p> 不过,分院在一些关键表现是远远超出指标的,包括参与研究的博士后研究员人数、与本地其他研究院合作的研究计划数量、刊登在顶尖期刊的论文数量、在顶尖会议呈现的论文数量,以及曾主办过的研讨会等的数量。 </p><p> 新科研也公开新科研主席杨烈国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威廉布罗迪教授(Prof William Brody)在今年2月至6月间的部分来往电邮,显示双方在一些观点上存有差异。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认为不可能在新加坡找到顶尖科学家来领导分院,布罗迪教授倾向于聘请较年轻但有才华和对知识饥渴的科学家。新科研对这些观点持相反看法。 </p><p> 尽管双方在研究与教育方面的合作触礁,在临床医药领域的合作则开花结果。约翰霍普金斯新加坡国际医疗中心扩大规模,去年从国大医院迁到陈笃生医院,门诊和住院设备比刚成立时更充裕,能应付的病人数目比过去高出15%。</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