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2077|回复: 5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9-2006 11:06: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岂曾混淆 <br/>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 <br/>‘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br/>  老婆婆:‘有!’ <br/>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br/>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br/>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br/>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br/>云水僧:‘俗人!’ <br/>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br/>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br/>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br/>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br/>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br/>  <br/>宇宙万有本是一体的,心、佛、众生是无差别的,吾人却硬是要将此一体的、无 <br/>差别的,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之,故世间上是非善恶,情与无情,甚至男女异 <br/>类,世出世间诸法,就对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曾混淆?<br/>大颠与韩愈 <br/>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时 <br/>群臣都向皇帝祝贺,只有韩愈不贺,并陈“谏迎佛骨表”,斥佛为夷狄,触怒了对佛 <br/>教虔诚信仰的皇帝,于是被贬到潮州当刺史。 <br/>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 <br/>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禅师入定禅 <br/>坐,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用引磬在 <br/>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br/>侍者的意思是说你禅师的禅定已打动了韩愈傲慢的心,现在你应该用智慧来拔除 <br/>他的执着了,韩愈在旁边听了侍者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他说: <br/>‘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 <br/>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再度拜访大颠禅 <br/>师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 <br/>禅师手拈着念珠回答说:‘会么?’ <br/>韩愈不解其意说:‘不会!’ <br/>‘昼夜一百八。’ <br/>韩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第二天再来请教,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位小沙 <br/>弥,就向前问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五 <br/>里雾中,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示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 <br/>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 <br/>  <br/>这则公案是什么意思?韩愈问春秋有多少?是立足于常识经验,对时间想做一番 <br/>的计算,事实上,时间轮转不停,无始无终那里可以谈多少呢?在无限的时间、空间 <br/>中,生命不断的轮回,扣齿三下,表示在无尽的生命中,我们不应只逞口舌之能,除 <br/>了语言、文字外,我们应该实际去体证佛法,认识自己无限的生命,见到自己本来的 <br/>面目,寻找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永恒存在。 <br/><br/>除却心头火 <br/>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 <br/>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br/>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br/>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 <br/>为我剃度吧!’ <br/>宗臬:‘慢慢再说吧!’ <br/>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 <br/>说: ‘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br/>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br/>‘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br/>  禅师开玩笑的也用偈语回道: <br/>‘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br/>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br/>‘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br/>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br/>‘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br/>  <br/>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 <br/>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遗笑他 <br/>人也。<br/>千古楷模 <br/>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 <br/>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 <br/>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 <br/>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 <br/>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 <br/>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br/>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 <br/>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 <br/>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 <br/>‘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br/>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 <br/>不让他做工。 <br/>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 <br/>食? <br/>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那能吃饭?’ <br/>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 <br/>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br/>  <br/>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 <br/>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 <br/>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br/>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 <br/><br/>那就是禅 <br/>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因此每天都惧怕死的阴 <br/>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 <br/>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 <br/>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br/>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br/>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 <br/>就是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的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 <br/>‘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br/>王田医师非常不解的想着:这种开示,怎能袪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 <br/>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僧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 <br/>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 <br/>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br/>南隐禅师微笑的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 <br/>试吧!’ <br/>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 <br/>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不 <br/>灰心的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 <br/>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br/>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 <br/>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br/>  <br/>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 <br/>人,看看轮到我。’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就是参 <br/>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及至到他参透了‘无’字的公 <br/>案,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 <br/><br/>百年一梦 <br/>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 <br/>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 <br/>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br/>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 <br/>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 <br/>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 <br/>惑。’ <br/>  太尉:‘心如何了?’ <br/>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br/>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br/>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br/>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br/>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br/>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br/>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br/>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br/>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br/>  昙颖:‘百年一梦。’ <br/>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br/>‘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br/>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br/>  <br/>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 <br/>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 <br/>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 <br/>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 <br/>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 <br/>不问可知了。<br/><br/>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禅画禅话—人生哲理二
发表于 12-10-2006 15:36: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p>沙发~~~</p><p>嘿嘿 </p>[em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0-2006 15:3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感觉很少人来这里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07 16:32: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所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7 15:32: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07 08:2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的道理真是博大精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