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春满月圆

遭遇美国教育(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5-2011 22:57:3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如题,收获很大,英语突飞猛进,但是以后像英语好,写作好的比比皆是,HOW ABOUT 数理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1 08:52:4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其实文章写的有点过了,妹在美国,她就和我说,美国教育是差的更差,好的更好!中间的没有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1 10:01:2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受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转载)

美国小学教育给我的印象好像就是玩:教室乱乱的,3、4年级的学生做算术还在掰手指,学生在学校什么都能干,就是不好好念书。但随着女儿进入美国学习,我渐渐发现美国教育的另一面。

  女儿在美国已读完了学前班(kindergarten),她非常喜欢学校,这也许是美国学校最成功的地方,孩子都喜欢它。女儿的学习手册全是玩的留念:南瓜节、鬼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甚至还有春节。通过这些活动,美国的文化与传统深深植根于孩子的心灵。

  孩子上学后,不断拿回各种要家长配合的作业:如读书报告,让家长读一本书,然后让孩子画他们最喜欢的一个场面;读书俱乐部,要求家长每月给孩子读20本书,如果完成了,月末就可以吃到点心;趣味作业,以问答形式让孩子学习一些知识或开阔眼界。同时学校很多事情都要家长参与,每天的课堂都有家长的出现,并美其名曰自愿者。可见美国的教育是要家长参加的,同时是开放的。

  美国教育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不让孩子感到压力,让孩子觉得自己都很优秀。第二学期,老师就根据学生的水平让孩子带一些书回来自己读,因为英文是拼音文字,当教了自然拼音法后,孩子不认识的字也能读出来,大声朗读,久而久之,孩子的语感就有了。结合图形,孩子也能明白故事大意,长此以往,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兴趣就培养出来了。老师给学生选书根据学生水平而定,孩子之间不知别人读什么书,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读得很好,兴趣倍增。到了2、3年级,大部分学生还在学加减法,但也有的孩子除法已学完了,这种个别培养,让孩子充分感到学习的快乐并对自己充满自信。

  美国学校每年都有科学节,kindergarten 孩子也让参加。作为华人的我认为孩子连字都不会写,数字还认不到10,怎能作科学研究?但材料拿回来,你发现孩子很感兴趣,也能做:如量自己的手臂;磁铁能吸家里哪些东西;桌子有几个腿等等。报告的模式是:问题→假设→过程→结果→结论,非常成熟的科学论文格式。如此这般从5岁开始训练,等博士毕业还能不是搞科学的高手吗?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自有一套系统,它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教育注重个性,注重创造性。这些听起来都不错,为什么效果并不好呢?

  美国学校有它的教育目标或要求,但它不强迫孩子去接受,如学校希望学生做到:“Integrity(诚信), Honesty(正直), Responsibility(负责任), Respect(尊重), Compassion(有同情心), Self-Discipline(自律)”,并要求将此条贴在冰箱上。但老师在学校、在课堂上并不强调这些,也不特别鼓励学习。孩子在校学习好或不好,他感党不到多少区别。你在培养方向上填高中毕业、当厨师,当教授,老师一样对待你;你学得差,学的大也没有任何压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美国孩子到3年级还在数指头的原因。学校也介绍价值体系,也有学术标准,但它甚至不负责推行这些。学校认为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事,学校只负责学生在校的那几个小时,学生是否学好,是否掌握了学校要求的东西是学生自己的事。所以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学好就特别累,特别难。你要让孩子学一点课外东西得磨半天嘴皮子;要让孩子学习中文就更得使出吃奶的劲,弄不好孩子还与你反目为仇;如果放任孩子,下了课就送到DAY CARE(看小孩处),孩子在那就是玩,看电视,有时还学会其它恶习。带女儿的“老师”是个典型的美国妇女,她很喜欢我女儿,给她格外的关照,结果5岁的女儿就学会了搽口红,涂指甲,戴项链,整天想着打扮。我在的学区是好学区,言外之意那里的妈妈90%不上班,是全职妈妈。可见美国的学校是靠不住的,有意识的家长都在全力辅导孩子。

  中国的教育呢?听得最多的是:基础扎实,数学有深度,小孩学得好;还有就是谁谁的小孩回中国读了一年书,到美国学习就拔尖了;当然学中文回中国学是最保险的,在中国一年等于在美国学5~6年。不过也听说了中国的繁重学习让多少海外学子只能呆在海外,因为他们的子女跟不上国内的课程,也不愿意上中国的学校;说中国的孩子太苦,学校太看重成绩,让成绩不好的孩子失去了自信。也有人说中国教育让人呆板,聪明的孩子也会变笨,变得没有个性。我知道每种说法都有它的根据,但最让我看中的中国教育还是整体的学习气氛,人人不甘落后的攀比氛围,老师的敬业精神。如果从小让孩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了好的学习态度,好胜的性格,加上扎实的基础知识,孩子的将来还能不可为吗?但愿中国永远保持这种学习的氛围,同时吸取美国教育的长处,让中国的未来更有竞争力。

点评

呵呵,很好的分享,每个人都从某方面看到一些,拼接起来,就全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2-5-2011 1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1 10:13:5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jrchome 于 12-5-2011 12:22 编辑

美国中学给优等生的“特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6e0d80100jzrn.html?tj=1

女儿就读的是一所普通高中,今年有考上斯坦福,还有一些伯克莱和UCLA的学生,还有一位上耶鲁的,不过,500多人的应考生中,上好大学的比例不算太高,这些学生是优等生的里优秀学生,真正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那类孩子,如果说美国学校没什么竞争,那显然是不合事实的。

  但你在学校里,你看不出哪里学生成绩好,哪些不好,女儿说,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他们彼此之间“暗暗较劲”,每次考试完,都互通成绩,大家都考 A,会比较高兴,但如果有个A,别人考B,他们就会在这课学习上更多下些功夫,争取跟“好朋友”一起考A,从来不反对女儿和朋友之间的这种良性竞争,但一直告诉女儿,不要因为比别人考得好就得意,考得比别人差就沮丧或者妒嫉。

  美国社会相对来说,比较要求大家权衡发展,学习成绩好与差,没有太大的差别,你学习好,老师会很开心,但对学习差的学生,老师绝不会歧视你,相反,会努力帮助学习这门功课,而且,学校有排名单,但不管学习成绩好坏,都不会公开排名,更不会公开你的成绩单,你的成绩你可以有自己的密码进入学校网站,自己查询;如果有大考,成绩单会寄给家长,总之,不会让差生产生羞耻感。但对学习好或者有其他方面天份的孩子,学校会额外的奖励你。比方,有体育天份的孩子,学校会公开招聘,然后集中训练,再挑选好苗子培训;比方长得漂亮,有跳舞天份的孩子,进了学校啦啦队,也是很拉风的事情;对有数学天份的孩子,有专门的奥林比克学习班,也是先集训,再筛选的原则,无论如何,所有这些项目,都是免费的。

  上天给每个人的才能都不一样,有些孩子有体育音乐或画画的才能,但学习可能差一点,相反,有些孩子天生好静,喜欢读书,在其他方面的天份明显逊色,在美国校园,后面这类孩子,有时会被调皮的孩子们为“书呆子”,你一定问,“书呆子”是不是在学校就不受欢迎呢?不是,对学校好的孩子,学校的奖励也是很特别的。比方州立考试只考数学和英文,如果你在这两门功课里,哪怕其中单项考出特别优秀的成绩,学校会按两个级别,分别给他们不同的“特权”,这些特权,一点也不比啦啦队里的女孩子们逊色哦。

  我见过一张卡,这张卡有效期一年,如果你想明年继续拥有这些“特权”,那就要再接再厉,争取考出好成绩。拥有这张卡的学生,在全校3000多人里,只有寥寥51人,里面有15项“特权”。这让“书呆子”们在学校里扬眉吐气。

  有些“特权”还有很有吸引力的,比方,中午排队买午餐,你亮一下卡,就可以站到队伍第一位去,你想看学校的各种舞蹈或者体育赛事,可以凭卡优先入场,找到你自己喜欢的位置,甚至你可以提前预订位置5次;可以在校园商店里买东西,拥有50%的折扣一次;可以免费去学校拿“transcript” (上大学)的表格3次;可以免费拍摄毕业照。还可以在学期末,提前去学校设计你下学期的课程表;学期中,不喜欢那门课的老师,可以换两次(普通学生只能在开学两周找学生顾问更换)。最让孩子们高兴的是,理论上,孩子们中午不可以遛到校外买东西吃,但凭卡可以自由出去8次;如果哪天迟到,可以不到学校办公室领Tardy pass为数三次。最离谱的“特权”是,如果上课没有守纪律被老师留校,你可以亮卡走人两次。

  不打击后进生,因为只要你努力,在老师的帮助下,你随时有上升的可能;鼓励有特别技能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让孩子们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你知道自己的努力总会有回报。






点评

为啥子抱歉啊,贴子很好啊,不过图片咋看不见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2-5-2011 11:35
这些特权超有意思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2-5-2011 1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1 10:40:3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jjrchome 发表于 12-5-2011 10:13
美国中学给优等生的“特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6e0d80100jzrn.html?tj=1

女儿就读的 ...

这个太给力了,这些激励措施对孩子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相对于国外,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仍然是由学校承担绝大部分责任,这个对于家长来说是庆幸的。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是输在了大学里。

点评

这个太给力了,这些激励措施对孩子是多么大的诱惑啊---X 2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2-5-2011 1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1 10:58:0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1993年,我采访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一位教育学专家梅克教授。我之所以萌发采访梅克教授的欲望,完全是因为她从事的专业名称和她的研究对象之间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强烈反差。

她从事的专业是“天才教育”。在我们这些中国人的心目中,天才似乎就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超凡脱俗,意味着出人头地……而一说到天才教育,我们就立刻会想到名牌大学的少年班,奥林匹克学校,以及种种为培养特殊人才、而且只有极少数人能享受的教育特权……  

而梅克教授的研究对象,却是那些长期被人们忽略的教育水平低下的印第安部落的儿童、新近移居到美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儿童和各种各样的残疾孩子。梅克教授在这个领域埋头耕耘了15年。在她的办公室,我看到各种肤色的孩子的照片,贴满了整整一面墙的墙壁。  

采访她的时候,我单刀直入地提出了我最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在那些看起来比正常孩子更远离天才境界的孩子中间,进行天才教育的研究?”梅克教授平静地回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们,他们更容易被社会忽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常会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境遇感到哀伤。我想,造成这种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教育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去塑造千差万别的孩子,从而制约了孩子们各种潜能的发展。我的研究就是要找出解救这些孩子的办法来。”  

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让每一个孩子最大程度地拥有创造未来生活的能力!这个梦想如此强烈地缠绕着梅克,因此当她摘取了教育哲学博士的桂冠,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之后,她就急不可耐、全力以赴地去寻找将梦想变为现实的道路。  

在苦苦地探索了15年之后,她终于找出一种能够发现各种孩子的各种特殊才能的测试方法。这是一项在美国教育界前所未见的科研成果。梅克教授采用一种使孩子们兴致无穷,能够积极参与的测试方法,在一种近乎游戏的过程中,对孩子们的各种能力进行严格检测并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从而作出对孩子们的各种能力的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出不同的教育规划,然后指导教师和家长进行实施。  

——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工程!它细致到要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进行系统设计。最初,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一个假想的纯粹的科学实验,很少有人相信这项科学研究对于改革和推进教育实践有多少应用价值。但是梅克教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带领她的科研组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工作成果,终于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和教育管理者们的关注。  

我采访梅克教授的那年,在亚利桑那州已经有4所印第安保护区的学校、10多所普通学校、加利福尼亚州的50多所学校、北卡罗来纳州的数百所学校,都已经在使用梅克教授的这种方法,对他们的教育对象、对他们承袭已久的教育体制进行重新的审度、剖析和规划。就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也开始使用梅克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验。  

梅克教授对我说:“我的研究遵从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去发展这个长处。而以往人们的观念,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去发现孩子们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孩子的短处。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于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梅克教授相信: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梅克教授十分认真地说:“我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哪怕是那些被现行教育的公认标准认为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这是人所拥有的天赋,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把这种最应该重视的东西忽略了。”  

我问梅克教授:“你认为推广你的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人的观念。”梅克教授回答得十分干脆。“可能传统教育理念太强大了。人们习惯于要求孩子们去适应教育提出的标准,而不是让教育去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这个观念不改变,教育就难以走出自己的误区。”梅克教授提出了教育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应该让人去适应教育,还是让教育适应人!梅克教授说:“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我想,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应该能够看到每一个生命拥有的价值了。”  

今天,梅克教授的想法,已经得到美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同。这种观念不仅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性的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的差异,在他们看来,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的丰富多彩的创造力的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自己的产品造成一个模样。  

采访过梅克教授之后,我对美国教育为什么通常不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授课,不用一套标准答案去测验学生的能力,不用类似于成绩排位的方式去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为什么能够给学生那样大的自由度,让学生们去想像、去发挥、去施展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多的理解。  

梅克教授说的一句话深深震动着我:“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点评

还以为文章结束了,就贴了两篇别的。抱歉抱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2-5-2011 11:27
感谢春版的好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2-5-2011 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1 11:10:0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春满月圆 于 12-5-2011 11:32 编辑

                                                    (八)
我想,或许正是这样的理念,推动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基于这种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人们才能注意在教育中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进而想方设法去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建立起坚实的自信,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就是美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处心积虑,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由众、参两院经过激烈辩论通过的《美国2000年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有十大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内容是《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确定了美国2000年的8项教育目标。在这8项目标中的第3项目标,就专门论及了基础教育的目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追求:全面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和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的比例;所有学生都要参与促进个人品德良好发展的活动,参加促进身体健康的社区服务和培养个人责任感的活动,接受体育、卫生教育,保证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使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成为负责的公民,能接受继续教育并在生产部门顺利就业。  

在这个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人注重的是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是对孩子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大能力的训练,是孩子们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的培养,是全面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把上述目标的追求设定在全体学生所有学生的身上,也就是每个孩子的身上。
  
关注每个生命,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这是美国在中小学教育目标上的国家意志,起码是落在文字上的国家法律。这个法律能否真正落实,当然是另外一回事,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教育渴求。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时候,我去他们学校考察,发现同一年级的各个班级上课的方式都不一样。同样是教美国历史,有的班级组织看电影,有的组织去博物馆,有的班级的作业是让孩子写文章,有的则是让孩子模仿历史人物进行演说,千奇百怪。我本来是想跟老师商量一下,找一本教科书,配合课堂教学辅导一下孩子,但却发现,老师根本没有什么教科书。 
 
我问老师:你们上历史课不指定教科书,学生怎么掌握要点啊? 老师说:对于历史,每个人的兴趣点完全不同,看法也完全不同,让孩子们知道一个大的发展脉络就行了,我们不指定教科书正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受束缚地接触更多的史料,思考更多的问题!一本不适当的教科书,一是可能限制了孩子的眼界,让他们觉得历史就在一本小小的书里,更可怕的是可能破坏了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此生把历史拒之门外。 
 
美国的中小学校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一个是要孩子们必须适应大一统教育提出的硬性要求;一个是尽可能地开掘每个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其自由发展。观念不同,出发点不同,教育的方式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他们也是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标准的。
  
但是,这个tong yi da gang ,实施起来却又十分灵活。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tong yi 教材,他们的中小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公司编写的,市场上同样一门课程会有各种版本的jia cai 供学校及教师选择。这就使学生和教师都赢得了zi you 的空间:哪种教材更适应孩子的特点,同时也更适合教师的发挥,就去选择它。美国中小学的其他辅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其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课程的原则只有一个:贴近生活,务求实用。美国中小学会为孩子们开设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 
 
美国基础教育中这样一种高度自由开放的教育模式能够存在,能够延续和发展,还与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接口方式直接相关。美国没有统一的大学升学考试,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时只需参加一个学业能力考试,这项测验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水平。在一年中,学生可参加几次这样的考试,哪一次的成绩最好,就以哪一次的成绩为准,从而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 
 
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考试的成绩以外,主要看学生平日各学科成绩,看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特长、个人自传、老师推荐信以及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这时他们看重的是一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如果美国大学像我们这样一考定终身,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不会有现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景观了。
  
我常想,教育应该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而教育呢?教育可能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
  

点评

好帖留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2-5-2011 1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1 11:38:5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有一次,亚利桑那《每日星报》的总编辑约翰•派克请我吃饭,饭后他问我是否要一点甜食,我说冰激凌吧。约翰•派克说:“好!咱们不在这儿吃,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约翰•派克把我领进一个号称是图桑地区最有名的冷饮连锁店,他神秘地一笑,对我说:“你将见到一个有趣的人。”当我走到柜台前决定选择哪几种冰激凌时,我发现,那琳琅满目的样品都标着我几乎读不出来的英文单词。原来,这里的冰激凌,都是用特殊的香料和植物,采用特殊方法制成的,品种繁多,在大商店里绝对见不到。  

这时从里面跑出个精干的小伙子,见到约翰高兴地大叫:“老朋友,你怎么有空来这里?”约翰指着我:“这位中国记者想吃你的冰激凌,我想他也会有兴趣知道你怎么从一个工科硕士成了一个冰激凌店的老板。” 工科硕士?冰激凌店的老板?我有些吃惊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小伙子笑了,他对我说:“就是因为一个梦,一个孩子的梦,让我成了一个卖冰激凌的生意人。”  

他告诉我,小时候,他最爱吃的东西就是冰激凌,可是每次哥哥总是抢他的那一份,他不给,就要挨打。那时他就下着决心:长大自己要开个冰激凌店,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后来,长大了,他尝试过写作,当过摄影记者,他甚至为当一个工程师而修了个硕士学位。但是,幼年时那个冰激凌店的梦想始终缠绕着他。

最后,他终于放弃了所有的尝试,来到美国最炎热的“沙漠火地”——亚利桑那
州,实现了他的梦想,开了一个配方独特的冰激凌店。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的店从一个变成了两个,又从两个变成了三个,最后发展成为连锁店,生意红火得不行!他感慨地说:“我为我的冰激凌店骄傲,不只是因为它给我带来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它让我相信,我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  

我们离开的时候,他坚持不让我们付钱,还送给我一件印着他的店徽的T恤衫。他对我说:“你是吃我的冰激凌的第一个中国记者,也许有一天,我会把我的冰激凌店开到中国的北京,开到天安门广场边上,那时你可一定要来!”说完又自得其乐地笑起来。离开冰激凌店时,天色已晚,深蓝色的夜空繁星闪烁。这个狂妄的、要把冰激凌店开到天安门广场的美国小伙子让我浮想联翩:人类的理想和才能可能就像这满天星斗,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然而它们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壮丽景观。  

兴趣,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它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小心地呵护兴趣,为千奇百怪的兴趣,千奇百怪的志向,提供发展的可能,或许应该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我在想,我们能够在航天飞机的驾驶员和这位冰激凌店的老板之间区分出谁的理想和能量更伟大吗?我相信,无论是面对人的生命的价值还是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二者之间只有不同,没有高低。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施展了自身生命的潜能,就能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幸福进行真正的创造。把公民个人利益的获取和国家利益的推进融为一体——美国的教育,正是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1 16:43:2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谢谢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11 08:42:2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jjrchome 发表于 12-5-2011 10:13
美国中学给优等生的“特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6e0d80100jzrn.html?tj=1

女儿就读的 ...

特权!够力!好有创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