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monkey.k

没有真信切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0-2011 15:55:3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称名念佛即行愿具足
        无著菩萨所作《摄大乘论》中的“别时意”之说,在本质上与净土的立宗理论是对立的,如《摄大乘论》认为,说念佛名号即可得不退,这是别时意。有人由此认为,称念阿弥陀佛之名是别时意,只是往生之因,未得即生,未得不退。
        “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
        成佛要经多劫,要修六度万行,只靠念佛一行就想成佛,无有是处!
        “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观经玄义分》
        善导大师引用《华严经》中功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之言。说自己唯知一行,即念佛三昧,虽然仅此一行,但却是“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此一行可了脱生死,永不退堕,直至成佛。所以,念佛即决定不退堕,这肯定不是别时意。
        《摄大乘论》中还说唯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即得往生,也是“别时意”。由此,有人说《观经》中下品下生十声念佛,即是“唯愿别时意”,其实是不能得生的
        善导大师对这种说法,回答非常智慧,首先他说,当然要愿行具足才能往生。
        “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观经散善义》
        没有求生净土之愿,光修诸善万行,还是去不了净土;仅有往生之愿,其他一概不做,则愿为虚,也到不了净土。只有愿行相扶,才能到达目的地。
        所以《摄大乘论》说的有道理,有愿无行,不能即生。但是……
        善导大师说:称名念佛即行愿具足!
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观经散善义》
        南无:是梵语音译,归命、归元、信从、救我、度我、顶礼、尊敬、皈依等多重意思。因而只用梵语音译,为多意不翻。
        归命有三:一)一身之要,以命为主。万生所重,莫此为先,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上之尊,故称归命。
        二)归依佛陀,依佛之教而行;
        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违背自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总摄六情还归其一心本原,即归一心与佛,称为归命。
        所以《观经》中的十念念佛,是以身命相投,至诚恭敬,念佛求愿往生,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接引往生,此时之念,本身具足了信愿行,十念必定能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1 15:58: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  论证了称名念佛即行愿具足之后,善导大师接着举《阿弥陀经》来说明: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鸠摩罗什大师译)
— 一心不乱:指一心称念,一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  心不颠倒: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佛力加持使心不颠倒。
—  所以,根据圣言量一心不乱或心不颠倒,绝对不是往生的条件。只有我们信愿具足,多多念佛,其他的一点都不用担心。
—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 玄奘大师译《阿弥陀经》(《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观经散善意》
—  所以,我们本身的信愿一定要至诚、至深,对外界任何诱惑都不为所动,本身狐疑不信,或者半信半疑,或者信了又退心,进进退退,这样将是往生的大障碍。对阿弥陀佛没信心,对自己没信心,那你念再多的佛号也很难往生。所以,憨山大师才说“念佛容易信心难。”
—  所以,善导大师最后总结念佛号即可往生,说这是佛经典里的教导,人们不去信佛经,却信“凡小之论”(凡夫、小乘之论),真是颠倒,真是是非混淆。
—  这时,善导大师为了杜绝日后再有争辩,误导净业行人,说出了震耳发聩几句话,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犹如当头棒喝。
不可信用菩萨不相应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1 15:58:3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信用菩萨不相应教
        “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观经玄义分》
        依善导大师立场,经乃佛说,为绝对真理;论则是菩萨对经典的解释和发挥,可能有误。经与论相比,经重于论,经与论有矛盾的地方,以经为准。大师其实也是为我们后辈学重申了三法印“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以及依据圣言量的重要性。
        象《弥陀经》中,释迦佛向我们说明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并且教导我们往生的方法,而且十方上下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弥陀经所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做证明,都护念这本经,护念念佛之人。我们为什么不信佛说,而去相信“凡小之言”呢?
        善导大师在谈到深信时,特意指出:
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        佛以大悲心,将每一个众生看成自己的独子,所以佛不会害我们,也不会骗我们,佛让我们舍的我们就舍,佛让我们做的我们就做,佛让我们去的地方我们就去,一切随顺佛愿,唯信佛语,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        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所以善导大师写完《四帖疏》后请佛印证)
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 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失往生之大益也。”
        无著、世亲两位菩萨在大乘佛教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他们在摄论、唯识方面的关系非常突出。
        但是善导大师这里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菩萨所造论中的不圆满处,为后世净土学人扫除了净土理论上的极大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1 16:01:4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        善导大师(613—681)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一说安徽泗州人),生于隋大业九年,是唐代盛弘净土教的一代宗师。俗姓朱,十岁时从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明胜法师出家,归心向佛。初时学习三论宗经典,亦常读诵《法华》、《维摩》诸经。经过数年静心修学后,佛学修养逐渐提升。
•        然而,慧根深厚的善导大师并不自满,常自思维:佛教法门甚为广大,教藏经典其数无量,若不契机,功即徒使。应当择一法门,潜心修学方为上策。后依止妙开律师受具足戒,偶入藏经楼中,于藏经前默祷祈愿佛力加被,指导所向。即于经中信手取得一卷,乃是《观无量寿经》,大为欣喜。
•        自言:“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便即常依是经潜修十六观门,恒谛思维西方胜境。数载之后,观想功夫已臻深妙之境,常于定中备观极乐世界的楼阁、金台、宝池等境,如现目前,由是更加坚定了修学净土法门的信愿。
•        大师非常景仰东晋慧远大师的芳踪。曾往庐山瞻礼遗范,之后更周游各地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大德。唐贞观十五年(641)大师廿九岁,闻说道绰大师在西河(今山西省境内)广弘净土法门,开阐净土道场。即不远千里赶赴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玄中寺,请教修学净土的要领。
•        唐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大师圆寂后,善导大师即转赴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盛弘净土法门,激发四众同修念佛求生西方。自修则“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度人则“每逢人即演说净土法门。”三十年如一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勉己励人,专弘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共入弥陀愿海,遂成当时弘传净土法门的著名大师
•        有关善导大师示寂的记载,于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种说法。据《佛祖统纪.乐邦文类》记述:“(善导)忽一日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惧,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
•        另据元代优昙普度所著《莲宗宝鉴》卷四云: 善导大师“(善导)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又据《香光阁随笔》所记“(善导)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时维高宗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
•        从以上这些史料来看,大师的示寂,显然存有异说,并且颇有出入。然而从中皆可明见大师自知时至,预期往生的同一迹象。前者所记“师谓人曰,吾将西归”,已明西意与去向;次者记的自登柳树端身立化,正是往生之瑞相;
•        后者,于示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问其缘故,答言:“吾将西归,可住两三夕而已”。由此可见大师修持净土法门的功夫,的确非同寻常,难以思议。而且往生之后“身体柔软,容光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此正是决定往生的瑞迹。
•        大师寂后,其弟子怀恽(yun)等,将大师的遗骸埋葬在长安终南山神禾原,立灵塔名崇灵塔,并于塔旁建寺名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唐高宗以师念佛口出光明,神异无比,故赐额为“光明寺”,后世学人也因而称师为“光明和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1 16:03:4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       善导大师对净土理论建立和修学方法成立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历史上一直被尊为净土宗的集大成者或实际创始人。
•       他继承昙鸾大师、道绰大师的净土思想,创立学说与行仪,净土宗从此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风行天下。
•       我们知道,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著作里面,主要的理论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其他的四部都是谈修行的仪轨方法。
•       善导大师出生的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隋唐时候,所以他平生的行业和弘化的佛事主要是在初唐时期展开的,这个时候,正是净土法门在中土全面向纵深推进的时期。
•       之前,公元401年,《阿弥陀经》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跟慧远大师结白莲社相差一年。公元424年,《观无量寿经》由畺良耶舍翻译,距白莲结社二十来年的时间。
•       《观经》翻译到中土之后,马上受到了各宗各派注经家的关注,纷纷对这部经典加以注解,然而这些注解都是站在他宗立场上,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
•       善导大师跟《观经》非常有缘,他入藏经楼默祷得《观经》,而他对净土法门的相信,是看到西方净土变,然后对观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来,专程到玄中寺拜见道绰大师,道绰大师专门在那里讲《观无量寿佛经》,将近二百余遍。
•       《观经》和净宗的祖师有很深的因缘。北魏时期的昙鸾大师,也是一位有不可思议经历大师,他很想弘法,但在注解《大集经》时生病,觉生命无常,去找陶弘景求长生之术,得到仙经十卷后,途径洛阳碰到菩提留支三藏(世亲菩萨所作《往生论》的翻译者)。菩提留支传给昙鸾大师的也是《观经》菩提留支告诉昙鸾大师说依此经修,才真正能够得到长生不老,无量寿,远离轮回,昙鸾大师是看了观经之后,对净土法门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此后专修念佛法门,一往情深,临终预知时至,感得龙树菩萨向他来预告往生的时间,昙鸾大师种种修行感应瑞相刻在玄中寺的石碑上。
•       昙鸾大师往生20年后,道绰大师参拜玄中寺见此石碑,对昙鸾大师修念佛法门非常神往,放下本修《涅槃》,专门修念佛法门。道绰大师的主要著作《安乐集》,也是以阐释《观经》为主,当然也兼带着净土的其他典籍来著述。
•       善导大师直接师承道绰大师,从古印的菩提留支到昙鸾、道绰、善导,都具有着以《观经》为奇特因缘的特点。善导大师在没有见到道绰大师之前就已经依《观经》修观,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得念佛三昧。后来到长安一带弘扬念佛法门,感应很多,力度很大,受感化的人非常多,整个长安街的道路上都是佛号盈空。
•       《观经》翻译之后,各宗各派的大师级人物,像摄论宗、地论宗、法相宗、天台宗、三论宗的注经家都对它有注解,然而都是从各宗各派的立场来加以诠释,观点纷呈,尤其当时有个观点,说《观经》的往生是别时意(象十念念佛,今生不能往生,是未来才能往生的,给未来往生作远因)
•       这是摄论派的一批注经家的观点(以弘扬传承无著菩萨《摄大乘论》为主),然而当时在教内很有市场,这样使陈隋以来一百多年,很多人不愿修净土法门。所以,对《观经》的种种不正确观念加以澄清非常有必要,它直接关系到净土法门的命运问题和能不能推广的问题。由此,净土弘扬需要一部楷定古今的著述。
•       善导大师承担了这桩历史交托的重大任务,但他说自己是一个凡夫,智慧短浅,经典的义理非常幽奥,所以自己不敢写出什么见解,于是求感应,标心结愿请求请佛菩萨加持。注疏要楷定古今,对未来时代要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要称佛本怀,要称阿弥陀佛大悲大愿的意思,所以愿在梦中见到瑞相
•       于是他每天念三遍阿弥陀经,念三万声佛号,然后在佛前祈请,果然在当天夜晚,就梦见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瑞相庄严:宝网、宝树、地面庄严、地下庄严、虚空庄严、七宝地,在七宝地上佛菩萨或打坐、或经行、或语或默,见到之后,他观察很久,梦醒后很欢喜。
•       从此以后,他开始著作《观经四帖疏》,每天晚上梦中都有一个僧人过来,向他指授玄义科文,对这部经典分七科加以展开,到玄义分写完了,这个僧人不见了。
•       后来的祖师大德一致认为这位僧人是阿弥陀佛的应化。
•       《四帖疏》写完之后,他又请求灵验,一天念十遍阿弥陀经,念三万声佛号,至心归命,连续三个晚上见到瑞相。第一个晚上,见到三具硙轮在宝地旁边旋转,一个人骑着白色骆驼过来,见善导大师说,你应该努力,决定往生,不要退转,娑婆世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善导大师感谢教诲,言一定毕命为期不敢生懈怠之心。
•       第二个晚上见到阿弥陀佛,身体是紫磨真金色,在七宝树下坐着,旁边有十个僧人在围绕他,宝树上有种种天衣幢幡悬挂。第三天晚上,见到两个非常高大的幢相,幢上悬着五色幢。一般佛讲经说法时,口里放五色光,其实是表法,是说明佛已经照见五蕴皆空,清静无为,自在安乐。
•       五色光的幢相表示《观经四帖疏》的义理,都是佛的境界义理,所以,善导大师见后,对《观经四帖疏》才比较放心。本来有各种感应瑞相不能随便说,但善导大师说他要发心为众生,不是为了自己的虚荣,既然有瑞相,就不能隐瞒,是为了让众生产生信心,《四帖疏》是佛菩萨加持的,也是得到佛菩萨印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1 16:04:5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ngxiaoyan 于 11-10-2011 16:05 编辑

•       上品上生
•        《观经》说,上品上生者有三种人:一者但能持戒修慈。 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 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念法、念僧等。
•        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 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
•        善导大师指出,以此可以证明,上品往生的三种人,正是佛涅槃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 何得判为上圣也?
•        然四地七地以来菩萨,已经过两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人法两空,神通自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还需要借什么一日七日之善,阿弥陀佛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
•        上品中生
•        净影慧远认为上品中生为初地至四地菩萨。
•        善导大师依旧引用《观经》说:此等往生者不必受持大乘;只说[关键词屏蔽],不说修行;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些也是凡夫,只是修学较弱。
•        . 上品下生
•        净影慧远认为上品下生者是种姓以上,初地以下之菩萨。
•        善导大师说“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观经》),也就是一切发大乘心的众生,修学水平也不强。
•        象这些地上菩萨或解行菩萨,凭他们的修行,十方净土他们可以随意往生,不需要佛接引和劝请1
•        . 中品上生
•        净影慧远认为中品上生者是小乘中的三果罗汉——阿那含果。
•        善导大师说:不是,依《观经》应该是“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众恶,无诸过患。”
•        这些人是持小乘戒的凡夫,不是圣人中品中生
•        净影慧远认为中品中生者为内凡。
•        善导大师依《观经》说:受持一日一夜净戒者,回愿往生,命终即得生净土,为中品中生。这是无善凡夫,逢遇小乘,受其小乘戒,回愿往生,仗佛愿力得生而已。当然,小乘圣人也能生,但《观经》乃佛为我等凡夫所说,非为小乘圣人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1 17:06:0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被你打败了,不说重点,老是刷屏。既然你不信印祖说杂念往生是方便说,反而说我的不是。那我给你看个证据。关于阿弥陀经注解印光大师首推藕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并认为即使阿弥陀佛再来也无法改动一字。
印祖有云:“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

那么请看《阿弥陀经要解》里是怎么说的: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既然印祖都认为古佛再来也无法解说得更高明,可见印祖说杂念不能往生乃方便之说,乃渡少善根福德之人。我们学佛之人既然选了这条修行路,就不能畏惧艰难,看祖师言论挑自己喜欢的看,不喜欢的不看,那不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吗?跟法华会上离席的弟子,或钝根阿罗汉有什么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1 17:13:4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
_1126811702155577160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1 17:48:1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ngxiaoyan 于 11-10-2011 17:48 编辑
方世玉 发表于 11-10-2011 17:06
真是被你打败了,不说重点,老是刷屏。既然你不信印祖说杂念往生是方便说,反而说我的不是。那我给你看个证 ...


师兄这段话断章取义了。。。。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蕅益大師在『持名念佛歷九品四土說』的一文中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先導,願為後鞭。信得真,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得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呢?為什麼又在後面說「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呢?這不是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嗎?

但是我们不能依这句话就偷懒,不修不念,还是要老实念佛,好好念佛。师兄取一段话时,一定要把大师的前后言连起来,才不致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11 17:50:1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刷屏,全是在论述往生条件和解释一心不乱的问题。。。。


善导大师接着举《阿弥陀经》来说明: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鸠摩罗什大师译)

— 一心不乱:指一心称念,一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  心不颠倒: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佛力加持使心不颠倒。

—  所以,根据圣言量一心不乱或心不颠倒,绝对不是往生的条件。只有我们信愿具足,多多念佛,其他的一点都不用担心。

—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 玄奘大师译《阿弥陀经》(《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观经散善意》

—  所以,我们本身的信愿一定要至诚、至深,对外界任何诱惑都不为所动,本身狐疑不信,或者半信半疑,或者信了又退心,进进退退,这样将是往生的大障碍。对阿弥陀佛没信心,对自己没信心,那你念再多的佛号也很难往生。所以,憨山大师才说“念佛容易信心难。”

—  所以,善导大师最后总结念佛号即可往生,说这是佛经典里的教导,人们不去信佛经,却信“凡小之论”(凡夫、小乘之论),真是颠倒,真是是非混淆。

—  这时,善导大师为了杜绝日后再有争辩,误导净业行人,说出了震耳发聩几句话,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犹如当头棒喝。

不可信用菩萨不相应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