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来坛子里的投资理财版面逛了了一下,职业使然,特别关注了下关于保险的讨论,我也来掺和一下。首先说下我自己,我在银行做投资理财,说好听的名片上印“高级理财经理”,说通俗点就是销售。理财经理良莠不齐,如果不负责任或能力有限或纯属居心不良的,那会给客人带来财务不便,机会损失或实际损失;但是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理财经理,看其在的不同平台(mass banking, premier banking或者private banking),却是可能为客人带来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及潜在的投资回报的。
净资产越高的人士,往往会有越复杂的理财需求,也就需要不同的平台来满足需求;最简单的例子,大多数的mass/retail platform都不提供债券产品,债券一单起始25万,而一个MB的理财经理便没有办法给客人提供债券了。Universal Life保额往往75万美金起跳,也需要不同资质的理财经理。发现坛子里很多人评价储蓄保险和投资联结保险有诸多缺点,我个人觉得这太过武断,应该从个人的理财需求出发来判断其产品是否适合。
甚至有人说保险公司涉及投资就是诈骗,金融课里根本没有包括保险这一章节,义愤填膺,那就有点井底之蛙了,其实保险公司本身就是金融公司,保险公司若仅通过pooling effect来过日子,那就不是公司了,而是组织了,慈善组织。保险公司在各国政府不同的reserve ratio要求下需要将剩余的资金投资到各种金融工具来取得盈利和扩展。而现今,随着金融市场不断的发展,壮大和复杂化,保险公司也主动或被动地延伸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金融领域,比如CDS,信贷违约掉期,按老百姓的说法,持有CDS的人就是借贷中欠钱人的担保人,这不是某人异想天开发明的衍生品,而是因为有需求而产生的衍生品。(这个帖子是给入门的兄弟姐妹们读的,各位资深大虾面前就见笑了,还望指正)。
保险公司涉足个人储蓄和投资而推出的金融衍生品应该最早就是由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开始的,1980年代法国的保险公司发现保险经纪跑断了腿在找客人(要钱)的时候,人们却是需要主动上银行(存钱)去的;所以就和银行达致协议,通过银行作为保险的分销渠道,而慢慢地,其产品功从单纯保障延伸到储蓄和投资,至后来的人生阶段规划(教育和养老)及遗产规划(universal life)。而我相信大家都发现到,每次去银行咨询,往往都会被推销保险产品,出了现在的保险神通广大什么功能都有,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保险能够为银行带来非常靓丽的balance sheet,银行签了一单,就知道接下来N年里面每年还会有多少的进账。本地银行保险的龙头老大当推OCBC,大东方是其子公司,银行保险的成绩单极度亮丽惹眼。
先说储蓄保险,储蓄保险主要有这样几种,
a. 时效性储蓄(给一个时间,每个月/年存多少钱)
b. 教育储蓄,通过规律性储蓄积累特定财富用于子女教育
c. 养老储蓄
说他不好的理由主要往往有以下两点:
1。时间过长,不灵活,没有流动性;
2。回报率不佳;
没有错,就储蓄保险endowment plan本身来说,其回报率往往是差强人意的,无论guranteed ratio是100%也好,或超过100%也好,往往无法跟上通货膨胀。原因是大多数国家的金管局(或其他司同职的部门)都会规定endowment plan必须有一定的比重投注在一定评级的债券上,在新加坡,大多数储蓄保险都有超过60%的债券投放率。
投放债券,非常容易理解,低风险,低回报,人家放的钱不是要给孩子读书的,就是要养老的,经不起折腾,所以保险公司也不可以拿这笔钱去冒险;以美国政府30年期一手国债为例,票面年利率为3.125%;以新加坡Olam 7年期二手债券为例,票面利率为6%,irr大概5.5%。所以就此可知,如果保险公司拿了你的钱大多数去买债券了,付了员工薪水,房租地租,银行佣金,经纪佣金,还赔了几个半路死掉的,大多数10年期的储蓄保险回报率在2-3.5%之间,还得给你所谓的回报后,基本上就不赚不亏了。
如果进行简单假设,保险公司能够赚到的就是RR之外剩下的30%-40%在还给你前(比如10年)赶快在其他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里面赚一点,希望投保的人多了后,一点也能变成很多。
举个例子,我所熟悉的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某银行15年期储蓄保险,
一年一次,还款五年,等五年,最后五年预计等值每年取出一次共五次,保本,预计年率回报3.42%;若每次放入1万,共5万,那么从第11年到第15年,每年预计可取出1.4万,共7万。
资产投放比率大致是:
60%债券,3%的现金,余下的是地产,物业和股权。就上面的资产比率来说,是非常保守的。
我举的例子是靠年储,而月储也大同小异,15年下来你也才拿到3%/年出头的回报率,如此惨不忍睹,是不是说明这个保险就完全没有价值呢?价值除了看到$$的增长,还包括非衡量性价值,潜在价值,如果这个保险能够刚好满足某些人的需求,那么就是有价值的。它会适合什么样的人呢?
1。它适合那些暂时欠缺投资渠道(因能力,财力,知识所限)的人,比如某人月薪暂时不多,或者投资知识有限,一个月只有3,4百的剩余,那么存起来放账户反正没什么利息,放endowment里倒是可以,前提是暂时不需要动到这笔钱。
2。特别是月储,它适合那些需要强制性/规律性储蓄的人,有些人无法控制开销,必须强迫自己存钱,而回报率反而不是他的首要目的,储蓄保险便能做到,反正每个月发薪水后cpf扣你一点,GIRO保险公司再扣你一点,还吓唬你,不能停,停了你拿不回本钱,就强迫自己还是乖乖继续存。
3。极度保守的投资者,他们什么都听不进去,总之只要“保本”二字,进行任何理财都要白纸黑字看到“保本”二字,那么就没有办法了,就算是债券,只要发行人不破产就保本,他们还是会提心吊胆发行人会破产,跟他们说评级AAA他们说这都是骗人的,世事难料,没办法,就算通过保险间接买进债券,但是看到保单上保本二字还是欢天喜地,那么这种储蓄保险就适合他。(其实万一保险公司倒了,也一样打水漂)。
4。对某笔储蓄有特定需求而极度保守的投资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其实平时不介意买卖点股票,买卖点黄金外汇炒炒,甚至会去MBS或者SRW压个大小[关键词屏蔽]赌一赌的人,但是一提到孩子读书,由于是夫妻双方受薪,很担心没办法大富大贵,所以还是得先把那笔钱存好了才踏实,他们就要求这笔钱的累计方法必须属于最低风险级别,那么就买了储蓄保险;养老保险同理。所以可能的情况是,简单假设,夫妻双方家庭收入1万,1900还贷款,一辆车1200,孩子幼托400,家庭日常开销2000,剩下4500,700存储蓄保险,另外3千8有时候宠下自己,有时候添置家用,有时候孝敬父母,有时候存个几万买买股票。
对于上面4种人,他们是可以购买储蓄保险的;而如果本身有一定的自制力,我建议直接定投债券基金,数量小,不需要大钱,同样的时间,回报率肯定会好过储蓄保险本身,债券基金拉长时限往往能够取得5-6%的回报率。
另外,储蓄保险回报率往往是“预计”的,也就是说不是一定拿到那样的回报率,而坛子里有人说某保险公司骗人,给回的比之前说的少了很多,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储蓄保险一般都属于participating plan,每年结单都会宣布花红bonus,花红率一宣布,便属持单人所有,现在的保单往往不具回溯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每年给你一张单,上面说去年表现怎么怎么样,我们给你x%的花红,那么在你的本金基础上这个x%就是你的了,明年他就算亏死,照理他都不可以动到你的这笔钱,(当然bonus不可能是负的,可是也有条例规定极端情况下可进行派息重组,也就是说极端情况下,允许他们动你的花红);所以经年累月下来,假如每年/每半年你收到的单子上面declare的花红都和之前说的差不多,那么你就大概可以拿到那个所谓的projected return,就我所知,有些保险公司可以做到很好,花红率非常稳定,有些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某家在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母公司实质性倒闭而受bailout,其作为子公司资产曝险过大而元气大伤继而苟延残喘,不得不大砍各类别险种回报率和花红,所以这两年他们的受保人收到的单子都不怎么好看。(刚才说到的极端情况,包括保险公司因为投资失利,bankrun-大量人退保而影响到RR可能导致破产)。
总而言之,如果你年轻,花钱大手脚,没纪律性,可以多多少少靠储蓄保险存一点,但是保不了值,因为回报率可能赶不上通膨;如果你觉得你投资不是一帆风顺,也非财大气粗,想给自己老了,孩子读书存一点,也可以靠储蓄保险;如果自制力好,定投股票都可以,完全避险型性格-risk adverse,那么定投债券基金。接着说投资联结保险,-investment-linked policy
投资联结保险分两类,一类纯投资,一类投资+保障。
a)纯投资比较简洁明了,就是投资,往往保障的只是你的本金,也就是说你拿钱通过保险公司买基金,各种各样的基金,只要你活着的时候退保,那看你投的基金的造化,多了你就赚了,少了你就亏了,但是万一你死的时候你还在投,保险公司就归还你本金。由于保险公司所承受的风险很小,只是你的本金价值而已,所以Mortality Charge(MC)很低,MC可以简单理解为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收费。
纯投资的ILP也有两种投放方式,单笔投资Lump Sum,往往数额较大,和定投 regular premium(RP)往往数额较小, 单笔通过保险公司购买基金是非常不靠谱的-个人之见。
单笔投资就是希望能够买低卖高,定投就是希望能够取得成本平均效益。
因为保险公司可选的基金较为有限;保险公司的基金(fund-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CIS)投放往往两种方式,大一点的有自己的AM-Asset Management, 如汇丰保险,如保诚保险,或者大东方靠华侨银行的AM,因此可能某些基金是自己管理运作的,但是这些AM的成绩怎么样也就见仁见智了,每一家银行分销的基金往往三到四百只,做得比自家更好的大有人在,所以你如果单笔投资,往往有更好的选择;而另外一种投放方式是feeder fund,子基金,你将钱放入保险公司的某只基金中,此基金完全买入一只或多只其他基金(Mother fund 母基金),这种时候往往你的选择就多了,因为可能刚好你中意的某只基金就是你买的基金的母鸡精。。。(绕口令,我晕了,母鸡精)。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分销成本就进来了,本来人家母基金就是有management fee和sales charge的,你再需要分保险公司一点,再交点MC,成本就更高了--------难道这一切就为了万一死了能拿回本金吗?问一下你自己,你死了拿回来的也只是自己放进去的那笔钱,你也没有得到什么额外的赔偿,好处没那么大其实(个人看法),如果真的如此怕死,干脆别投了算了,没有免费的午餐。
|
但如果你的ILP是定投的话,说不定可以试试,因为和储蓄保险的原理其实一样,也就是规律性,强制性定投-所谓被动定投,保险公司强迫你定投。
如果你和自己说我每个月要拿500块买基金,取得成本平均效益,但是可以随时停止,说不定哪个月你看到股市崩盘就吓傻了那个月就不敢投了,或者甚至清仓,那完全就达不到定投的目的了。通过ILP,反正你停不了,你在一定的时间内停了,你之前的功力就全白费了,还有罚款penalty,所以没办法,GIRO自己扣,股市再崩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过去了。
简单说下成本平均效益什么意思,就是靠分散时间点在不同的价位进行买入达到风险分散以及仓位杠杆化,在市场回弹时取得效益。投资最大的风险是时间风险和情感风险,要吗时间选错了(其实基本上没人真正有把握选对),要吗感情用事了,别人买你也跟着买,别人卖你也跟着卖,崩盘了就割肉,火热了就跟进结果还没退出呢就套牢~~~
举个成本均益的例子,简单假设:
你有15万,08年崩盘前进去了,买了个1股1块,09年跌倒两毛,剩下3万的价值,10年弹回来7毛还有10万5千。 很多人在没有跌倒2毛的时候或者很不幸的正两毛触底的时候割肉了,就算等到了10年还是亏了4万5。
但是如果别一下子15万投进去,08年投5万,09年5万,10年5万,别管他风风雨雨投进去就是,那么08年有了5万股,09年购进25万股!!10年购进71428股;10年清仓的话,共有371,428股,一股7毛,就算还没刚开始的1块高,但是价值26万,赢利11万。
这08,09,10就是一个典型的V型图,但是市场不就是无数的V型组合而成的吗?而且如果时间拉长,往往是波动向上。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不够坚强,没啥纪律,不介意一定的风险,开始一个ILP,然后给个时间,选个还可以的fund,应该是能取得较好回报的。
另外,ILP的fund往往是售时结费(BEL),5%到5.5%,相对于直接购买基金的购时结费(FEL),我个人觉得BEL其实更公平,如果你赚多了,就多交点手续费,不介意,我高兴,但是如果亏了,就少交点。直接购买基金的话呢,不管你以后是亏是赚,先收手续费再说。当然你本身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在网上直接购买基金,手续费是非常便宜的,少过1%,或者你的banker给你打折少过5%就另当别论了。
今天写到这,有空回来写那个有带寿险,重病或终残保障的IL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