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疯狂中,京城“幼升小”、“小升初”的赶考之路愈发艰难。相对于医疗、住房领域,教育的灰色与不公,对社会显然更具毁灭性。然,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其表达了更多的沉默?
“老师真的说要我了”
数年前,从东北搬到北京朝阳区的张兰跟丈夫发生过一场“战争”。当时,她一心想把6岁的儿子送到海淀区上小学,她的丈夫却认为孩子小,上学路不要太远。
但张兰有自己的打算。海淀区知名中学与小学环立,被外界认为是通往清华、北大的“预备队”。张兰下定了决心要把孩子送入“预备队”。在海淀,张兰找的第一所学校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小。当时,人大附小组织了一场跨区招生的考试,对外称准备招收200人入校。北京各区的家长们闻声云集,张兰带着孩子也挤入其中。
考试数日后,张兰接到人大附小电话,说孩子属于替补资格,如果别的孩子来不了,再给通知。后来,张兰打听到虽然对外宣称招收200人,但实际仅会考试收录80多人,其他的名额早被“关系生”占下了。
张兰只好赶快去找别的学校。她想去找中关村一小,在不熟路的情况下,反倒找到了中关村三小。三小的招生负责人看了看张兰的户口本,随声问了一句,孩子会不会20以内加减法。张兰应声说会,负责人便让张兰母子下周参加入学考试。
到了下一周,孩子顺利通过了考试。试后,招生负责人把张兰叫去一旁,道了声喜,紧接着便示意张兰去学校财务室交3万元择校费。张兰自是不敢怠慢,交完款后,财务很麻利地开出一张收据,让张兰拿着收据去教务办,以此为凭,领取入学通知书。至此,孩子成为了海淀中关村三小的一员,张兰手上没留有证据,可以证明自己曾经为这个学籍花费了3万块钱。张兰并不在乎,她甚至很庆幸,“3万块的择校费并不算多,在北京这几乎是最低额度。”
张兰孩子入学时,中关村三小总共招收了20个左右班级,每班50多个学生,而此后数年,北京各中小学的新招生名额被严格控制,入校门槛随之提升,花费10万元以上却不得其门的故事开始出现。曾有大陆媒体报道,至升学旺季,某学校校长的随身包中,要求入学的条子竟重达1公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