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奥运奖牌考验新加坡移民政策》一文后,我认为,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作茧自缚。
新加坡执政党想一味依赖这样的人口策略,不断用后来的移民来买房产,增加消费,刺激国内医食住行等消费政策。他们从80年代就开始玩此策了,不过当时是顺序渐进的,人民可以接受。但是,这几年是一步到位,想借此拔苗助长,造成了房产高涨,很多公民买不起二手市场的经济公房,却被外来移民炒买炒卖,不可思议。
后来的移民替前人买单,好比庞氏计划。要知道,出生的婴孩需要20多年后才买房,然而,移民马上就需要买房,造成供应和需求在时间上严重错配。而新加坡的基本医疗服务又赶不上人口的突然增长,导致食物价格、通胀高居不下,公车地铁瓶颈,甚至瘫痪,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都被外来的印度移民一波又一波地取代。尤其是在银行金融业和高科技服务业,这些印度移民一般只乐意聘用印度人,但他们却未必是人才,结果很多本地人才就莫名其妙地被解雇牺牲掉了。不少中年公民因此被排挤而失业,提前退休,生活每况愈下。
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低收入移民上,而在高收入公民群体。从后港的选情结果看来,执政党还执迷不悟,不知问题根源的真正所在,欲速而不达。虽然新加坡的居民人均生产总值(GDP)一直很可观,但公民人均生产总值(GNP)这几年也许是负增长,一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新加坡520多万人口里,只有200多万才是长期居住和在新加坡出生的公民,这好比每名年轻男性公民得保护防卫5个外国居民,4个公民。这样的国民服役还有意思吗?新加坡只有上海的百分之十,四面环海,唯一的天然资源就是土地,将来医食住行的问题会更险峻,尤其是老人的医疗服务。
我很怀疑,这样的政策还能玩多久?新加坡真的是属于新加(人)的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