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MathleteTC

[其他] maths olympiad奥数世界第三的IMO队是如何炼成的 MTC您的奥数训练首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7-2013 19:34:1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捷妈妈的确把辅助孩子的工作做得很到位,包括为林捷争取同时去IMO和IPHO的资格。我是在IPHO成绩出来后才知道Lim Jeck去了IPHO。可以说林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另外转一篇文章,作者 付云浩,2002年和2003年IMO双满分,2009年IMO观察员,我和他一起组织中国,澳门和新加坡队玩狼人游戏。

2010国家集训队闭幕式事件始末及我个人的看法

对此事道听途说或者一知半解的人可以来这个日志里寻找你要的答案。

    昨天(2010年3月30日)上午9点,2010年国家集训队在鹰潭一中闭幕,在闭幕式上领队宣布名单时,一名成绩很优秀,但排名没有进入前六的武汉学生突然从前排座位上冲出来,大喊:“等一等,我有话要说!”,旁边的保安为了维持会场秩序,先是拦住不让他上台,未果后又试图制服他,并最终将他按倒在地上。接着这名学生双手捂头滚到主席台前面的地板上,大喊:“啊!啊!啊!”,他的父亲气急败坏地从前排位置上站起来,指着保安吼道:“你们怎么可以打孩子,怎么可以打他的头,打坏了怎么办!”。领队宣布名单后,主席台上的几位老师问这名学生要说什么,他站起来,面朝观众席,右手向后指主席台大声说:“据我所知,他们国家集训队选拔有内幕!我成绩明明在前面,却没有入选!”。主席台上一名老师告诉他:“我们是严格按照分数取的前6名”,他说:“我要查卷子!”老师问他:“是查你的卷子么?”,他答到:“大家的都要查!”。老师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他也不服气,直到最后被三名保安抬了出去。他的父亲仍然在场中高叫“打孩子!不让人说话!黑幕!”之类的话,直到闭幕式草草结束。

    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的这么详细,我当时坐在观众席第一排中间靠左,事发地离我不足两米,且在我的正面,要是我不知道的这么详细才有问题呢。

    这件事到现在也发生整整一天了,对此发表我的一些看法吧。首先是对在场的保安,虽然维持会场秩序是你的职责,但学生毕竟不是嫌疑犯,把他按倒在地上是很不合理的,尽管地面上铺了地毯,孩子的头万一磕到碰到你们也是有相当责任的。这种情况下,拦住就可以了,然后配合附近的校领导一起沟通说教,有什么情况可以会后反映或者正当的提意见。被你这么一按,就算是想正当提意见的也要变味了。

    然后是对这名学生,首先每年的国家代表队都确实是严格的按照分数取前六名,这一点我可以用我的人格和我的竞赛生涯来给你保证。去年的国家队培训是在你们学校,你全程旁听了,奥委会的这么多老师,还有我,都给你上过课,都看过你的表现,可以说你的实力大家都承认。试想如果你真的排在前六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领队带一个成绩优秀,实力强劲的学生出国比赛?现实的情况是你比第六名的成绩还要低上一些,虽然你很强,但是成绩如此,无需多说。

    关于你所说的查卷子的问题,我可以保证的是每份卷子的成绩都具有100%的公平性,尤其是大考,每一张卷子都不是一个人就定的,每一个部分分数,中间分数,或者一个小错误该不该扣分,都是由三名或更多的老师一起审核并且一致通过(注意不是投票)方能决定,打分。就算是小考,也绝不可能出现一手遮天的情况。记得去年,我和李伟固老师为了一份卷子一道题的一个小步骤,是否要扣掉3分(大考的一个得分点),就整整讨论了一个多小时。今年有很多学生的实力相差不大,我们更是不敢怠慢。否则你们集训队虽然有54个人,一天其实也就是100道题要判,10个人判题每人就是10道题,按一题20分钟算,到下午四五点我们就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吹牛了,何至于每天晚上判到九点十点甚至凌晨?

    其实,冬令营和集训队的卷子都是不公开的,正如一些全国性考试比如高考,英语四六级等等一样。高联的卷子也是不公开的。我觉得如果你对成绩很有怨念的话,老师们可能会让你看看你自己的卷子,但你要查别人的卷子,那就是无稽之谈了。若如你所说,是不是每年每个省高考的榜眼探花都要翻翻状元的卷子,没错也要翻出点错来,实在没错就说作文给高了??如果我是你,我看了所有人的卷子,找不到卷面的问题,我一样可以说评分标准不公平,凡是我做了一半的题,那一半就应该值六分,人家做了一半的题,那一半就应该只值一分。照这么算,恐怕除了韦东奕,没人分数能超过你了。从评分标准到每个题的评判,并非针对你,而是最合适最合理的安排。

    我知道你对竞赛投入了很大精力,最终没有进队,心有不甘也是正常的。但你可以在会前或者会后向老师们反映,或者以正当的方式提出来。再说,这种事情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前天(3月29日)晚上,一名很优秀的四川学生发短信问我成绩,当他得知自己没有进队时,首先跟我说的是谢谢。在02,03年的集训队里也有很多差点入选的同学心态很好,像秦伯涛,刘一峰,更不用说连续两届未入选的黄皓,其实他们现在的学术做的都很好。07年的张瑞祥,更是在绝对实力但总分不够未入选的情况下,陪着六名国家队队员,并送他们上飞机,这是什么样的高风亮节就不用再说了吧。这里毕竟不是终点,人生受到挫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你要从挫折中站起来。这里送你两句话,是我根据一位我很崇拜的网络作家的话改编的: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没结束就认输;失败并不丢脸,丢脸的是失败了而拒绝承认失败。你的天分很高,学术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你能早日摆脱这个阴影,以后取得更好的成就。

    最后和这名学生的父亲聊两句。的确,学生做竞赛,家长老师学校一起关注是再正常不过,但是要适当把握一个度。竞赛有一点功利化是没有办法,但即使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也不过是一个开发学生思维的,良性的,交流多过竞争的竞赛,与体育的奥运会等等有着本质的差别,我们的金牌和奥运冠军的金牌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您又何必为了一个中学时代的虚名而如此执着,甚至搭上自己和孩子的脸面呢?您的孩子还没到18岁,做事凭意气和冲动,这不难理解,可是您也比我多吃差不多二十年饭吧,做事是不是应该先考虑一下后果呢?好好的闭幕式被您这么一闹,不论结果如何,您认为您儿子以后还能和这些曾经一起奋斗一起竞争的伙伴们同处一个屋檐下学习吗?木已成舟的事情是您一闹就能改变的吗?您有意见没问题,从几位奥委会的老师进场到开幕有好几分钟的时间,您不能趁那个时候冲上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吗?您的儿子没有入选,您就恨屋及乌想把闭幕式搞砸,想把数学竞赛搞臭,这想法现实吗?从中国派队参加IMO以来,您是第一个来大闹集训队闭幕式的,怎么前面20多年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出现这样的事情,是数学竞赛的问题,还是您的问题?

    说到这里,联想到最近网络上对90后的种种批判,问题的根源大部分都在于家教不得法。80后么,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过好歹都受过几年苦,像我10岁之前全家就住个不到十平米的小房子(我知道有比我惨的多的,我就是举个例子,不要拍我),受到过一些良好的教育。而90后呢,独生子女,家长宠爱,生活优越,如果家庭教育再差一点,长成什么样子就不用我多说了吧。孩子不光是拿来养,拿来爱的,还是拿来教育的。这句话,所有要当家长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3 23:15:1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关于家长应该如何辅助自己的孩子成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虽然我没做过家长,但是我做过孩子,给力的辅助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1. 后勤工作要做好。记得以前一个学长的妈妈帮他做饭总是把所有东西弄成一盘,可以很快吃完,当然这样对胃不好,但是可以减少思路的中断。不像我妈经常饭还没做好就让我出去等。还有,要为孩子分担压力,做心理疏导,挡住流言蜚语,减少外界对孩子的影响,告诉他什么都不要管,天塌下来有你在。让他可以在忘我的努力工作境界徜徉的时间长一些。

2.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静不下来就陪着他,给他擦擦脸,喝点水,帮他翻开书(小学生的话),提醒他他的目标,给他压力,在旁边做些自己的学习什么的。如果是自觉又好强的孩子,放任他做自己的东西,离他远远的,别管他就好。

3.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做出合适的选择。有些孩子比较好玩,需要管得紧,多批评,有些孩子自尊心强,可以管得松,不需要批评。与孩子玩心理游戏,我想大家比我有经验,就不说太多了。

4.尽早培养良好习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常常是太松而不是太紧。过早的放养会把孩子毁掉。好习惯会帮助他一生,而且越早培养越容易。静不下来,就给他静坐训练(meditation)韩国的运动员,第一堂课就是静坐训练。而且学习好的学生尤其是学奥数的学生因为受到学校和外面老师的宠爱,容易养成骄傲自大的毛病,要让他明白自己再好也要谦虚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3 23:37:0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一个父亲把孩子培养成围棋选手,16岁就夺得应氏杯(最重要的围棋比赛,奖金40万美元)的故事,也许可以给家长一点启发,明白什么样的辅助是好的辅助。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上周在上海勇夺应氏杯冠军、成为当今围棋界最年轻的世界冠军的范廷钰,是一位颇有故事的人。通往世界冠军之路,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元素,这其中,不得不提三个人:特立独行的父亲范雄彪、慧眼识才的教练刘轶一以及开明远见的同洲模范学校校长程彪。
一个好父亲:特立独行
范廷钰小时候的棋路,个性鲜明。这同他有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父亲不无关系。
小范幼儿园毕业那年,范雄彪辞去机械工程师的工作,开始陪伴和管理小范学棋。这,始于朋友的一句笑话,“你儿子不是下棋料,更成不了大器。”一气之下,范雄彪辞了职。当时,小范还有一个爱好,是画画,五岁时已有相当的水准。为了专心学棋,小范将画笔、画纸统统扔掉,再也不碰美术。那个暑假,经济拮据的范雄彪破例买了一台电脑,让小范在网上练棋,一下就是上千盘。
开学了,小范面临一个如何兼顾学业和下棋的问题。范雄彪竟向校长承诺:“为了下棋,小范的文化课由我自己来上,绝不会让他耽误学业。如果他考不到年级第一名,我就将他送回学校和其他孩子一样上课。”在范雄彪的家教下,小范在一个月内将一个学期的文化课程全部读完了,期终考试的成绩竟列全年级第一。此后的几个学期,范雄彪都兑现了这个“年级第一”的承诺,小范成了学校里最另类的孩子。
每天下午,小范要坐一小时的公交车,从杨浦区杨教院实验学校,去同洲模范学校的同洲棋院训练。范雄彪开始会给他出一道死活题,规定他上车时看一遍后记在脑里,到站后就要做出来。老范以这种方法来锻炼小范的计算能力。渐渐地,由一题增加到四题,那时的小范,年仅十岁。
一个好教练:慧眼识才
范廷钰夺冠之后,当场感谢的第一个人就是教练刘轶一,在业内,刘轶一被认为是上海最出色的围棋教练之一。刘轶一和常昊是师兄弟,他教过的学生有江维杰、范廷钰、范蕴若、芈昱廷等棋手。
小范读一年级时,在无锡参加育苗杯,刘轶一第一次见到他。范雄彪希望刘轶一收下小范这个学生。回到上海后,刘轶一专门与小范下了一盘让两子的鉴定棋,这盘棋刘轶一在优势下居然被小范逆转。刘轶一感觉,小范下棋的路子虽有点“野”,但“野”中带“灵”,于是,刘轶一收下了小范,并推荐小范去同洲模范学校的同洲棋院训练。
每周五,爱才的刘指导还将小范和另一名小棋手芈昱廷带回家训练。为此,刘轶一特地去宜家买了一张上下铺的床,周五晚上教棋到深夜,周六周日又亲自带他俩到应氏大厦去训练。当时,刘轶一主持应氏围棋基金会办的五段班训练工作。起初,小范还没有达到五段的水平,但刘轶一发现小范的潜力后,就破格将他招到五段班中,和其他高水平的孩子一起训练。
一个好校长:开明远见
小学毕业后,小范仍旧面临相同的问题,读书还是下棋?若去普通中学就读,小范无法专心下棋,但又不能辍学。当时,位于宝山区的同洲模范学校破格接收了他,学校给围棋专业班学生开放的阳光政策,让范雄彪放心。
事实上,小范一年级时去同洲棋院学棋时,校长程彪就“看中”了他。2006年,在中福会少年宫举办的市青少年棋院迎春围棋比赛中,小范在3—5年级组中夺得第一名,他当时只有3年级,程彪更坚定了留下小范的想法。
程彪不会下围棋,但他明白,请来好教练,就能培养出好棋手。同洲棋院已成立十几年了,院长秦幼民是业余好手,由程彪亲自登门请来,秦幼民又把刘轶一找来。刘轶一和秦幼民同程彪校长的思路不谋而合:培养高水平的围棋人才。
在同洲棋院,围棋专业班的孩子从下午两时半开始就不再上文化课。如果要参加比赛,或外出训练,可以请假,有空时再补课,这在普通学校是完全行不通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围棋巨匠陈祖德九段生前是同洲棋院的名誉院长,这也是陈祖德在全国唯一一所基层棋院担任名誉院长的职务。每年,陈老都会来同洲和孩子们下棋,小范深受熏陶。陈老曾预言,同洲棋院会出3位世界冠军。现在,同洲已经出了两位世界冠军:一位是江维杰,另一位就是范廷钰。
本报记者 张建东 陶邢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3 23:40:4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举国奥赛:中国选手斩金无数,鲜有学术成就
http://data.163.com/13/0729/03/94U07G1Q00014MTN.html
2013-07-29 03:24:51

2013-07-29
2414人参与讨论  

2013年度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科学竞赛近日全部结束,中国队以数学、物理、化学、信息4项团体总分均列第1的成绩收官。在如今的国际奥赛领域,中国队早已进入了如乒乓球般所向披靡、独孤求败的境界。然而反差明显的是,中国奥赛获奖选手此后鲜有学术上的过人成就。仅以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为例,成年后获得重要数学奖项的奥赛得奖选手中难以看到当年中国选手的身影。

中国队疯狂收割奥数金牌

IMO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重量级的学科竞赛。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并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并促进各国的中学科学教育。1959年,第一届IMO在罗马尼亚举办,至2013年已举了54届。中国从1985年开始派选手参赛,仅1998年未参加在台湾举办的比赛,至今共参加28届。历届共有172人参赛(各国每届派6人参赛),斩获129金、27银、6铜的惊人战绩。而金牌数位列第2名的美国队,用了39届才获得100枚金牌。中国队以平均每届4.6枚金牌的夺金实力傲视群雄,即便是夺金实力仅次于中国的俄罗斯平均每届也只有3.8枚,难以望中国之项背。从团体排名上看,中国队的成绩更是骇人。28届赛事,18次夺冠,即使将苏联与俄罗斯算在一起,参加51届赛事也才夺冠16次。

中国奥赛体制堪比举国体制,奥赛在中国被异化

中国的辉煌战绩得益于中国的奥赛战略,而奥赛战略一如举国体制下的金牌战略。从IMO引入中国开始,为冲击国际奥赛金牌,各地学校普遍开展奥赛培训,甚至专门成立奥赛班。从小学低年级起即进行严格训练,通过各种区域性的比赛从中选拔“苗子”,优秀的苗子最终会获得重点中学的优先录取。当他们取得更高级别比赛(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奖项后,通常便能获得顶尖大学的保送资格,甚至有可能进入国家队参加IMO。然而奥赛战略,就跟奥运金牌战略一样,一将功成万骨枯,只成就了少部分学生。大部参加奥赛的学生,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忽视了其他学科。一旦在奥赛中失利,保送无望则只能转攻高考(通常已临近高考),从而成为奥赛牺牲品。
原本是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发现数学精英的竞赛,在中国成为了学校与教育机构的政绩工程,和学生以进入优质中学和大学为目的的比拼解题技巧的强化训练。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根本不应该举办的“小学奥数”已经泛滥成灾。甚至有些幼儿园也开始搞起了所谓的“趣味数学”。

IMO中国获奖者成年后鲜有学术成就

IMO确实起到了发现数学精英的作用。从1959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经有几十位IMO获奖选手成年后在数学领域却得了过人的成就,并获得数学界的重要奖项。在1985年(中国首次参赛)后的参赛选手中有5人获得菲尔茨奖(4年一届,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将),12人获得欧洲数学学会奖,5人获得美国数学学会奖。而这其中没有一名是曾经的中国队选手。据《中国科学报》2012年的报道,中国选手在IMO获奖以后,很少有人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中国154位IMO参赛者中,将数学作为终身研究职业的仅在10位左右,其中一多半在国外发展。

取得重要学术成就的IMO获奖者中有一人特别引人注意,他便是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陶哲轩童年时即天资过人,7岁就进入高中就读,9岁进入大学,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铜牌、银牌、金牌。他在16岁取得学士学位,17岁取得硕士学位,21岁取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在他31岁时获颁了菲尔茨奖,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该奖获得者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13 00:03:2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leooel 发表于 29-7-2013 23:40
举国奥赛:中国选手斩金无数,鲜有学术成就
http://data.163.com/13/0729/03/94U07G1Q00014MTN.html
2013-0 ...

转一篇文章,和你转的文章一起看,论点会更加中立。

也谈奥数 by 付云皓

最近,谈到奥数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我没事回趟家,都能碰到几个大叔大妈跟
我掰扯这个。杨东平教授的一篇博文激起千层浪,奥数是否有害成了N多人茶余饭后
的谈资。作为一名专业的奥数参与者与工作者,本人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
解,考虑不周之处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奥数的原初含义是“奥林匹克数学”,起源于1934年前苏联在列宁格勒举办的
中学数学竞赛,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世人对于奥数的崇敬感,根源于人们对数字、数学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敬意。古
希腊的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宣称,“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
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
都不能没有数学!对于这句话,数学院的同学们肯定有很深的理解,而一些非数学
专业的同学也会意识到数学已经深入到他们的专业中,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奥数于数学,正如同奥林匹克运动于运动,是其精髓部分的收集,整理与升华
。尽管缺乏表演性质(谁也不会无聊到看IMO选手怎么做题),但奥数训练中获得的
技巧,方法与灵活的思路能继续用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与研究这一点是奥林匹克运动
无法比拟的。远的不说,2006年菲尔兹奖获得者陶哲轩(Terence Tao)小时候就是
名副其实的奥数选手。已经有数名IMO奖牌获得者在而立之年拿走菲尔兹奖充分证明
了在奥数上的胜出与在数学研究上的成就是有很大关联的(关于这点只需要考虑IMO
奖牌得主不超过一万人这个事实,再看看菲尔兹奖获得者中IMO奖牌得主的比例)。
         毫无疑问,奥数高手们的数学思维是很敏锐的。记得80年代有一道IMO的题目:
已知a,b是正整数,ab+1能整除a^2+b^2,求证其商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就是这道问
题,当年主办国的五名大数学家研究了一天一夜都没有结果,但考场上的学生们却
有十一人做出了这道问题。这当然不能说明这些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好于那些数学家
,但起码说明了他们能找到数学家都找不到的路,加以培养,假以时日,他们成为
新一代数学家是完全有可能的。虽然奥林匹克数学与数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
对数学的感觉与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不变的,因此,至少把奥林匹克数学作为一种筛
选适合研究数学人才的方式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且是良性的。
          既然奥数本身无原罪,为何有如此多的人要批判呢?究其原因,还是奥数与很
多其它的东西挂上了钩。
          首先来谈谈我接触得比较多的保送大学吧。相信要反对这一点的人绝对比学奥
数的孩子数量来的多。也对,当你家孩子辛辛苦苦准备高考的时候,人家家孩子考
了两次竞赛,做了几个题,就北大清华直接录取了,搁谁谁也不愿意。但我现在问
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数学院负责招生的人员,你是要招一个冬令营80多分(做
出六道问题中的四道)的学生,还是要招一个高考考660+的学生?很明显后者的综
合实力应当强于前者,但前者的数学能力却几乎必然强于后者,故更加适合学数学
。即使你的回答是二者兼可,依然证明了冬令营保送是可行的。
          再举一个例子,去年获得IMO满分金牌的山东师大附中学生韦东奕,这是一个偏
科的学生,不过即使他不偏科,要凭高考杀入北大也基本是痴人说梦。因为有了保
送制度,他得以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北大学习,将成为我们的师弟。此人在数学尤其
是代数方面的思路,解法不仅令各路高手乍舌,更是令我们叹为观止,这样的学生
如果不能得到优良的教育和引导,那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当然,有些人也对此持反对意见,比如丘成桐先生就呼吁,国内大学应尽快改
变招生时让“奥赛”金牌选手免试入学的做法,因为正是这种选拔制度,引发了奥
赛的全国性疯狂。但实际上,每年靠奥数在高中升大学中获益的人数不足千人,而
且奥赛也不同于买彩票,它是实力的测验。退一步讲,我们一直在维护奥数的公平
性,相对于某些让高人代做发明也可以获奖的比赛来说,我们国家的奥赛还是更靠
谱一点的。另外,前几天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杨乐先生的“直言”,说“即使在
国际竞赛拿到了好成绩,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因为奥数培训班是在学习过程中进
行突击训练,这个突击训练对将来成为数学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关于这点,我
想我不用多说什么,只用一下反证法就好了。如果真的通过突击就能在国际竞赛上
拿奖,那国际竞赛不要办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也不要办了。突击谁不会啊,为了
保送清华北大什么招不用啊,那CMO还不挤破了脑袋?事实上,参加过CMO的都知道
,数学灵感不够的人,再怎么培训都是扯淡。就好象国家一二级运动员,要是个人
通过强化训练都能混上,那我是不是也去混一个?事实上,丘先生和杨先生看到的
都是那些质量并不高的小学奥数的培训班,而误以为此就是我国的奥数,才产生了
这样的感慨。
         再来谈谈小升初和初升高的保送,其实我觉得保送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比
例的问题。就拿乒乓球来说,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我国有很多乒乓球世界冠军,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打乒乓球只是因为兴趣爱好,为了强身健体,每个人应当按
照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不可能要求打乒乓球的人都要拿世界冠军,为国争光。学
校招收一些水平很好,很有潜力的乒乓球小选手作为体育特长生也是绝对没有问题
的。但是,如果说会拉个弧圈球,会发个远台低旋球就是特长生,那可就全乱套了
,可以想象那时的场景……惨不忍睹……
          其实大部分学校的招生领导也明白,这样扩招特长生就完全等于海选,除了顶
尖级别的几个学校外,其他学校“选”出来的学生质量就未见得如何,这些“奥数
班”的学生将来当然是为了更高一级的竞赛,但是随着竞赛级别的提高,训练所能
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天赋的成分越来越多,再加上越高级别的竞赛的优胜者越少,
这些“海选”出来的孩子们最终达不到学校当初招他们进来时的期望也都是理所当
然的。但是,谁敢说沙滩上没有珍珠?最近几年CMO的优胜者里,虽然不乏当年“华
罗庚金杯”的一、二等奖得主,但也有那些仅仅获得省、市的二、三等奖的学生,
甚至有很多是从高中开始才在竞赛上出成绩的学生。虽然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数学
竞赛不是买彩票,但是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招收“奥赛班”就是个买彩票的过程。
          现在很多人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已然形成,就没那么好解决了
。首先,由于竞赛选手“潜力爆发”的随机性,我们无法否认一个之前在竞赛中表
现平平的学生可能会有着以后IMO中国国家队的实力,即使他实际上是通过类似死记
硬背般的不断重复才得到的那些分数。好了,既然成绩一般的学生今后也有爆发的
可能,那么就不能阻止让这些学生在升学时得到“优待”。结果我们陷入了一个两
难,特长生的底线无法划定。划低了吧,完全可以靠学生背后的力量来完成,划高
了吧,会砍掉一些或许有潜力的学生。这正是我们现在高联的问题的一个翻版(在
培训今年的IMO国家队队员时,我曾经说过,从高联、冬令营和集训队被淘汰下来的
人里,绝对能再凑出一个队来,而且不比正式的国家队差,原因嘛当然是马失前蹄
人失足,还有就是高联与CMO IMO的差别太大以及高联门槛过高)。因此这个问题不
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就能解决的,就目前而言,让这些学校继续“买彩票”也许
是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我们自然可以放任这些学校继续“买彩票”,但是不能放任的是一些垃圾“奥
数班”的存在(我用垃圾这个词绝对不过分)。虽然我们都是成人,但是并不代表
我们每一个都能教好小孩子。有些小学生的奥数,很多大人甚至是所谓的“奥数教
练”也不能完全弄懂(这里插一句嘴,几乎所有的“奥数教练”都是自封的,而且
什么国家二级奥数教练证那也都相当于废纸,因为门槛过低是个人就能当)。尽管
京城是个高手云集的地方,但不表示没有南郭先生,而事实上姓南郭的还很多,很
多很多……很多上奥数课的老师就是拿着本书在那抄(当然,这是我耳听,为虚)
,也不能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正确的回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老师才是那位
杨教授口中的“黄赌毒”。把开发脑力、活跃思维的运动变成填鸭式教学,什么叫
误人子弟?这就叫误人子弟!(这里再感慨一句,许多大师们和媒体记者看到更多
的都是这样误人子弟的所谓奥数教练,才会产生如此评论。)
         刚才谈到了人为的训练,那有人可能就要问了,能不能精选竞赛题目,使得训
练的成分能降低呢?或者说,能考出学生真实的数学素养呢?对于这点,我只能说
,越高级的竞赛越倾向于能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我们正是这么做的。比如今年我
老板做IMO中国国家队领队,大家都知道他是搞不等式的,结果很多学校都无条件地
研究各种不等式书籍,特别地有几个学校还找了一本越南人写的类似于机械证明不
等式的书。结果呢?我们的集训队考试一共考了三道不等式,可以说没有一道是可
以“机械地”做出的。其它方面的问题也是如此(当然,比较惭愧的是,这次的小
考题还是有两道在mathlink上被找到了原形,还有09冬令营事件……)。但是,在
初中、小学竞赛中,却很难出一道题,又是新题,又能考出学生的水平和素养。毕
竟初中生、小学生拥有的“武器”太少了(这里的“武器”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思
维承受能力,即驾驭题目的能力),因此可以让他们解答的问题种类也太少了,基
本上出个题不是成的也有影子,这样训练占到大比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然,训练并非一定是坏事,一些良性的训练对于竞赛选手来说只是有益无害
。就拿今年IMO中国国家队来说,上海的郑凡是冯志刚老师的学生,浙江的郑志伟是
边红平老师的学生(这俩都是公认的挺nb的老师),北京的林博虽然没有一个能与
他们相提并论的教练,但一个教练班子显然更胜单个教练一筹。可以说,今年的六
名队员中,至少有三名是因为通过了良好的训练而跻身国家队的。好的训练可以弥
补一名选手的弱项,并且让这名选手有自己优异的特点,比如郑凡对做题的顺序把
握得很好,经常在别人做两个题的时候他能做两个半;郑志伟在答题纸上写下来的
东西往往是最“值钱”的,能得到预期中的最高得分;林博则是数次在最后半小时
甚至十分钟做出题目或拿到部分分点,拥有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打硬仗”的选
手。这些选手的优点,自然也是与培养他们的教练们分不开的。这些良好的训练,
并没有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或者是扼杀他们的天赋,相反地是激发他们潜
力的最好方法。
         说到这里,基本算是告一段落了。对于想学习“奥数”的学生和家长们,应当首先确认学生有这方面的天赋,其次是找到名师,否则那只是瞎学。对于进行“海选”的学校们,我既不支持,也无法反对,因为他们陷入了“囚徒困境”,而事实上,解决这个困境更多依靠的也应当是学生与家长而不是学校。而对于那些想让孩子“碰碰运气”的家长,我只说一句:每年数学竞赛保送大学的就那么几十号人,高考加分的就那么一千号人,您家孩子能不能成为那分子您自己应该很清楚,把这事当成买彩票撞大运的,那最终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分母。对于那些误人子弟的,您们还是寻找一个温度极小值点去吧。
        相信很多对数学奥林匹克有感情的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国家的奥数能形成一个美丽和谐的状态,但一个两个人是无法左右大局的,我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去扭转这个形势就够了。正如几位大师饭后调侃时所说:“数学的进步与倒退与你无关。中国数学的进步与倒退也与你无关。中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的进步与倒退或许与你有关,但你只是探讨微分方程是否有解问题时那个初值上的微小变量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13 00:08:1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leooel 发表于 26-7-2013 00:48
这个清华FQA挺搞笑的:

15. 我很喜欢数学,但是家长觉得我的数学基础好,希望我去学经济与金融,我不知道 ...

之前回你的贴也许是涉嫌广告而被删除,因为已经被管理员警告过一次就没再发,现在发删节版,真的不存在广告信息。

至于学数学和学奥数的出路,我可以分享一些人的选择。05和06年韩国队有一个女生得了两届金牌,而且05年还是满分金牌。我后来听她队友,韩国队的观察员说,她在Princeton读了一年数学,然后回到韩国开始学医。前文提到的李有俊也是学医。如果学习只为了平稳地过上好生活,还是读个PMET(professionals,managers,executives,technicians) 相关的专业比较保险。读数学主要还是想做academics或education。当然也可以做其他相关工作,如金融分析师,DSO研究员,等等。或者从事与数学无关的行业。但是也有一些人原来想转做金融,心理学,计算机,但是一圈课听下来,后来又回到原来的数学专业。

代表新加坡参加IMO的人中,有去军队任职的(何瑞敏,98年IMO铜牌,99年IPHO金牌,武装部队和总统奖学金得主,四年获取MIT triple e bachelor degree和经济学博士,之后在海军任职,很快升到中校军衔,目前是新加坡四艘导弹护卫舰之一的舰长。多次回来SIMO给我们讲话)
很多去政府部门eg国家统计办公室(Lim Yin等 以后可能还有zheng kang和gar goei),很多去Astar(lin shaowei etc),然后还有很多去金融机构,eg银行。SMU好些quantitative finance 的教授副教授都是SIMO出来的。NUS任教eg Jeffrey 教育部eg很多很多,我以后会做一个compilat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13 00:48:2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ooel 于 30-7-2013 07:54 编辑
MathleteTC 发表于 29-7-2013 19:34
林捷妈妈的确把辅助孩子的工作做得很到位,包括为林捷争取同时去IMO和IPHO的资格。我是在IPHO成绩出来后才 ...


  对这类事情,已经早都麻木了,你不提大家也都不知道。

  在瓷国,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用惊奇:山东瞎子要跑到美国大使馆避难;山东瘸子还要跑到首都机场引爆炸药,他不引爆连一个旁观者都会没有,人都冷漠到骨子里面了,不会有人关心他腿是被谁打折的。

  高考时可以公然作弊,监考老师严的话会被围攻;考研英语题可以泄密,得有勇气的教授到人大会上提到才会被草草处理;。。。

  因此,根本就没有什么公平公正,像这个博客说的老师评分如此认真,都到凌晨了。。。

   我个人相信,有些人还是有信念的。 但一般人会相信吗? 因此不管什么事情,大家都会认为有内幕,有交易,很多情况下还真的有内幕。

   在瓷国早就不按规矩出牌了,谁守规矩谁被认为是傻子,会被认为不食中国烟火。因此大家比着谁比谁狠,小孩教育就是不能吃亏,不管有理没理的

  这孩子没法参赛,一家人的梦想实际都完了,因此作出这种反应。 博主进行解释可以,进行过多指责不妥,应该是同情和无奈: 名额实在有限。。。

  你解释20多年没人闹,总得有人是第一个吧? 现在瓷国也是越来越黑了,主要是没人管,既得利益集团利用越乱越能得利:下层老百姓自相残杀,上面乐得看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13 08:26:5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leteTC 发表于 29-7-2013 23:15
关于家长应该如何辅助自己的孩子成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虽然我没做过家长,但是我做过孩子, ...

非常好的妈妈经!:lol
楼主会成为个好爸爸!:vic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13 08:35:0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vocity2010 于 30-7-2013 14:23 编辑
MathleteTC 发表于 30-7-2013 00:08
之前回你的贴也许是涉嫌广告而被删除,因为已经被管理员警告过一次就没再发,现在发删节版,真的不存在广 ...


非常赞成你的看法!:)
孩子拿过2个新加坡小学奥数很前的名次,但对奥数没有进行下去。后专攻化学,生物奥赛,得过新加坡和国际金牌。但每次得奖的时候,孩子都会说,当年的奥数训练非常有用,不但锻炼了思维方式,而且学会了一种分析工具!数理分析在各个科学领域都是非常有用锐利的武器!对以后的工作也有用!:vic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13 13:19:0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奥数竞赛相关信息,加强了本人对奥数正面积极的看法。

再次反思自己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的,我们了解孩子,我们知道孩子的性格,饮食习惯等等,但是要像范廷钰爸爸那样早早就判断出孩子是哪快料就做不到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要学这学那,补这补那的原因之一吧 - 不知到孩子是哪块料,干脆啥都来点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