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192 个

MathleteTC LV7

发表于 30-7-2013 0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leooel 发表于 29-7-2013 23:40
举国奥赛:中国选手斩金无数,鲜有学术成就
http://data.163.com/13/0729/03/94U07G1Q00014MTN.html
2013-0 ...

转一篇文章,和你转的文章一起看,论点会更加中立。

也谈奥数 by 付云皓

最近,谈到奥数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我没事回趟家,都能碰到几个大叔大妈跟
我掰扯这个。杨东平教授的一篇博文激起千层浪,奥数是否有害成了N多人茶余饭后
的谈资。作为一名专业的奥数参与者与工作者,本人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
解,考虑不周之处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奥数的原初含义是“奥林匹克数学”,起源于1934年前苏联在列宁格勒举办的
中学数学竞赛,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世人对于奥数的崇敬感,根源于人们对数字、数学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敬意。古
希腊的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宣称,“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
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
都不能没有数学!对于这句话,数学院的同学们肯定有很深的理解,而一些非数学
专业的同学也会意识到数学已经深入到他们的专业中,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奥数于数学,正如同奥林匹克运动于运动,是其精髓部分的收集,整理与升华
。尽管缺乏表演性质(谁也不会无聊到看IMO选手怎么做题),但奥数训练中获得的
技巧,方法与灵活的思路能继续用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与研究这一点是奥林匹克运动
无法比拟的。远的不说,2006年菲尔兹奖获得者陶哲轩(Terence Tao)小时候就是
名副其实的奥数选手。已经有数名IMO奖牌获得者在而立之年拿走菲尔兹奖充分证明
了在奥数上的胜出与在数学研究上的成就是有很大关联的(关于这点只需要考虑IMO
奖牌得主不超过一万人这个事实,再看看菲尔兹奖获得者中IMO奖牌得主的比例)。
         毫无疑问,奥数高手们的数学思维是很敏锐的。记得80年代有一道IMO的题目:
已知a,b是正整数,ab+1能整除a^2+b^2,求证其商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就是这道问
题,当年主办国的五名大数学家研究了一天一夜都没有结果,但考场上的学生们却
有十一人做出了这道问题。这当然不能说明这些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好于那些数学家
,但起码说明了他们能找到数学家都找不到的路,加以培养,假以时日,他们成为
新一代数学家是完全有可能的。虽然奥林匹克数学与数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
对数学的感觉与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不变的,因此,至少把奥林匹克数学作为一种筛
选适合研究数学人才的方式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且是良性的。
          既然奥数本身无原罪,为何有如此多的人要批判呢?究其原因,还是奥数与很
多其它的东西挂上了钩。
          首先来谈谈我接触得比较多的保送大学吧。相信要反对这一点的人绝对比学奥
数的孩子数量来的多。也对,当你家孩子辛辛苦苦准备高考的时候,人家家孩子考
了两次竞赛,做了几个题,就北大清华直接录取了,搁谁谁也不愿意。但我现在问
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数学院负责招生的人员,你是要招一个冬令营80多分(做
出六道问题中的四道)的学生,还是要招一个高考考660+的学生?很明显后者的综
合实力应当强于前者,但前者的数学能力却几乎必然强于后者,故更加适合学数学
。即使你的回答是二者兼可,依然证明了冬令营保送是可行的。
          再举一个例子,去年获得IMO满分金牌的山东师大附中学生韦东奕,这是一个偏
科的学生,不过即使他不偏科,要凭高考杀入北大也基本是痴人说梦。因为有了保
送制度,他得以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北大学习,将成为我们的师弟。此人在数学尤其
是代数方面的思路,解法不仅令各路高手乍舌,更是令我们叹为观止,这样的学生
如果不能得到优良的教育和引导,那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当然,有些人也对此持反对意见,比如丘成桐先生就呼吁,国内大学应尽快改
变招生时让“奥赛”金牌选手免试入学的做法,因为正是这种选拔制度,引发了奥
赛的全国性疯狂。但实际上,每年靠奥数在高中升大学中获益的人数不足千人,而
且奥赛也不同于买彩票,它是实力的测验。退一步讲,我们一直在维护奥数的公平
性,相对于某些让高人代做发明也可以获奖的比赛来说,我们国家的奥赛还是更靠
谱一点的。另外,前几天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杨乐先生的“直言”,说“即使在
国际竞赛拿到了好成绩,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因为奥数培训班是在学习过程中进
行突击训练,这个突击训练对将来成为数学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关于这点,我
想我不用多说什么,只用一下反证法就好了。如果真的通过突击就能在国际竞赛上
拿奖,那国际竞赛不要办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也不要办了。突击谁不会啊,为了
保送清华北大什么招不用啊,那CMO还不挤破了脑袋?事实上,参加过CMO的都知道
,数学灵感不够的人,再怎么培训都是扯淡。就好象国家一二级运动员,要是个人
通过强化训练都能混上,那我是不是也去混一个?事实上,丘先生和杨先生看到的
都是那些质量并不高的小学奥数的培训班,而误以为此就是我国的奥数,才产生了
这样的感慨。
         再来谈谈小升初和初升高的保送,其实我觉得保送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比
例的问题。就拿乒乓球来说,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我国有很多乒乓球世界冠军,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打乒乓球只是因为兴趣爱好,为了强身健体,每个人应当按
照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不可能要求打乒乓球的人都要拿世界冠军,为国争光。学
校招收一些水平很好,很有潜力的乒乓球小选手作为体育特长生也是绝对没有问题
的。但是,如果说会拉个弧圈球,会发个远台低旋球就是特长生,那可就全乱套了
,可以想象那时的场景……惨不忍睹……
          其实大部分学校的招生领导也明白,这样扩招特长生就完全等于海选,除了顶
尖级别的几个学校外,其他学校“选”出来的学生质量就未见得如何,这些“奥数
班”的学生将来当然是为了更高一级的竞赛,但是随着竞赛级别的提高,训练所能
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天赋的成分越来越多,再加上越高级别的竞赛的优胜者越少,
这些“海选”出来的孩子们最终达不到学校当初招他们进来时的期望也都是理所当
然的。但是,谁敢说沙滩上没有珍珠?最近几年CMO的优胜者里,虽然不乏当年“华
罗庚金杯”的一、二等奖得主,但也有那些仅仅获得省、市的二、三等奖的学生,
甚至有很多是从高中开始才在竞赛上出成绩的学生。虽然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数学
竞赛不是买彩票,但是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招收“奥赛班”就是个买彩票的过程。
          现在很多人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已然形成,就没那么好解决了
。首先,由于竞赛选手“潜力爆发”的随机性,我们无法否认一个之前在竞赛中表
现平平的学生可能会有着以后IMO中国国家队的实力,即使他实际上是通过类似死记
硬背般的不断重复才得到的那些分数。好了,既然成绩一般的学生今后也有爆发的
可能,那么就不能阻止让这些学生在升学时得到“优待”。结果我们陷入了一个两
难,特长生的底线无法划定。划低了吧,完全可以靠学生背后的力量来完成,划高
了吧,会砍掉一些或许有潜力的学生。这正是我们现在高联的问题的一个翻版(在
培训今年的IMO国家队队员时,我曾经说过,从高联、冬令营和集训队被淘汰下来的
人里,绝对能再凑出一个队来,而且不比正式的国家队差,原因嘛当然是马失前蹄
人失足,还有就是高联与CMO IMO的差别太大以及高联门槛过高)。因此这个问题不
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就能解决的,就目前而言,让这些学校继续“买彩票”也许
是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我们自然可以放任这些学校继续“买彩票”,但是不能放任的是一些垃圾“奥
数班”的存在(我用垃圾这个词绝对不过分)。虽然我们都是成人,但是并不代表
我们每一个都能教好小孩子。有些小学生的奥数,很多大人甚至是所谓的“奥数教
练”也不能完全弄懂(这里插一句嘴,几乎所有的“奥数教练”都是自封的,而且
什么国家二级奥数教练证那也都相当于废纸,因为门槛过低是个人就能当)。尽管
京城是个高手云集的地方,但不表示没有南郭先生,而事实上姓南郭的还很多,很
多很多……很多上奥数课的老师就是拿着本书在那抄(当然,这是我耳听,为虚)
,也不能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正确的回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老师才是那位
杨教授口中的“黄赌毒”。把开发脑力、活跃思维的运动变成填鸭式教学,什么叫
误人子弟?这就叫误人子弟!(这里再感慨一句,许多大师们和媒体记者看到更多
的都是这样误人子弟的所谓奥数教练,才会产生如此评论。)
         刚才谈到了人为的训练,那有人可能就要问了,能不能精选竞赛题目,使得训
练的成分能降低呢?或者说,能考出学生真实的数学素养呢?对于这点,我只能说
,越高级的竞赛越倾向于能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我们正是这么做的。比如今年我
老板做IMO中国国家队领队,大家都知道他是搞不等式的,结果很多学校都无条件地
研究各种不等式书籍,特别地有几个学校还找了一本越南人写的类似于机械证明不
等式的书。结果呢?我们的集训队考试一共考了三道不等式,可以说没有一道是可
以“机械地”做出的。其它方面的问题也是如此(当然,比较惭愧的是,这次的小
考题还是有两道在mathlink上被找到了原形,还有09冬令营事件……)。但是,在
初中、小学竞赛中,却很难出一道题,又是新题,又能考出学生的水平和素养。毕
竟初中生、小学生拥有的“武器”太少了(这里的“武器”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思
维承受能力,即驾驭题目的能力),因此可以让他们解答的问题种类也太少了,基
本上出个题不是成的也有影子,这样训练占到大比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然,训练并非一定是坏事,一些良性的训练对于竞赛选手来说只是有益无害
。就拿今年IMO中国国家队来说,上海的郑凡是冯志刚老师的学生,浙江的郑志伟是
边红平老师的学生(这俩都是公认的挺nb的老师),北京的林博虽然没有一个能与
他们相提并论的教练,但一个教练班子显然更胜单个教练一筹。可以说,今年的六
名队员中,至少有三名是因为通过了良好的训练而跻身国家队的。好的训练可以弥
补一名选手的弱项,并且让这名选手有自己优异的特点,比如郑凡对做题的顺序把
握得很好,经常在别人做两个题的时候他能做两个半;郑志伟在答题纸上写下来的
东西往往是最“值钱”的,能得到预期中的最高得分;林博则是数次在最后半小时
甚至十分钟做出题目或拿到部分分点,拥有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打硬仗”的选
手。这些选手的优点,自然也是与培养他们的教练们分不开的。这些良好的训练,
并没有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或者是扼杀他们的天赋,相反地是激发他们潜
力的最好方法。
         说到这里,基本算是告一段落了。对于想学习“奥数”的学生和家长们,应当首先确认学生有这方面的天赋,其次是找到名师,否则那只是瞎学。对于进行“海选”的学校们,我既不支持,也无法反对,因为他们陷入了“囚徒困境”,而事实上,解决这个困境更多依靠的也应当是学生与家长而不是学校。而对于那些想让孩子“碰碰运气”的家长,我只说一句:每年数学竞赛保送大学的就那么几十号人,高考加分的就那么一千号人,您家孩子能不能成为那分子您自己应该很清楚,把这事当成买彩票撞大运的,那最终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分母。对于那些误人子弟的,您们还是寻找一个温度极小值点去吧。
        相信很多对数学奥林匹克有感情的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国家的奥数能形成一个美丽和谐的状态,但一个两个人是无法左右大局的,我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去扭转这个形势就够了。正如几位大师饭后调侃时所说:“数学的进步与倒退与你无关。中国数学的进步与倒退也与你无关。中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的进步与倒退或许与你有关,但你只是探讨微分方程是否有解问题时那个初值上的微小变量而已。”

MathleteTC LV7

发表于 30-7-2013 00: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leooel 发表于 26-7-2013 00:48
这个清华FQA挺搞笑的:

15. 我很喜欢数学,但是家长觉得我的数学基础好,希望我去学经济与金融,我不知道 ...

之前回你的贴也许是涉嫌广告而被删除,因为已经被管理员警告过一次就没再发,现在发删节版,真的不存在广告信息。

至于学数学和学奥数的出路,我可以分享一些人的选择。05和06年韩国队有一个女生得了两届金牌,而且05年还是满分金牌。我后来听她队友,韩国队的观察员说,她在Princeton读了一年数学,然后回到韩国开始学医。前文提到的李有俊也是学医。如果学习只为了平稳地过上好生活,还是读个PMET(professionals,managers,executives,technicians) 相关的专业比较保险。读数学主要还是想做academics或education。当然也可以做其他相关工作,如金融分析师,DSO研究员,等等。或者从事与数学无关的行业。但是也有一些人原来想转做金融,心理学,计算机,但是一圈课听下来,后来又回到原来的数学专业。

代表新加坡参加IMO的人中,有去军队任职的(何瑞敏,98年IMO铜牌,99年IPHO金牌,武装部队和总统奖学金得主,四年获取MIT triple e bachelor degree和经济学博士,之后在海军任职,很快升到中校军衔,目前是新加坡四艘导弹护卫舰之一的舰长。多次回来SIMO给我们讲话)
很多去政府部门eg国家统计办公室(Lim Yin等 以后可能还有zheng kang和gar goei),很多去Astar(lin shaowei etc),然后还有很多去金融机构,eg银行。SMU好些quantitative finance 的教授副教授都是SIMO出来的。NUS任教eg Jeffrey 教育部eg很多很多,我以后会做一个compilation.



leooel LV7

发表于 30-7-2013 00: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ooel 于 30-7-2013 07:54 编辑
MathleteTC 发表于 29-7-2013 19:34
林捷妈妈的确把辅助孩子的工作做得很到位,包括为林捷争取同时去IMO和IPHO的资格。我是在IPHO成绩出来后才 ...


  对这类事情,已经早都麻木了,你不提大家也都不知道。

  在瓷国,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用惊奇:山东瞎子要跑到美国大使馆避难;山东瘸子还要跑到首都机场引爆炸药,他不引爆连一个旁观者都会没有,人都冷漠到骨子里面了,不会有人关心他腿是被谁打折的。

  高考时可以公然作弊,监考老师严的话会被围攻;考研英语题可以泄密,得有勇气的教授到人大会上提到才会被草草处理;。。。

  因此,根本就没有什么公平公正,像这个博客说的老师评分如此认真,都到凌晨了。。。

   我个人相信,有些人还是有信念的。 但一般人会相信吗? 因此不管什么事情,大家都会认为有内幕,有交易,很多情况下还真的有内幕。

   在瓷国早就不按规矩出牌了,谁守规矩谁被认为是傻子,会被认为不食中国烟火。因此大家比着谁比谁狠,小孩教育就是不能吃亏,不管有理没理的

  这孩子没法参赛,一家人的梦想实际都完了,因此作出这种反应。 博主进行解释可以,进行过多指责不妥,应该是同情和无奈: 名额实在有限。。。

  你解释20多年没人闹,总得有人是第一个吧? 现在瓷国也是越来越黑了,主要是没人管,既得利益集团利用越乱越能得利:下层老百姓自相残杀,上面乐得看热闹

vivocity2010 LV5

发表于 30-7-2013 08: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leteTC 发表于 29-7-2013 23:15
关于家长应该如何辅助自己的孩子成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虽然我没做过家长,但是我做过孩子, ...

非常好的妈妈经!:lol
楼主会成为个好爸爸!:victory:

vivocity2010 LV5

发表于 30-7-2013 08: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vocity2010 于 30-7-2013 14:23 编辑
MathleteTC 发表于 30-7-2013 00:08
之前回你的贴也许是涉嫌广告而被删除,因为已经被管理员警告过一次就没再发,现在发删节版,真的不存在广 ...


非常赞成你的看法!:)
孩子拿过2个新加坡小学奥数很前的名次,但对奥数没有进行下去。后专攻化学,生物奥赛,得过新加坡和国际金牌。但每次得奖的时候,孩子都会说,当年的奥数训练非常有用,不但锻炼了思维方式,而且学会了一种分析工具!数理分析在各个科学领域都是非常有用锐利的武器!对以后的工作也有用!:victory:

钱钱来 LV5

发表于 30-7-2013 13: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奥数竞赛相关信息,加强了本人对奥数正面积极的看法。

再次反思自己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的,我们了解孩子,我们知道孩子的性格,饮食习惯等等,但是要像范廷钰爸爸那样早早就判断出孩子是哪快料就做不到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要学这学那,补这补那的原因之一吧 - 不知到孩子是哪块料,干脆啥都来点儿吧。

MathleteTC LV7

发表于 30-7-2013 18: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vivocity2010 发表于 30-7-2013 08:35
非常赞成你的看法!
孩子拿过2个新加坡小学奥数很前的名次,但对奥数没有进行下去。后专攻化学,生物奥 ...

你孩子好厉害!有时候选择别的竞赛也是明智之举,一些年IMO队的竞争的确过于激烈,那些没把握进IMO队的其实有在别的竞赛中稳夺金牌的实力,比如江子洋, Ng Boon Leong, Chua Yuxin,太多例子了

MathleteTC LV7

发表于 30-7-2013 18: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钱钱来 发表于 30-7-2013 13:19
感谢分享奥数竞赛相关信息,加强了本人对奥数正面积极的看法。

再次反思自己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的 ...

他赌了一把,不过既然下了决心就全力以赴,小有所成是不成问题的。像范延钰这样的棋童也有许多不那么成功的。奥数至少对学力,对所有理工科学习有帮助,还可以转别的竞是,围棋就尴尬了。

不过除了家长,有个经验丰富的教练也是重要的,或者进Junior team或Senior team,让孩子的天分得到进一步开发。

MathleteTC LV7

发表于 3-8-2013 23: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孩子无法取得一些关键的突破,问题并不在于学力和智力,而是输在一些不起眼的小陷阱。

曾经的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说过,世界冠军永远是一个人的事情。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只有当事人自己的意念和决定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排除外界干扰走好每一小步,就能有所成。

还有挺佩服一些家长,只让孩子用非智能手机。这是高瞻远瞩的一招。

其实现在的网上资源非常多,扎扎实实看几本书做几本习题是提高解题水平非常好的方法。

MathleteTC LV7

发表于 3-8-2013 23: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篇文章

学习重要还是经验人脉重要

有一次在北大讲座,遇到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说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看着他一脸大杂烩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个问题,然后告诉他说,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会仔细写篇文章放在网上的,然后给了他我的博客地址。而后又补了一句,“相信我,所谓的人脉就算重要,也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让我们细说从头。先动脑思考一下,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实: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的话,你也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强”。  
       当时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终,他告诉我,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男孩,另外一个是女孩。那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认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强一秒钟都没犹豫,告诉我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我又问他,“那,为什么你认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这次小强犹豫了好一阵子,在确定我会给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说,“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给她……”我笑。过一会儿又问他,“她觉得你好看么?”小强愣了一下,满眼的无辜,“不知道……”我又问,“那她现在手里的玩具是谁的?”小强突然显得很紧张,“不是我的。”我决定不去问那小女孩什么问题了。  基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但是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刚才小强说他那个“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注意这两个词。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所谓的“心计”。确实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们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来也做不到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最普遍的情况。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小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拥有的玩具数量,使得他从概率角度出发很难遇到“公平交换”,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没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实际上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与他进行“公平交换”。对他来讲,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没有人喜欢“被抢”。而与他“换”的那个男孩,让小强感受到公平。小强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却不拥有的,所以,他也去“换”而不会去“抢,”因为他自己就不喜欢“被抢”——把最新的玩具都给那女孩先玩……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样的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电影《教父》里,棺材铺的老板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决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气并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的时候,亚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许多年后,教父考利昂终于在一个深夜敲开了亚美利哥的门……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事实上,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在校园里,“交换”本质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性质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某系公认的才子,会与另外一个系里公认的另外一个才子会“机缘巧合”地邂逅而后成为“死党”。俗话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可能就是他们一间如故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以及任何其他活动往往都会让他们觉得相互非常“投机”。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当15岁的沈南鹏和14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不是因为他们两个要好,才各自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很优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运的碰撞产生绚丽的火花。而反过来,这些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事实上往往并不“低调”,也并不“平易近人”。这并不是他们故意的。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无形中他们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别人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内心往往非常抵触,却又怕别人说我是所谓的“不够意思的人”,于是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别受伤的时候,突然一闪念,想明白,原来这种尴尬本质上并不是来自于我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够旺盛,没有旺盛到处理自己的事情绰绰有余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用来帮别人做事——事实上,我自己根本已经是正在过河的泥菩萨。后来,我开始怀疑,雷锋的领导是否太白痴,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分配足够的工作。——这是那天晚上与我来讲非常惊喜的一件事儿,因为我发现我正在独立思考。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1)承认自己能力有限;2)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3)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还有些人,过分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并全然不顾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常用一些专门的词来描述他们,“谄媚”、“巴结”、“欺下媚上”、甚至“结党营私”等等。这样的人,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非要如此的。他们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够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这样的人特征非常明显,其中一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亲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无论他们与“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语境里,他们就会只说名字不说姓氏:李开复不叫“李开复”,在他们嘴里是“开复”;李彦宏不叫“李彦宏”在他们嘴里是“彦宏”,沈南鹏不叫“沈南鹏”,在他们嘴里就是“南鹏”;最近我听到更恐怖、更另人毛发悚立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邓”(邓峰),“大想”(理想)……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发现另外一个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预想到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确实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的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的话。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你与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浏览一下你的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已经很久没有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我只见过两三个人回答我说,“最长时间没联系的,也不超过两个星期。”其中一个还是特别固执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机通讯簿里,总计才有22个名字。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这实在是一个大到写两本书都可以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李笑来)

点评

特别喜欢你最后这两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4-8-2013 10: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