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不到”到“买买买”,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由经济增长和面子需求催生出的购买欲使中国人获得了在全世界扫荡奢侈品的能力。 解放后,中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从1953年开始,国家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政策,简称统购统销。人们在合作社和供销社凭票购买粮食、副食和布料等生活必需品。图为1986年,陕西凤翔,人们正在排队买醋。 FOTOE/CFP data:text/mce-internal,data:text/mce-internal,data:text/mce-internal, 在“统购统销”环节中,农民需要向国家上交公粮,供国家统一分配。图为1982年1月,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即江村),农民上交公粮。张祖道/CFP 1958年,中国发起“大跃进”运动,人们组成统一的公社,将所有粮票统一上交,吃公共食堂“大锅饭”。但随后中国就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人民公社也随之解体。图为1958年,北京,公社社们进行国庆聚餐。人民画报/CFP 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物资匮乏,人们靠发的粮票油票往往非常紧张,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往往都有隐蔽的“自由市场”存在,城市人用钱和各种票与农村人交换副食产品。图为深圳地区1970年的香肠批判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把吃香肠看作的“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加以批判。实际上当时深圳人生活非常困难,“大逃港”事件屡屡发生。何煌友/CFP 1978年12月28日,人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大清早就拥堵到黑河市第三百货商店门前,等待购买凭票供应的每户两瓶玉泉二麯酒。8时许,关闭的大门刚打开了一条缝,人们就迫不及待地蜂拥而上。邱齐龙/CFP 1978年12月,中国宣布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自由市场”由此“转正”,小商贩也可以公开叫卖。图为1979年1月,北京王府井大街,一个小贩正在街上卖鱼。AP Photo/Neal Ulevich 但当时中国人的主要生活物资依然需要凭票在国营商店内购买。图为1981年3月1日,人们排队等候进入国营商店。Carl Mydans/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Getty Images 领取粮票也成为了一项必须要耐心排队的工作。图为1988年9月初,贵州省贵阳市,民众排队领肉票。从10月1日起,全国取消肉票,实行市场供给。于文国/CFP 1984年,北京,人们在国营商场内买鱼。在国营商店里买鱼,也需要有相应的“鱼票”。鱼票这一制度随后于1985年取消。Peter Charlesworth/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图为当时人们使用的各种票据,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购物票由各地自行印发分配,有的地区有156种购物票。 购物票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不便显而易见,而物质的匮乏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是必须接受的事实。1984年春节前夕,居民在杭州章家桥菜场前排队买菜。吴国方/CFP 为了保证对外国专家和使领馆人员的供应,专供外宾的“友谊商店”和专供贵宾的机场“免税商店”应运而生。友谊商店内销售各种进口食品、物资以及中国特色的商品和纪念品,但只能用外汇券消费。外汇券在当时只有外国人和归国华侨能够兑换。倒卖外汇券也成就了一大批职业倒爷。图为1982年5月27日,人们在上海虹桥机场免税商店购物。谢伟民/CFP 由于所有的大件商品都由国营百货商场销售,因此在80年代,国营百货商场成为人们购物必去的地方。图为1988年9月,北京,西单商场,人们望着电冰箱旁“凭票”的通知,感到很无奈。蒋铎/CFP 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各种外国产品也开始进入中国。1987年7月,广州市外贸中心商场美宝莲化妆品柜台,售货员免费为购买商品的顾客作示范化妆。许林/CFP 由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产品定价上经常有冲突,而两种价格体系的存在也阻碍了经济发展。为了打破“双轨制”,中国政府与1988年突然宣布实行“价格闯关”,整个社会陷入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许多产品价格疯涨。由此带来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人们争相囤积身边一切可以囤积的商品。图为1988年5月15日早8点50分,北京市朝内菜市场全天按原价供应生肉,引得市民排起长队。猪肉已经卖完,老百姓还在排队等待。许林/CFP 随着市场逐步开放,美国的快餐连锁店也开始进入中国。1992年4月23日,北京首家麦当劳快餐店落户王府井。图为门外排队等候品味洋快餐的人群。张居生/CFP 伴随着“洋快餐”而来的还有“超级市场”这一概念。超级市场和民营的购中心风靡中国,成为人们的新宠。图为1998年1月18日,辽宁沈阳,一家人正在配备了有轨电动车的超市里购物。AFP PHOTO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满足各类社会需求的购物场所也随之出现。图为1996年2月2日,北京,一名男子正在亚当夏娃性用品商店内选购商品。1993年3月23日,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商店“亚当夏娃保健中心”在北京开业。AP Photo/Greg Baker 另外一些不太光彩的“生意”,也包括倒卖野生动物制品等。图为2003年1月1日,蒙古,中蒙边境的城市内有很多贩卖野生动物制品的商店,整张的虎皮在这里价值上千美元,它们的最终流向都是中国。Ben Davi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由于中国和国外存在一定的技术代差,从国外往中国带各种高科技产品也成了出国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图为1995年10月14日,美国,中国人来到美国后都想办法将苹果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已经各种高科技产品带回中国。Forrest Anderson/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Getty Images 1998年6月20日,中国北京,一对夫妇在挑选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戴过的领带的品牌的产品。Peter Rogers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生产的轻工业制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也开始兴盛起来。图为2005年4月2日,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位店主正在等待客户上门。Gerhard Joren/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随着中国人的购物能力的增强,中国各地也形成了一大批商业街,而中国人的购物热情也逐渐高涨。图为2001,中国上海,人们在南京路上购物。Yves GELLIE/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2003年8月5日,浙江杭州,家乐福杭州店的营业员正在试图阻挡汹涌的人群。AFP PHOTO 2006年11月16日,杭州银泰百货商场以店庆为名,推出“满就减”的促销活动。午九点,商场一开门,成千上万的顾客涌入店内。 与此同时,一大批国营商场也因为经营不善,产品滞后遭到市场淘汰。图为2003年7月1日,北京,友谊商店营业员因友谊商店即将关闭一事在商店门口抗议。友谊商店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凭借特权地位红极一时,是人人羡慕的对象。AFP PHOTO/GOH CHAI HIN 但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人的“购物车”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图为2005年11月15日,一名工人正坐在北京一个新高档商业街的建筑工地外。Natalie Behri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中国人在全世界扮演“土豪”的形象。在国外,中国人横扫奢侈品商店。在香港,由于内陆人购物热情不断暴涨,香港的奢侈品商店不断扩大,甚至奶粉和金饰都曾被卖到几乎“断供”的境地。图为2012年10月2日,中国香港,来自大陆的消费者正在排队等待进入奢侈品牌Prada的商店。Lam Yik Fe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随着民族主义的情绪兴起,抵制X货的口号也经常不绝于耳。日本、法国和美国产品的店铺都曾经成为游行者[关键词屏蔽]的对象。图为2005年4月10日,广州深圳,宣传抵制日货的示威者们正在[关键词屏蔽]一家日本品牌百货商店。AFP PHOTO/Hong Kong Daily News 与民族主义相伴的是由社会不安情绪带来的各种恐慌。图为2011年3月17日,兰州市民超市抢购食盐。因为日本地震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一度失控,网络风传放射性云团进入中国,民众只有多吃碘盐才能排出吸收的放射性物质。 而中国消费者也经常遭到“没素质”的指摘。图为2014年7月6日,中国北京,消费者们在宜家商店的床上睡觉。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近些年,网络购物模式兴起,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电商公司迅速崛起,B2B的购物模式也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宠。2013年12月3日,湖北武汉,湖北大学学生课后集中取快递。黎夕/CFP 为了能够“挽留”消费者,实体商场也在做出各种互动和改变。图为2013年9月14日,中国北京,一家购物中心邀请消费者们在庆祝仪式上跳舞。AFP PHOTO / ED JONES 从“买不到”到“买买买”,中国人的购物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如何优雅的购物,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议题。图为2014年9月19日,美国纽约,几名在排队等待iphone6的中国人因发生口角互殴。REUTERS/Adrees Latif
新加坡圈网站原文:http://sgquan.com/2014/10/1636 ————————-
微信公众平台
xinjiapoquan(新加坡圈)
新加坡圈个人帐号 xinjiapoquan001(与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