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7-4-2016 19:51:1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支持多样化。不支持现在这种分流教学来实现因材施教。
不可否认,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来教学,肯定能最大化的提高个体的成绩。但是,学校主导的分流真的是最有效的吗?这种方式造成什么问题?
首先在大学前学的知识就是很有限的,这些有限的知识,在有限的知识里,成绩好的孩子学再快,绝大部分也跳不过H3的水平。最终大家都一起跑到A水准的面前一起考试。先学后学实际上差别不大。但因为‘因材施教’,把孩子过早地拔高到了一个程度,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逐步提高可以积累起来的扎实,把时间浪费到为了快速拔高而进行的重复的训练。而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来花到其他的地方,比如和不同科目,不同兴趣,不同背景的同学互相学习。这里一个例子是在小学前要学写字吗?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小学后能赢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就开始把孩子用来玩的时间用来学写字,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作用只能影响到一年级头半年,二年级以后,所有孩子都没有多少差别了。而这些先跑的孩子却永远失去了幼儿园里最重要的寓教于玩的机会。
其次,在分班,分学校的过程中,孩子被打上了标签,他们失去的和不一样人的交流的机会。这些孩子眼光只能集中在自己周围的同样的孩子上面。
再次,分流后,不利于晚熟和落后孩子的发展。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很多时候比学校和家长的教学有效得多。一个班里的成绩好的人对班里其他晚熟和落后的孩子是个很好的榜样,很多孩子在跟着最好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到好的方法,被一天天激励,会逐步的追上来。过早分流后,这些孩子的成长难很多,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和在现实里,成绩好的同学是可望不可及,很多东西学不到,动力也少了很多。社会会因此损失很大一部分人才。
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把因材施教的任务交回给父母,而学校承担让孩子普及教育的任务,因为只有学校才能够为孩子提供最多样的环境,让孩子在里面逐步成长。当然家长可能在教育上也做不了太多,学校也需要承担一些因材施教的任务,这可以安排20%,30%的时间去培养不同孩子的能力,但主要的时间应该用于让孩子们共同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