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困惑ing

[小学] 真心话大讨论,新加坡小学的精英分流制度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4-2016 20:45:26|来自:新西兰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人为孩子走了。有时就是为了给孩子多一次机会。其实PSLE不是终点,如果你的孩子不要自我放弃,永远有机会。 只是这机会属于早熟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pe
发表于 7-4-2016 21:32:27|来自:新西兰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nansyxu 发表于 7-4-2016 20:45
许多人为孩子走了。有时就是为了给孩子多一次机会。其实PSLE不是终点,如果你的孩子不要自我放弃,永远有机 ...

过早过频的分流,逻辑上给所有人机会,实际上剥夺了普通,晚熟或没有多少资源的孩子自然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时让早熟的有资源的孩子失去了和其他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这种方式和中国的体育教育很相似,一层层淘汰选拔,最终选出了最厉害的人,但大部人人被丢在了后面,大众体育和健康水平始终很低。
直接的影响是如果二年级末分流没搞好,以后会花几倍的力气去追。大部分人追不上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16 12:25:08|来自:新西兰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四月非花 于 11-4-2016 12:40 编辑
九死一生 发表于 18-9-2015 15:45
我支持因材施教。如果觉得压力大,分到普通班不就OK了吗?所谓的觉得竞争大和压力大,都是心魔的作用。想 ...

分到好班,或者学业成绩优秀的家长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后面的班或和学习晚熟的孩子一起学习?为什么总是晚熟孩子的家长议论纷纷,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在无压力中学习玩乐,一定要让学业成绩优秀的孩子陪着一起玩乐,可是有些孩子不单单喜欢玩,为什么要剥夺其他孩子学业更上一层楼的愿望,为了和接受能力慢还是不学习的同学保持一致,而不能接受新知识。不能只想自己的孩子,也要为别人着想。我觉得为什么逼学业前面的孩子和后面的孩子在一起呢?你想和他在一起,人家愿意吗?总是一厢情愿。如果我的孩子学业不理想,我不会逼他去和优秀的孩子比,或者被他们看不起,孩子也有自己的圈子。读ITE没什么不好,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许孩子将来成为米其林级厨师,不比金融精英差。压力山大是家长的心态造成的,因为觉得自己的孩子要和所谓精英一样,达不到就以为还没开窍,偏偏要接受精英教育。要给孩子灌输,我不是精英但我不比别人差的观念,行行出状元。不要逼学业能力好的孩子了,让他们每天学自己早都会的知识,我们自己的孩子喜欢无压力的玩乐,难道他们没有学习的权利吗?让自己的孩子和志同道合喜欢玩乐的孩子在一起才是真正不给他们压力。赞同物以类聚,孩子们自己有自己的圈子。那些家长自己有晚熟的孩子,却不愿与同样爱玩晚熟的孩子一起,实在叫人费解。分明就是想和好学的孩子在一起,难道是看不起其他晚熟的孩子?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jpe
发表于 11-4-2016 16:12:37|来自:新西兰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非花 发表于 11-4-2016 12:25
分到好班,或者学业成绩优秀的家长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后面的班或和学习晚熟的孩子一起学习?为什么总是 ...

你这是以己度人,觉得只有差的孩子的父母才想着把自己的孩子塞进好班学习牺牲好孩子的时间来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提高。基于这个假设,你彻底否定因材施教的弊端。
你这个结论站不住脚,出发点也是彻底的精英制。

我的观点是必须得平衡因材施教和多样性的教学目标,而达到更好的社会目标,也就是好学生能够发展得更全面,普通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每个人的能力千差万别,不一定学习成绩好智商高的人才是最厉害的人,而不同领域上的成功的人最终都是在他们自己的领域里遥遥领先别人的人。虽然领域不一样,但他们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中间是相似的,在最终达到的目标的高度是相似的。就像你说的,厨师做好了,也可以去做米其林大厨,不比做公司CEO差。多样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把这些人尽早的放在一起,让他们能够互相交流和学习,更好的向自己的领域钻研,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创造出更好的跨界火花,一起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

除了不同领域的多样性以外,也有不同能力的多样性,也就把不同能力的人放在一起。这种多样性,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交流能力,接受能力和生存能力。人的世界是复杂的,学习和赚钱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学再多,赚再多,最终还是活在一个非常多样的社会里,一个人很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圈子里过着象牙塔里的日子。尤其对想走高层路线的人。这里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雾霾,新加坡完全没有办法自别于周围的国家。无论自己再发达,别人一烧荒,这里的每个人都受罪。你不帮助带着别人一起发展。自己的发展也受局限。对能力强的人,早学一点知识,晚学一点知识,多点赚钱少赚点钱,实际上差别不大,但对别人和社会的影响可以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16 16:26:25|来自:新西兰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四月非花 于 11-4-2016 16:35 编辑

你同意米其林厨师说,是我的孩子要做厨师我会支持,也希望,不是强迫他做。我不觉得k2需要写很多字,爱写不写,不逼迫。上学后,有能力考90,却考80我会介意。没能力考80,我也不强求,尽力而为就好。你愿意做的,可能别人不喜欢,你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晚学,没人逼,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好像我的孩子晚识字没学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孩子不喜欢啊。我不能说人家的孩子也不要学。12岁上大学,我们哇一下而已,我孩子不去,人家是神童嘛。另外拔苗助长除外。只是给大家参考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pe
发表于 11-4-2016 20:09:46|来自:新西兰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非花 发表于 11-4-2016 16:26
你同意米其林厨师说,是我的孩子要做厨师我会支持,也希望,不是强迫他做。我不觉得k2需要写很多字,爱写不 ...

你说的这些就是因材施教的观点。这是正确的。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也有自己的成长曲线,如果教育系统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教学,对孩子是最好的。

但完全没有压力的‘因材施教’对孩子的成长不会好。社会是进步的,很多东西只有在压力下才能逐步的成型,发展和变得优秀。适当的压力是必须的。这里一定得分清楚压力和拔苗助长的区别。一个例子,在没上小学前就让孩子掌握200个汉字的书写,这是完全违背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的,这是拔苗助长不是给压力。但如果到中国标准的小二,孩子还没有掌握800个汉字,成天不读书,只看电视,那就是压力不够了。孩子天性总是偷懒的。在需要把基础打好的时候,而且能够基础打好的时候玩过去,对孩子反而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16 20:25:09|来自:新西兰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贾宝玉上学前会写的字不止200个

点评

jpe
林冲可能学得比200个字多。  发表于 11-4-2016 2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16 21:22:43|来自:新西兰 | 显示全部楼层
jpe 发表于 11-4-2016 20:09
你说的这些就是因材施教的观点。这是正确的。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也有自己的成长曲线,如果教育系 ...

同意,适当压力,也要看孩子的能力。小学分班,中学分校,同校分快捷,普通,工艺,即使上大学还有哈佛剑桥名校和无名大学。工作后还有跨国大公司,小公司,成功不成功,富有贫穷,永远都在分类,不管在哪一类,自己愿意开心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pe
发表于 25-9-2016 15:17:54|来自:新西兰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报上的一篇文章:

名校情结与新加坡的精英选拔制度

潘国驹先生9月2日在《联合早报·交流站》发表了《破除名校崇拜心理》一文,希望借助先驱初级学院这所普通学校也有学生获总统奖学金的机会,来呼吁国人破除名校崇拜。潘先生借此来鼓励那些发力时间较晚的学生,不要因为没进名校就“挫败了自信”。他这种慈爱的教导,值得很多国人,尤其是学子们,注意聆听。

名校崇拜本身并无大错,其中关键也不仅在于普通国人身上。其实,政府的教育政策及理念,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进一所更有声望,将来也更有可能进入著名大学的中小学。这本身无可厚非。即使像我这样对小学是否名校不太在意的人,也依然会希望女儿在未来能进著名中学。原因无他,只不过是想让她增加一点进一步升学的砝码而已。这本身难道会有什么不妥吗?当然没有。

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现在新加坡的名校崇拜以及名校制度背后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名校崇拜本身无大错,固然如潘先生所言,非名校也可以获得不小的成就,甚至也有人会得诺贝尔奖,但大多数诺奖得主还是名校的学者或学生出身。每隔一阵还会爆出名校出身之人混得很惨的新闻,什么北大学生卖猪肉,斯坦福大学博士在新加坡开德士等。不少逻辑不清楚之人就为之狂欢,并得出名校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之类的结论。但他们不知道,北大学生卖猪肉之所以是新闻,那是因为它建立在大多数北大学生都能在各行业出人头地的基础之上。

名校学生混得惨是新闻,而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混得差则是平常事,这是知识时代一个即使不愿意承认也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但万事皆有限度,我总感觉新加坡在这一方面确实走得有点过头了。记得我以前在《联合早报》也谈过这个问题。我女儿上的是邻里小学,她的学校在小二期末考试后,就按成绩将全年级分了班,从前到后排名。虽然孩子被分到了最好的一班,但她的一位从幼稚园开始就非常要好的小朋友却被分到了差班,因此两人渐行渐远。我猜以后的人生轨迹也会如此吧。在她这个最好的一班,据说我女儿是唯一没有在课后上各种课外补习的孩子,我猜即使她不是唯一,可能也是少数的几位吧?因为在一次家长会中,某老师就直接建议要上课外补习才能好上加好。尤其让我不安的是,我发现好班学生中对差班在不经意间常有不屑之情。在我看来,这种分班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不但会使顶级学生在过小的年纪时就有了未必有益的残酷竞争,而对差班学生心理的打击则可能会造成终生的负面影响。

这还不够,国人皆知小三时,我们还有所谓的高才教育计划(GEP)。即在那么小时就通过筛选来找出百里挑一的“天才”。然后,送去哪里呢?还是那几所我们耳熟能详的名校!我们当然知道教育部一直希望我们相信“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但这些实际操作却让我们清楚还有一些学校“更好”!也就是说,虽然当局已经取消了过去的小四分流并简化了小学离校考试标准,但这种层层选拔并且“过早”选拔的残酷机制却依然固我!这难道还要怪家长们的思想有偏差吗?

作为制度,精英选拔与唯才是举我举双手赞成。但任何事情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普遍展开的恶性竞争即为其一!新加坡现在早已超越了过去那种为了发展经济与社会就可以牺牲一切的阶段了,但在教育制度上却依然有着这种怕输精神的残余!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教育,即首先它可以将人的潜质发挥出来,但绝非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打击他们;它可以让人更为全面完整,除了工作,它还教会人们去享受阅读与学习,去欣赏美并有慈悲之心;它会激发起人们的求知欲与探索世界的野心,不仅给他们智慧还有坚韧。所有这些,我不知道与那一次次的小学筛选与排名有多少关系?

点评

赞!  发表于 25-9-2016 1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pe
发表于 25-9-2016 15:22:18|来自:新西兰 | 显示全部楼层
jpe 发表于 25-9-2016 15:17
早报上的一篇文章:

名校情结与新加坡的精英选拔制度

我的思想和这篇文章基本一致。这里的基本教育制度里,唯才是举是对的,因材施教也是对的。但挑选精英的方式有问题,培养精英的方式也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