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庆特辑之“家”,从“五风楼”到“居者有其屋”
这几天,新加坡国庆庆典几乎在全球刷屏... 新加坡通过国庆庆典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新加坡... 新加坡真是美出了天际,震惊了世界...
(图:来源自网络)
54年前的新加坡是什么样的光景... 54年前,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脸上并没有笑容,留下的只有令人动容的 男儿泪... 54年前,新加坡脱离联邦,全岛200万人孤立无援,42岁的李光耀来不及悲伤,他擦干了眼泪镇定了下来,笃定的许下承诺: “Singapore will Survive”新加坡会得以生存!
(图:来源自网络)
54年后,这个老人已经离新加坡而去! 然而,看着民众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他和建国一代实现了当初的承诺!
(图:来源自网络)
54年前,新加坡还是贫穷小渔村,人均住房面积不足6平。
(图:来源自网络)
最怕遇到雨天,一下雨新加坡就变成了“威尼斯”...
(图:来源自网络)
即使这样,很多居民的居住的房子依旧是五面漏风... 就是俗称的“五风楼” 四面墙+屋顶...
(图:来源自网络)
上世纪20-50年代,因为住房严重缺乏,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了新加坡改良信托局,专门负责清理陋屋,并为居民提供住所。 在那时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在32年中,共建造了23000个住房单位,那也只不过只能解决10%的人民住房问题。
(图:来源自网络)
54年前,李光耀去函建屋局,立下军令状,定下第一个5年规划: 盖5万房子! 当年,英国花了30年才在新加坡建了2万公共住房,刚从他们手中拿回建屋,李光耀和其政府要在短短 9个月内安置1万6千人的住房,谁敢信?
(图:来源自网络)
然而,他和建国一代们超越了英国政府,创造了“居者有其屋”的奇迹,成为全球争相效仿的标杆! 1960年到1970年之间,在李光耀的带领下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解决屋荒问题。 新加坡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之后建屋发展局就本着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低收入的人民提供低廉的住房,并且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鼓励人民拥有自己的组屋,建屋发展局在1964年提出 “居者有其屋”的计划,在此10年建屋发展局为新加坡人民提供了12万个政府组屋单位,为40万人解决了住房问题。 在1971年至1977年间,新加坡建设新城镇,大力开展建设组屋,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已经超过一半的新加坡人口搬进了政府组屋,城市建设也逐步趋于成熟。
(图:来源自网络)
进入了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建设综合性社区,提供全面的居住环境,那个时候大约70%的新加坡人民住进了政府组屋,到了80年代后期超过85%的人民住进了政府组屋。 城市建设更加完善,已经有了最初的写字楼、商业街区等商业配套。
(图:来源自网络)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规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请;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随后又放宽到3500新元。 这基本上保证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得到廉价的组屋。 这一政策实施以来,新加坡政策在境内各地纷纷兴建组屋,民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本国人口组屋入住率,到90年代达到顶峰。 即使现在,早年建造的组屋也不显破旧。 原因在于政府对年久组屋的维修非常到位,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小修是指外立面和室外铺地的更新,大修则是指增加面积或改善功能,使居民住宅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变化。
(图:来源自网络)
54年后,人均住房面积近30平,居民拥屋率超过90%... 一些组屋甚至成了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
(图:来源自网络)
除了组屋,更多的高档私人公寓也拔地而起...
(图:来源自网络)
“居者有其屋”... 这五个字的分量字字千钧,新加坡做到了!
本文素材,观点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络我们及时删除和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