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讲台 我在儿子上的第一所小学里做义工时,正赶上教育部开办第三语言课堂,华文老师奇缺,在教育部接受两天培训后我便成为一名在册的代课教师。在新加坡,英文是第一语言,母语是第二语言,华人学生学华语,马来学生学马来语,印度学生学淡米尔语。现在教育部要求孩子们学习第三语言,就是华人学生学马来语,马来学生学华语,印度学生可以在这两种语言里选择学一种。 我在第一所小学教了一年,因为儿子转校就没继续下去。随后两年,每年都接到好几所学校的聘请电话,但因为生养小女儿都推辞了。今年我又接到一所小学的邀请,于是重登讲台。 第三语言的课程并不多,拿我教的入门级课程来说,两学期一共上10节课,每节2小时,主要学基本用语。但因为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课程收效不大,而且不参与考试,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最突出的表现是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因为连上两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孩子们无法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保持精神集中,所以当他们提出要去上厕所或是灌水的时候,我都一律放行。这有点儿象开闸放水,有一点点松动就形成了难以遏制的趋势,教室里你来我往,开了锅。两节课上完,我的嗓子都喊哑了。 因为课本规定的内容不多,相对两个小时的课程长度而言,时间绰绰有余。所以从第三堂课开始,我决定增加些趣味,讲点儿额外的东西。我选择的内容是介绍汉字的来历,从日、月、山、水讲起,最后给他们一副象形文字的图画让他们猜字。这激起了很多孩子的兴趣,但让我惊讶的是,我以为很容易的字谜他们居然猜不到。可见我低估了文化差异的影响。 第四堂课效果超好,一方面是孩子们适应了我的教学,另一方面这节课讲年、月、日和数字,内容比较多又很有规律,讲起来容易,听起来有趣,还容易掌握,所以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我每堂课都带些糖果奖励回答问题的孩子。(这似乎是新加坡小学教育的常规,儿子这5年里没少吃糖,上了5年级老师还会奖励糖果!)头三节课发出的不多,这一节却不够用,连最调皮的孩子都争着回答问题。 我的班里有二十七个学生,绝大多数是马来人。当我第一次给他们发巧克力的时候,有孩子问我那糖是不是清真食品!喔,我还从没注意过这件事,好在我还有另一种水果糖换了给他。此后再买糖果时,我都格外注意挑选清真标志。这种事情不经历其中还真是想不到呢。 这个班是由四年级的5个班里的马来学生组成的,既有好班的学生也有差班的学生,所以有的勤勉好学守纪律,有的调皮捣蛋不听讲,有的积极发言,有的闭口不语。有趣的是那些随便说话,打打闹闹的学生常常能回答我的问题,倒是几个一直闷声不响特别乖的学生答不出来。我最喜欢听孩子们大声跟读课文。在我的关注下,连最闷的学生也会开口念书。整齐的童音念出有点儿走调的中文,听起来象首美妙的歌曲。 孩子们很可爱,特别愿意帮老师做事:我念不出马来学生的名字,点名的工作交给他们;我写不出的英文单词,他们会争着去写到白板上;我不熟悉学校的设备,他们帮我开好电脑、投影仪;我的白板写满了,立刻有人跑上来擦干净;我想给孩子们看介绍汉字来历的动画片,他们帮我调出youtube界面,等我找出片子后再帮我放大,调整好…… 我教得越来越顺手,也越来越喜欢这些孩子们。每周的这一天,我都经历着忐忑不安的期待,兴奋又疲惫地解说,满足而快乐的回忆,不断循环。 现在,我已经等不及去上下一节课了! 附录: 我让孩子们把图片和文字用线连起来。经历了许多错误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小家伙们觉得汉字很神奇。 这是经典动画片《三十六个字》中的一幅截图,要从中找出四个字。 象 和 木 很快被找了出来,可是 林 就比较难辨认,他们争论了很久。鸟字谁都没找出来,有的说那是蚂蚁,有的说是猴子,还有个学生说是考拉!孩子们都太有才了! 不过,我拿这幅图考酸爸,他也没猜出是鸟字,反而说那是被人丢到树上的鱼骨头,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