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30-5-2009 23:50:1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衣冠南渡 八姓入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处于长期战乱分裂的状态,百姓流离失所。福建偏处东南海滨,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北方汉族人大量移民闽中,进一步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仙游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国时,孙吴五次进军闽中,花去62年的时间,才基本建立和巩固了对福建的统治。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吴国于永安三年(260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5个县,仙游地方当时属侯官县。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建安立郡前后,随着闽中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仙游地方的社会经济也相应得到较大发展,人口也有所增加。农业生产摆脱了西汉时期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提高了水稻栽培技术;尤其当时闽中造船业发达,东吴的海船大的可乘数百人,载重万斛,小的也能载马八十匹。仙游地处东南滨海,造船业亦得到发展。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晋在统一全国之后,于太康三年(282年) 从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仙游地属晋安郡侯官县。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更加动乱,南迁入闽的北方人更多。据清乾隆《仙游县志》引宋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胡、何、邱、詹是也。”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实际上,在此之前,北方汉族人就有进入仙游的,但为数较少;永嘉年间及其以后,北方汉人入仙较多,形成了一次高潮,使仙游人口第一次大幅度增加,汉族成为仙游境内居民的主体。1987年6月,在榜头镇坝下纺织厂基建清基时,在距地面2米深处,挖到几块刻有“晋咸和八年”字样的长方形土砖和半截古陶罐; 1992年5月,在龙华镇团结村发掘到东晋古墓葬,这些发现证实了仙游地方晋代已有北方汉人南迁入境。中原地区人民迁入仙游,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了仙游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莆仙方言的形成,是西晋末期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外来的中原语系和当地的土著语系混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逐步形成独特的莆仙方言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