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鼠爱小米 于 22-12-2009 21:17 编辑
龙筹股到港两地上市 新交所:目的、结果各异 (2009-12-21)
许多龙筹股近期对于前往香港作两地上市(dual listing)跃跃欲试。对此,新加坡交易所(SGX)执行副总裁兼上市部主任黄良颖指出,企业进行两地上市的考量不同,结果也因公司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面对来自区域证券交易所在吸引中国企业上市方面的更大竞争,黄良颖表示,新交所的策略是不与它们“硬碰硬”,而是提供不同的、能与中国等各地证券交易所“互补”的服务,成为中企在境外交易的另一选择。
黄良颖在与本报的对话中表示,企业除牌或两地上市的原因不同、结果也有好有坏。它们或为了寻找国内所缺乏的资金来源、或所处的产业较为当地投资者所了解。有鉴于此,投资者也不应单单从字面上断定(两地上市)是正面或负面的,而需要看这家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它的定位、财务状况等条件。
有些公司两地上市 未能达标最终放弃
他说:“道理很简单,我们和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允许两地上市,但企业是否能从这项规定获益、它是否会演变成一股趋势或逐渐消退,从两地上市回归到单一上市,则取决于个别公司和它们的经验。我们有公司在两地上市,但最后却放弃的例子,很显然的,他们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他举例,新交所与奥斯陆(Oslo)证券交易所签有谅解备忘录(MOU),鼓励双方挂牌公司在两地上市,就是看准了双方交易平台重叠处不多、可互相结合的优势,两地上市企业每日可交易达14个小时。不过,是否能善用这项优势,仍需看个别企业的表现和造化。
目前,赴中国境外上市的中企除了新交所,也分散在香港、美国、英国AIM、德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市场。随着国际融资市场的选择及分流日趋多元,新交所面对较以往更大的竞争,尤以两岸三地为甚。
对此,黄良颖强调,新交所把自己定位为“亚洲入门点”(Asian Gateway),策略是不与区域对手“硬碰硬”,而是提供具差异化、能与中国当地的证券交易所“互补”的服务,为中企增值,成为它们在中国境外交易的平台选择地。其中,新加坡在岸外与海事、资源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产业方面所拥有的优势,也成了吸引中国、印度乃至印尼公司来新上市的条件。
中国心连心化肥 暴涨后渐走下坡
中国心连心化肥(China XLX)本月8日在香港主板上市,首个交易日在新港股市分别暴涨51%和82%,过后表现逐渐走下坡,上星期五在本地股市的涨幅缩小至27%,但仍被视为两地上市的至今成功例子。一些龙筹股也开始跃跃欲试,Z-Obee日前宣布,已向香港证交所提交主板上市的申请,正等待审批结果。一些公司也考虑发行台湾挂牌存托凭证(TDR),欧圣集团(Oceanus)将在年底在台湾股市挂牌,发行相等于两亿股的TDR,铭兴科技(MAP Technology)也正考虑在当地寻求“上柜”。
最终,两地上市成功与否,成本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交所上市部总监凌东鹰指出,一家中资企业于2005年赴港上市,但在两年后选择从当地除牌。他指出,在香港维持上市地位的费用,每年达80万至100万新元,这还不包括其他如杂费和遵循成本。而另一方面,如中国心连心化肥、欧圣集团等企业,每日交易量有高达95至98%来自新加坡股市,“让人不禁发出疑问,到底是哪一个市场在推动股价?”
两地买卖赚取价差 市场认为不容易
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心连心或其他企业赴港作两地上市,可能为股东创造价差套利(arbitrage link)的机会,即假设该股在香港的估值较高,本地投资者可在新加坡买进、香港卖出以赚取价差。
对此,市场人士的看法并不乐观。
KELIVE研究市场技术策略师戴志明指出,把新加坡股票转换成港股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投资者也须支付介于20至30元的手续费,这较适合在两地皆拥有大量股权的主要股东,而非散户。
戴志明说:“把股权从新加坡转换到香港,需要几个星期至几个月,若两地的股价在这段期间出现了波动、港股跌破新加坡股票的价位,可能使投资者两头不到岸、白费工夫。”
新交所执行副总裁兼上市部主任黄良颖表示,面对来自区域证券交易所在吸引中国企业上市方面的更大竞争,新交所的策略是不与它们硬碰硬,而是提供不同的、能与中国等各地证交所“互补”的服务,成为中企在境外交易的另一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