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709|回复: 3

《易》《老》与河洛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4-2010 21:42: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老》与河洛文化

天山石:

http://www.phd910.com/threadview.asp?forumID=2&threadID=2507

《易》学界的人,若不知河图洛书,会被视为法国人不知拿破仑、美国人不知华盛顿而那样不可思议。其实河图洛书多于传说,带有几分诡秘的色彩,可信可取处是打折扣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河洛文化,若忽视了这点,休想进《易》《老》精神的殿堂。
  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以黄河洛水名之,包括关中地区,河南、安徽、山西、山东、河北等广大区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由于文化的变异性、时效性诸特点,时间越久,原汁原味的河洛文化就越少。现在要品味这种文化,只有从偏远村屯市井的习俗与方言中去领悟。
  《说文》的作者许慎,在《序言》中这样一段话,道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像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这里还向我们后人透出这样的讯息,先秦(或更早)时期,文字是很少的,具知钟鼎文仅500来字,后人包括许慎的《说文》收录的字,都是“言孳乳而浸多”,根据语言的需求而慢慢发展的。由于字少,一字多义,相互通假,是河洛文化一大特色。例如“中”,在河洛文化中,它表示肯定,与现行的“好”、“行”、“对”、“成”、“恰当”、“通顺”、“适应”、“成功”等数十个字词,意通或意近。《易》的“贞”,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字,它就含“问、正、固”三种意思,忽视了一种都不可解。
  语言产生于生活,因生活才有了语言。人类之初,表达意思的发音出于生存的本能,后来智者就根据“形声相益”而产生文字。早期的文字,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文字的其音其意,不可能“阳春白雪”,都是来自民间的“下里巴人”。所谓登上大雅之堂的“阳春白雪”,莫过于是多族群的吸收与兼容。因此《易》《老》,特别是《易》,“下里巴人”的特色比较浓。经文中多处窜引民间俗言、歌谣、俚语等喻理说事,因此,只有寻觅河洛文化之源,持其底蕴去领悟经文。
  为了让大家较为明白,以下举例评说。
  “臀无肤”,这就是俚语,经文中出现二次。一代大师南怀瑾,译为“臀部没有皮肤”,虽然从字面上没有说错,但是他的臀部没长皮会使人愕然;更匪夷所思的是,湘潭大学邓球柏教授,竟然不知“臀”为何物,左考右考,考证出“无皮肉”。(见岳麓书社《白话易经》173页)“臀”者,腚也、屁股也,人乃羞耻部位;“肤”,表皮,由表皮引为遮盖物,相当现在所说的“遮羞布”。“臀无肤”其意羞耻部没有遮盖物,没有廉耻、不知羞耻。现在土话里,还有“不要屁股”“没有屁股”,来讲少廉寡耻的人。后人不过把“臀”变为“沟子”,演变为“不要沟子”、“卖沟子”了。
  “跛能履,眇能视”,这应是俗言或歌谣,经中也二次出现。它是指在盛大、喜庆场面,前去看热闹人多,形容能走的,能看的都参加了。在一次采风中,一位老乡形容一次集会:“唉,(来的人)多的很,瞎子瘸子都有”,这就是“跛能履,眇能视”的本意。在《履》卦中,形容来看祭祀的人多,在《归妹》卦中,形容参加婚庆的人多。老子多章节中用“眇”,诸多人解为“妙”,乃误。《说文》:“眇,一目小也”,指视力有问题。由于视力有问题,引为看问题不全面,见视面小。因此,在《老子》中,多为小、少、稀奇之义。
  历代学儒,均认为孔子“韦编三绝”的撰了《传》(《彖》《象》),又把《易》视为六经之首,语辞一定高雅,都以“阳春白雪”去定位经文,难勉进入误区,忽视河洛文化矣!
  理解《易》《老》,不仅要有扎实的古文言基础,还要汲取河洛文化的精华。
发表于 1-5-2010 12:00:0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河图洛书。。呵呵。。
识其者,当她是宝。。
不识她以为她只不过是数目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6-2010 15:16: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整不明白,研究的人各说各有理,对错自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10 00:57: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实在是困了,明天再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