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多人认为,成都话太柔软,与剽悍无关,太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被高山和秀水豢养起来的语言,即使总被辛辣刺激的喉咙与声带,也不能把这种语言发得更加雄壮有力一点。和隔山为邻的渝腔比起来,成都话是身在温柔之乡悠然而说的,更不像京腔是在龟裂的土地上隔着九里地喊。
但如果追究起成都话的成因,却和这隔着八里地喊的秦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所以成都话,理所当然就是一种移民语言。而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移民迁徙,就是那八百里秦川上的大户和走卒,他们奉旨来开拓边疆,他们奉旨来建设粮仓,他们的语音像种子埋进了成都温润的土地,一埋就是2000年。再之后的语音语调大融合是发生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移民,即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兼容历史上来到这块土地上的其他方言,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成都话。
我早已对语言有所研究,无论是在西方的巴黎,日本的关东,TW的台北,或是沿海的上海,包括内陆的成都在内,都是所在大片区内说着最柔软的腔调,最细腻的人群,而恰恰也是所在大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如果你还不承认,我可以再次举例自古视为蛮夷之地,极不优美的岭南白话却被处于同一区域,却发达数十倍的香港青年说得绘声绘色。然而两地的距离只不过一江之隔。
于是你可以说成都话不张扬,那是因为它包容了太多,但你不能说成都话不剽悍,因为它最早就是有一颗剽悍的种子发芽而来,只是时光流逝,被你们忽略罢了。而一种剽悍的方言,需要被保卫吗?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别人能听懂,我在任何场合骄傲的说成都话,和同乡交流,和外地朋友打趣。可是,我没有看到经济水平和四川类似的某些北方、南方地区的朋友,敢于用四川人这种骄傲的方式,站在强势经济地区的同胞面前从容说话。那种气势,是穿着补丁衣服的隐士气质,是真正的贫贱不能移。
牙尖二字是什么意思?这个地道的成都方言词汇却基本上没有可以与之非常贴切的普通话解释,相近一点的应该是“爱炫耀”,或者英文中的“show off”。(其实我自己觉得,不是作者那样,牙尖应该还有个站的意思,站应该比炫耀少一点,本人观点插一脚。)但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却会因为上下文的不同而产生或褒或贬的不确定性。
中国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大多数汉语方言在感叹同化生态危机的同时,由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官话不但没有受到共同语的威胁而萎缩,反而不但发壮大。西南官话是汉语方言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广的方言,它的人口占整个官话人口的1/3,并且相当于湘语、粤语、闽语人口的总合。
有朋友借酒对我说,四川话听起来好土,并做出吐状!我藐藐一笑,并未做反驳!心想,日本人这三个字在成都,都早已是用着讽刺人的词汇!
好可惜出生在80后的你不曾了解有位在联合国坚也操着四川话的矮子巨人叫**!你更不会了解1949的**上的新中国十大元帅,竟有着四位-朱德元帅,刘伯元帅,陈毅元帅,聂荣臻元帅都说着您认为很土的四川话!您不要惊讶,1955人民大会堂,四川话仅差2票就是今天的国语了!
但必须提醒的是不能称闽南话为TW话---要知道你TW有1400万人说此话,更有3500万人在中国大陆和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叫闽南话!
不知你的汉语水平如何?用四川话写诗,用四川话做词的大人物古今不输江南!你听说过司马相如、扬雄的赋吗?了解过杨慎、李调元的豪情?但想必您一定读过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背过郭沫若、巴金的文章?江南多的是小才子,而四川出的是大家,光是一个苏东坡,就以其前无古人的全能全才,征服了前后两个500年。
是的我,有责任站出来为浸泡了我20年时间的语言环境正名。
我们要看到长期的封建农垦中心地位带给四川的很多不利发展的问题,如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低效率的ZF、民间盛行的巫文化残留、历史原因导致的人口文化水平低下等问题,是今后20年间四川ZF需要正视的难题。但是,从我的亲身经历、从我曾目睹的学者研究成果来看,我个人认为四川话相对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江淮官话等另几个“大方言”,是保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完整的最雅致的方言。
事实胜于雄辩,相对于遭受近1000年来游牧、强悍民族入侵而在语音、语调上产生质变的大部分北方方言,相当于通过暴发户的方式得以迅速推广的渔村方言上海、广东话,四川方言的确保留了相当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
吾蜀语言大师流沙河写过一篇文章,叫《蜀人俗语亦雅》,他说,今天四川话中的不少俗语,其实甚为古雅。譬如我们常说一个人散淡闲逸、无所约束为“散眼子”,其实是从庄子的“散焉者”而来。形容一个没有考虑、没有计划的“弗虑弗图”,是从《诗经》而来,比喻一个人处于浑浑噩噩的混乱状的“恍兮忽兮”,是从《老子》而来。川人常食“羹浇饭”却误作“盖浇饭”,其出自梁代顾野王的《玉篇》“……羹浇饭也”,乐山话“羹”读若羔,由此转为“盖”。川人今常食的“冒饭”系“泖饭”之误,源出记载《水浒传》本事的《宣和遗事》,所谓“泖饭”,沸水烫熟即食……
流沙河还回忆说,1951年他在川西大邑县乡下,遇见一不识字的农妇,赶集归来,问他:“街上热闹,你不去瞩一瞩?”“瞩”,“视”也,“视之甚”,叫做“瞩”,语出《类篇》。
流沙河有个发现,凡是方言中不易写的字,可能就是古字。比如四川人比较喜欢形容宽敞的词是宽绰(读若巢,巢与绰可以音转)。
对于每日都说、司空见惯的一些词汇,我很少去考虑它到底出自什么地方,比如听起来非常俗的“PO FAN”,用普通话来说大概是“很烦”的意思,但细细一想,它其实是“颇为烦恼”的缩读罢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上面那些实例我确实没听过,现在我觉得比较纯正的四川话明星还是李伯清,如果真的想体会上一辈纯正的成都话,还是去听他的散打吧,确实成都味很足。)
文字之外,被一同保存的还有普通居民对文化、文化人的衷心爱戴,在四川方言区,一个普通市民、农民家庭即使是揭不开锅了,依然会努力去实现对下一代的教育梦想。这种感情,并不仅是源于追求功名。
作为过去300年来唯一中国没有遭到大规模侵略的主要地区,四川周边连绵的大山为吾蜀先民提供了温暖的庇护,也保全了许多在“扬州十日”之类的血腥屠杀中难于保留的汉家种性;作为掀起保路运动、以鲜血协同辛亥革命的第一省,作为对越自卫的主力军,四川是血性的,绝没有江浙男儿多媚骨;作为中国几大菜系中最具生命力的四川菜的源头,四川人是非常懂生活的;四川姑娘公认的美貌,彰显了这里优越的水土;从文化角度来说,四川没有政治、经济中心之利,却英才辈出——司马相如、扬雄、李白(他人生中形成意识的最关键时期是在哪里?)、苏东坡、杨慎、李调元、郭沫若、巴金……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文明的极大兴盛,形成了经济强势、方言即强势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上海话、北京话还是广东话,虽然在汉语区妄自尊大,一旦走了出去,它们统统被更强势的英语、日语等语言挤兑得自惭形秽。但是四川人从来不强迫自己适应这种规律,大部分的四川同胞,敢于在最庄严的场合言说自己的方言,与汉语普通话相映成趣。
某些方言出现在舞台的频率的确很高,观众发笑的频率也很高,但是是个人都很清楚明白,那是真正的因为“土”而引起的笑声——比如80年代造就的东北方言剧一向被视为地头文化的延伸、比如赵本山,小沈阳,比如《有话好好说》里那个讲“安红我想你的”陕西人^^^^^^说起电影,最近几年,我也看了许多四川话电影,这些电影很多在国际上获了奖,但却不是像张艺谋电影那样以北方的落后、贫困来博得同情,而是如《寻**》这样,通过讲述四川盆地人民更现代文明的美丽心灵、纯净理想而获得青睐。
建国之后,在京油子的儿话腔流行之前,在广东的大舌腔流行之前,在东北的忽悠腔流行之前,有一部名叫《抓壮丁》的方言电影风靡全国,里面流行的是成都话。《抓壮丁》之后又是几十年了,好多种方言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而过,而成都话,依然柔和地躺在孕育它的母体内,在诉说他的人之间传播。虽然提倡说普通话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只要你走上街头就会发现,成都人与成都人之间,永远都只说成都话,那不是对普通话的不尊重,而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语言,用起来更纯熟,更加韵味十足。
但与此同时,在媒体传播以普通话为语言基准的今天,方言的魅力到底还有多少人注意,却很难再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日韩剧和港台乐流行之后,是不是还有方言的一片天空,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卫方言艺术的那片天空,可能才更有现实作用。
如果要以编年体的形式写下成都民间对方言艺术的拯救和发扬,恐怕你会看见一篇密密麻麻的数字,因为每一年,这个城市对方言的热衷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如果要以纪传体来书写的话,那么那些从事方言艺术的艺术家名字们搭建成的堡垒,将比你想象中的坚固一千倍。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带着“安”口音的方言文本令人不可思议地突然勃兴。但凡在1985年以前出生的人,准对当时流行于四川电视台的一个广告记忆深刻:果城味精……沈伐那一声果城味精,带着川话特有的刁钻,再加以夸张,在电视普通话语境中一下子逗乐了成都本地人。接下来,就有了《死水微澜》等优秀方言电视剧,《死水微澜》是方言剧中的异数,它里边没有搞笑、没有噱头,就如一切正剧样徐徐展开,却用成都话完全再现了李劼人这部作品的精髓。
说四川话的人有1亿,而从贵州、云南、到湖北、湘西、再至广西桂林、同样讲的是没有多少改变的四川方言,全世界每50个人会有1.5个会讲四川话。由于外部力量打击,农耕文明迅速衰落,成都平原作为中国主要经济中心的地位不复存在,来自更贫困农村的部分四川人扛着打工的背包开始了为期数十年的悲怆外出,通过底层工业劳动赚取更美好的生活。但是,从近年来成都平原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进入21世纪以来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萌芽的现状来看,四川方言区正以厚积薄发的态势,迅速向中国强势方言区的地位挺进。
如同当初在黑森林里被视为野蛮人的日尔曼人祖先,无法预料到他们的语言将来会成为世界最强势的语言,四川方言的兴盛,同样是难以预料,但又是充满希望的。
(其实,我感觉现在的四川话,特别是成都话,很多音都没有了原来的味道,很多音都被普通话的音同化了,这个我体会的最深的就是速度一词,成都话里面速度念XUDU,但现在很少听到年轻一辈的念这个音了,所以,要继续发扬我们的四川话,还要大大多多的说听交流啊,不要因为经济太发达,像SH一样,现在的年轻人还要都不会说了,ZF还要开班教SH话,到时候这就是我们的悲哀了。)
(注:红色小字是本人所感,不是转勒哈。大家多多转嘛,但这句话就不用拿走了。)
前世与君拜梁山,今世同君定锦官,来世携君收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