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ng_tianyujj 于 3-9-2010 17:04 编辑
三、了解新加坡
新加坡号称花园式国家,这里空气清新、四季常青,环境确实很好,每年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观光、购物,给新加坡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新加坡地处热带,濒临马六甲海峡,日晒充足、雨量充沛,而且气候变化不大,没有四季之分,夏季与冬季的区别就是冬季室内不用开空调。我们在新加坡的这一个月里,每天的天气都是“气温25-32℃,风力3-4级,午后有阵雨”,天气是如此的稳定不变,以至于看天气预报成为多余的事情。新加坡的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且没有台风,十分适合植物生长,处处绿树掩映、草木葱茏,几乎看不到裸露在外的泥土,每一寸泥土都长着花草。不过,由于新加坡潮气太重,所以,很多花草根部都铺着木炭屑,用来吸收水分。新加坡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但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但在新加坡的中心地带至今还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大片的湖泊没有被围垦造地,被很好的保护着。 新加坡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服务业,打造世界级的科研和设计中心,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所以空气十分清新。正如事物总是有两面性一样,狮城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带来的不总是益处,也会带来副作用,比如天气炎热、潮湿,没有四季之分,气温较高,且没有变化,人体容易产生疲劳感,尤其是对皮肤不好。在我的印象中,新加坡人的皮肤大多粗糙、黝黑的,在新加坡的一个月里,我几乎没看到那种白里透红的肤色,这对爱美的女性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所以,在我看来,尽管新加坡环境很好,但我们似乎很难适应那里的气候,不一定是理想中的居住地。 新加坡是一个位于马来西亚南部的荒芜的小岛,与马来西亚本土之隔了一条还没有长江宽的柔佛海峡,原来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面积70多平方公里,比靖江大一些,人口4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1960年,时任州长的李光耀因华人身份受排挤,没当上马来西亚总理,一怒之下宣布新加坡脱离马国,独立建国。当时新加坡是落后偏远地区,资源贫乏,连淡水都要从马来西亚本土运来,“除了空气什么也没有”,所以,马来西亚几乎没有犹豫就同意了,看看新加坡能支撑多久。但是,马来西亚人没有等来新加坡的灭亡,倒是新加坡在李光耀总理的领导下,日益繁荣昌盛,由弹丸之地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典范,已成为东南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某种程度上说,是马来西亚的逼迫,使老一代新加坡人没有退路,激发了他们的志气和斗志,也由于华人特有的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特别能忍耐的传统,造就了如今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其实是一种很本地化的英语,发音与美国、英国英语相差很大,新加坡人笑称新加坡英语是“Singalish”,我们听惯了美式英语,很难听懂新加坡人的英语,但是,电视上播音员的英语还是很地道的。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国歌是马来语唱的,据说,这并不是代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非同寻常的关系,而是新加坡为了寻求平衡国家关系采取的一种策略。华文是新加坡的第一语言,因为华人占大多数,加上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近年来,新加坡ZF也鼓励学习华文。但是,英语在新加坡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华文则被高度边缘化,而且新加坡的华文也本土化了,尤其是有些说法和中文不一样。比如,新加坡人称缅甸(Myanmar)为寮国,将“百分之”(Percent)说成“巴仙”,“奔驰”(Mercedes-Benz)说成“马赛地”,社区(neighbourhood)说成“邻里”,东盟(ASEAN)叫“亚细安”,其实,新加坡华文中的专有名词,还是从英文译音过来的。另外,很多新加坡人虽然有中文名字,但平时并不用,工作中由于讲英语,所以只用英文名,甚至许多人相互之间不知道对方的中文名。 新加坡的淡水由马来西亚通过管道穿过柔佛海峡输送到自来水厂,由于新加坡的水处理技术先进,淡水经处理后又有一部分自来水送回马来西亚的柔佛州首府。为了减少对马来西亚的淡水依赖,新加坡建了很多水库,用于积蓄充沛的雨水,并且,建立的世界一流的水循环利用工厂。我们曾到新生水厂(Newater)公司参观过,这家公司就是将废水处理后达到饮用水标准,再输送到水厂或水库,达到水的重复利用。这家公司技术先进,废水经处理后可以直接饮用,每位参观者都获赠一瓶这样的“再生水”。Newater 公司免费向公众开放,建立了专门的展示厅、放映室,由专人负责讲解,宣传环保和珍惜水资源。 新加坡没有农业,农产品和肉、鱼、蛋和蔬菜等都要进口,其中不少来自中国,价格较贵,特别是蔬菜,都是以克为单位卖,水果如苹果、桃子论个卖,加上1比5的对人民币的汇率,价格高的令人咂舌。一个菜椒可以买到10元人民币,一小捆青菜价值50多元,所以,我们平时主要买些白菜和卷心菜、花菜,这些菜不容易变质,价格相对便宜。在这一个月里,我吃掉的卷心菜和花菜比在国内三五年的量还要多,都吃腻了,以至于回来之后,再也不想见到它们了。不过,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在国内很少有机会吃到或者很贵的东西,如泰国大米、澳洲猪肉、马来豆油、热带水果。与国内不同的是,在这里没有农贸市场,买米买菜,只能到超市。我们附近有一个叫Fair Market大型超市,我们一个星期去两三次超市,购买食品和蔬菜。合伙做饭是最经济实惠的,我们宿舍六人每人交100元作为伙食费,统一支出,多退少补,结果一个月下来,平均每人只花了60多元。钱少用了,当然体重也降了。 在新加坡出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乘地铁,快捷便宜,而且准时,站台上液晶电视显示的列车到达时间与实际时间误差只有几秒。新加坡地铁有三条,分南北线、东西线和东北线,在地图上分别用三种颜色和NS、WS、NE表示,其中南北线最长,几乎绕整个新加坡一圈,三条线都有交汇处,所以外出之前,要弄清换乘线路。不过,即使坐错车也没关系,只要不出站台可以继续坐。 新加坡的地铁列车全部用英语报站名,这给英语不好的老师带来了一定困难,因为英文站名与中文站名的读音并不都相同,如南洋理工学院所在的镇叫做宏茂桥,英文名叫Ang Mo kio,相邻的镇叫杨厝港,英文名是Yo Cho Kang,所以,对他们来说要保证不乘过站,不得不看好站台外的中文站名了。 新加坡由许多镇组成,每个镇都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大社区。在社区里的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商店、大型超市、餐饮、学校、娱乐一律都有,生活水平和条件与城市完全一样,这种模式将人口分散居住,不会造成大量的人口往城市里涌,减轻了中心城市的压力。地铁线正好将这些镇连接在一起,人们上班也很方便,白天人们在中心城市工作,晚上回到镇上居住。所以,每到下班的时候,从中心城市开往各镇方向的地铁都会满员,而早上正好相反。 几乎在每个镇的地铁的出口都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商场,小到玩具、碟片,大到汽车,商品琳琅满目,而且由于在镇上,商品价格较中心城市的商场更便宜,同时,这里又是集中住宅区,所以人气很旺,生意红火。镇上还有一些小商铺,出售一些廉价的商品,主要是服装、化妆品和食品,和我们这里的新世界大市场差不多。因为新加坡的法律很严格,卖假货会面临严厉的惩罚,所以,在镇上的大小商店,都不会有假货。在这些商店还可以买到一些名牌商品,价格相对便宜,而且是正宗商品。这些商品都来自于中心城市的大商场,一些不再流行的或者换季的商品从货架上撤下来,然后运到这些镇的商店里出售。一件梦特娇衬衫在大商场至少要80新元,但在镇上的商店可能只要30多新元。所以,我后来就不到中心城市的大商场里去了,吃过晚饭后就到这些镇的商店去转转,宏茂桥和大巴窑(TOA PAYOH)是我常去的镇,既可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可以顺便买到便宜的名牌商品,我带给亲朋好友的礼物主要是在镇上的商店购买的。 新加坡最繁华的商业街是乌节路(Orchard Road),长长的街道两边古树参天,绿树掩映,商厦林立,人潮涌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必定会到这里购物,其繁华程度堪比上海南京路,但各种肤色的人要比南京路多。这里的商厦比较豪华、气派,服务热情,商店里到处挂着商品打折的牌子,从意大利皮具、法国服装到瑞士手表、日本电子产品、美国化妆品,实在让人眼花缭乱,来这里消费的除了新加坡本地人,更多的是国外的游客,所以,这里的商品价格是最高的,据说,普通新加坡人一般不会到这里买东西。 新加坡有两个最具特色的地方,一个是牛车水(China Town),其实就是唐城,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另一个是小印度(Little India),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个地方的特点。唐城以前是华人主要**区和最生意的地方,建筑风格就像我国南方小镇,各种广告、店牌、霓虹灯大都用中文,商铺的经营者也是华人,当然面向的顾客群主要也是华人、中国人。在我们看来,这里的许多商店有点像靖江的新世界,这里的商品也相当丰富,有手工艺品,钟表、食品、小吃、药材。也有规模大的、档次高的大商场,还有国内老字号商店如同仁堂。要不是这里附近的印度神庙提醒你,你可能还以为走在国内某个城市的街头呢。 小印度则是新加坡另一个必须要去的地方。这里与其他地方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街上走的大多是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喷着令人窒息香水的印度族人,建筑风格也是印度式的。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好像碰到印度族的一个什么节日,所有印度族人不管男女老少,个个眉宇间都点着一个红点,似乎意味着神灵的保佑,很是有意思。小印度既有小摊小贩,也有大型商场,小型的商店主要面向印度族人,店里的工作人员以印度族人居多,偶尔也会有华人的店铺。这里大型商店主要有三家,分别是OUGE、MUSTAFA和SIMLIM。MUSTAFA(穆斯塔法)是大型超市,印度人开的,来这里买东西得也主要是印度人,商品丰富,价格便宜。OUGE(欧吉)是华人开的,是大型连锁店,在最繁华的乌节路上也有分店。SIMLIM(森林大厦)主要经营电子数码产品,有点类似于南京珠江路上的电子城,但不会有假货,价格比国内的普遍要贵些。小印度总的来看商品价格要便宜,即使是人民币兑换成新币也要比其他地方合算些。 新加坡的商品价格如何?如果你用新币购买商品的时候不考虑新币对人民币的汇率的话,并且以新加坡人的收入来看,那么可以说价格不高。比如一件梦特娇的冰丝T恤衫只要145新币,一辆高档奔驰轿车20万新币,一套三居室的住房20万左右,而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平均年薪8万元,也就是说一位教师两年半的收入就可以买一套住房或奔驰轿车,而在国内,奔驰轿车60万到100万,一位教师年薪以5万元计算的话,至少需要12年,如果要买房子,更是遥不可及,所以,相对新加坡人的收入来看,我觉得物价不算贵。当然,如果要考虑汇率的话,并且买国内生产的商品,则还是国内的商品便宜。我发现,只要是中国能生产的商品,价格都要比新加坡的便宜。同样一款柯尼卡的数码相机,国内要比在新加坡的便宜200人民币,而且不少产品就是在中国生产的。所以,最好不要在新加坡买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玩具、大部分服装,因为国内的更便宜。另外,新加坡对知识产权保护很严格,要被严厉处罚的,所以,这里的书籍和光盘价格实在太高,一片普通的音乐CD,要买20新币左右,相当于100人民币。所以,如果你到新加坡,送一张影碟或音乐光盘给朋友或客人是很好的礼品。这样看来,我们在国内还算是幸福的,只要不考虑买住房、汽车等奢侈品,物价还算过得去,毕竟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新加坡人居住的房子叫组屋,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公寓,组屋是ZF修建的,只要获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权就可以购买,价格比较便宜,但没有产权,不可以自由买卖,不过只要购买到产权后,就可以自由出售。组屋都建在小区里,小区通常比较大,房子很多,层次通常在10层左右,但也有更高层的,据当时电视台报道,最新的组屋已有40层。由于新加坡气候潮湿,所以,房子底层通常架空,四周没墙,只有水泥立柱,属于公共场所,这样既可以保证空气流通,还可以在里面纳凉、休息。组屋区的环境很好,尽管新加坡土地珍贵,但绿地面积和楼宇间距都很大,配套设施也很齐全,每栋楼都有电梯,楼宇楼之间还有走廊相连,雨天不用打伞,另外,每个小区都建有立体停车场,不像我们这里的小区,到处停满了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