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的因果》 -- 文:元慧
善友
有一通个案来电,说自从她的哥哥十一年前,运动时不幸暴毙后,她那八十多岁打从小时便跟随祖父祖母念佛拜佛的老母,便再也不肯掂起念珠念佛了。究其原因,是老母觉得自己拜佛多年,佛祖都没保佑她,使她在ZF部门担任高官的儿子,离退休不远(58岁),没得好好享受晚年,就撒手尘寰,留下孀妻和三个已结婚或即将结婚的儿子,实在无情。
其实个案的老母虽说拜佛六七十载,碍于环境,她鲜少听经闻法,过去佛学班的设立也不普遍,因此她的修行,仅仅止于拜佛,拜菩萨,念念佛号而已,对佛教的教理懵然不知,以为求佛就为了保平安,拜菩萨就可带来健康长寿,布施就是替儿孙积福,所以一旦儿子病故,所求不遂,便怪罪于佛,退失信仰。殊不知世间的道理,本来人只要出生,便逐步走入死亡,连佛陀在人间,最终也以老病示现,进入涅槃,明告世人,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谁都逃躲不了,因此除非你作恶多端,害怕死亡之后会坠入恶道。否则,对于死亡,应该坦然面对才是。死亡不过是另一个全新生命的开始,不须要恐惧。
佛教经典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苦命的年轻女子,名叫‘琦莎.米占特’,她的丈夫和亲人相继离世,留下她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她的儿子却在刚学会走路之时夭折了。她痛苦万分,不肯接受儿子丧命的事实,抱着儿子的尸首,发疯似地到处请求人家把他救活。有位智者见她可怜,介绍她去见佛陀。
佛陀答应救活她的儿子,不过佛陀说:“我必须用芥子入药。你先到村里收集一碗芥子给我。但有一点你要记住,这些芥子必须来自一个从未经历过亲人、父子、配偶或是朋友死亡的家庭。”
芥子是当时印度最常见的种子,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因此琦莎满怀希望地去到村子里,恳求人家赏些芥子给她。村民们都非常乐意施舍,但是,当琦莎问:“你们家以前曾经有人去世吗?”他们的答案总是让她失望。从清晨走到入夜,琦莎一户一户询问,竟没有一户人家过去不曾经历死亡带来的伤痛。
琦莎忽然明白不是上天对她不公,不是只有自己的儿子才会死亡,每个人家中都免不了有亲人亡故,每个人包括她自己,最后都会离开。于是她抱著儿子的遗体回到佛陀的住处,佛陀依照当地的礼俗帮她将儿子的遗体埋葬了。琦莎也明白了死亡是不会因你的不愿意而等待你的,当众生**尚未满足之前,死亡可能便已夺走了你的生命。从此她向佛陀求智慧,虔心修行,成为一位智慧高深的女人。
有生即有死,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各人造业各人负,纵使亲如父母子女,都无法替代。比如当一个人用力敲打桌子致使拳头剧痛时,他能怪:“佛陀,我学了这么多年的佛,拜了这么多年的佛,佛怎么都不保佑我,让我的拳头不痛呢?”或者说:“佛陀,我拜了祢这么多年,为什么祢就不能让我代替我心爱的孩子承受的痛苦呢?
各位,如果不想承受拳头剧痛的苦果,你不要硬敲桌子就行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都存在于很朴实的道理而已。凡夫说因果,实际侧重于事项与当事人的念头上。再者,因果通三世,别人因果我们没有神通能力可以完全洞察,我们何不做好自己的本分?但碍于众生的顽愚无知,它却又是那么容易让人因果错置,屡错屡犯。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