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2545|回复: 10

金庸谈皈依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11-2010 19:56:1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

池田:适才我们谈过雅戈布列夫先生与佛教的话题。金庸先生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起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之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那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而且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池田:请往下说。

  金庸: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 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 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 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池田:是吗?我可是初次听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还年轻的时候,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Man’s Concern with Death)。其中有汤恩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这篇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池田: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但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也无法解答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

  那次会晤,我们说起过的康丁霍夫·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整的书,由始而终。”这也就是说,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生死观”,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一本完整的书”的生死观吧!但是,佛典浩繁,不可能一口气学完,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贬称之为“小乘”佛经。

  “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

  池田: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池田: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
发表于 5-11-2010 19:58:0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为了令人相信,甚至说些谎话(例如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池田:《法华经》富于艺术性,有“永恒”,有广阔的世界观、宇宙观,有包容森罗万象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生命的摄影集”,可以一页一页翻转似的,那一瞬一瞬的画面如在眼前浮现。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中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池田:《法华经》是“圆教”,如果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法华经》来看的话,其他的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圆教”的《法华经》中,宛如“百川归海”。您先学小乘佛经,后再研读大乘经典,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金庸: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10 02:18:3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在经历濒死体验时,有幸接触到了“光”
它以意识流的方式传达大智慧,让我跨过生死的大门,看到了宇宙的真相。
我开始对宗教产生兴趣,并研究哪些学说印证了“光”对我所传达的真义。
世人在我眼里再无高低贵贱之分,我只看见人性的善与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1-2010 20:22:1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在经历濒死体验时,有幸接触到了“光”
它以意识流的方式传达大智慧,让我跨过生死的大门,看到了宇宙 ...
xuemei166 发表于 8-11-2010 02:18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请问xuemei,可知“光”的主人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05:21:3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请问xuemei,可知“光”的主人是谁? ...
大圣王 发表于 12-11-2010 20:22

我无法给“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同的宗教对“光”有不同的解释。
他不是虚幻臆造的,而是真实的存在于另外的空间。
只不过机缘巧合,让我有幸得到“光”的指点。

“光”是高智慧的能量体,似乎了解世间一切的真相,能解答我所有的疑问。
“光”是温暖、纯洁、宽容的,我体会到一种令人感动的大爱。
它消除了我最后的恐惧,我看到了死后的世界,知道灵魂是永生的。
回过头来,我重新审视人生,明白我这一生真正的意义所在。
我不再为涨工资、晋级、种种情感关系纠葛而耿耿于怀。

我想,“光”让我重返世间,留在今生,是因为我的使命未完
“光”需要媒介传递他的慈悲与大爱,善良的人们就是他的使者。col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22:44:4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xuemei166

分享:)
一位学佛的修女——许哲
资料来源:《有爱不老》 作者: 许哲 口述 宋芳绮 执笔 时间: 2008-10-15
  她,27岁读小学、69岁学瑜伽、101岁亲近佛法。今年109岁。她是许哲居士。


爱人一生  有爱不老
  许哲居士今年109岁,身材瘦小,行动敏捷;银丝如雪、耳聪目明;心怀大爱,一生助人。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她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爱人,尤其是穷、病、老、苦的人,更是她心里最关心的对象。她说:“我不是单独来此世界,我有许多同伴,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我爱他们,没有条件,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她出生于中国,随母亲流浪至马来西亚槟城,逃婚到香港,避难往重庆,赴英国学习护理,前往巴拉圭服务穷人,晚年定居新加坡,创办多所养老病院。27岁念小学,47岁学护理,69岁练瑜珈,90岁学中文,101岁念佛。不计较毁誉褒贬,过着俭朴的平民生活,并倾其所有所能照顾孤老贫病。她的思行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哪里有穷人,我就往哪里去。”这是许哲的人生方向。
不快乐的童年生活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外有列强环伺,以洋**大炮强行占领土地,租借港湾;内有打着“扶清灭洋”旗帜的义和拳之乱,整个中国处于战火四起、烟硝弥漫的不安的氛围。这一年,许哲诞生在在广东汕头的一个荒僻小镇。  
中国弥天盖地的战火似乎延烧不到这个山野荒僻的小村落,小村庄的人们依然过着宁静的农耕生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在这个务农维生的穷苦家庭,许哲的诞生并未带来多少的欢乐气氛,虽然增添一双操作家务的手,却也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许哲没有快乐的童年,她每天要帮忙做许多家务:清晨到河边去洗衣服,洗完衣服再到山上野地采药草,采好药草回到家里,还要帮忙做手工,赚取微薄的工资以贴补家用。乖巧、懂事的许哲虽然每天忙着做家事,依然不得父亲的欢心,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换来一顿责骂毒打。悲惨的童年印记,即使在一百年后,许哲仍感到不堪回首。后来,因为家中发生变故,母亲带着她和姐、弟、妹四人离开广州到马来西亚槟城投靠亲戚。
27岁念小学
  当时,许哲已经二十几岁,却还是一个文盲。一百多年前,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重男轻女,女孩子根本没有地位,更别说受教育。没有读书的许哲,只能从事打扫的清洁工作,上进心强的她,一直在寻求就学的机会。
  当时,槟城附近有一个天主教姑娘堂(修女会)办的小学,每次经过学校,听到小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她就不禁驻足,凝视着教室内那一张张童稚的脸庞,正专心听老师讲课。她心中十分羡慕:“我一定要读书识字,我不能一辈子给人家扫地。”
  有一天,她鼓足勇气走进学校,告诉姑娘堂的修女们:“我想要读书,可是我没有钱,我可以帮你们打扫,洗衣服,请你们让我读书。”修女们很仁慈,答应许哲的要求,并且让她住到教会后面的房子,每个月4块钱的房租,则是以打扫、拖地、洗衣服,做家事来抵偿。就这样,许哲开始了她人生第一个阶段的求学,当时她已经27岁。
  盼了二十多年的求学梦,终于实现,许哲像一块缺水的海绵大量吸取知识之洋,她每天认真地读书,虽然放学后还得做许多事情,但是,她内心有着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快乐。
  在传统的保守社会里,女孩子到了二十多岁还没结婚,就会被称为是“老姑婆”。一般人认为,女孩子养大了,没有男人来提亲,只有两个原因,不是脾气太坏没人要,就是身体有病才嫁不掉。年届30的许哲,又是小姑独处,不禁引来一些多事者的关心,每天都有人上门说媒,家里的门槛被这些三姑六婆踏进踏出,都快踏平了。
  “妈妈,下次这些人再来,我就把大门关起来。”看到母亲为了应付这些人而烦恼,许哲也觉得十分心烦。“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亲戚朋友,不能这样子。”母亲说。
  “如果这样,那我就只好逃走。”许哲这样告诉母亲。母亲以为她说说算了,没想到,她为了逃避那些令人不胜其扰的事,真的一个人悄悄离开槟城来到香港。
  初到香港,许哲依旧做清洁工作。有一天,她看在香港报纸上一则“征聘启示”,有人要征一位能够手写速记的秘书。许哲一看到这消息,立即前往应征。她回忆说:“那次的应征很特别,老板是德国人并没有给我考试,就叫我明天来上班。原来他是研究字体的,看应征信就知道这个人能不能用。”因为能流利地书写中、英文,许哲顺利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避难到重庆
  1937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卷入一场野心掠夺的攻防之战。1939年,日本攻打香港,许哲的老板将香港的办公室移到重庆,许哲也因此来到重庆。避难到重庆,许哲依然得心应手地工作。当时,蒋介石的**ZF迁都重庆,因为老板的关系,许哲还曾经替蒋介石和宋美龄发英文新闻稿给当时在重庆的英、美报馆。那一段日子,许哲过着富足优越的生活,当时,一般人平均月薪是20元,许哲却已经领取150元的高薪。
  有一天,她和朋友到一家高级餐馆吃饭,那是一家装璜华丽的餐厅,柔美的灯光配上悠扬的古典音乐,晶莹剔透的高脚杯盛着香醇美味的葡萄酒,使人的用餐情绪格外浪漫、愉悦。吃完饭走出餐馆,突然有一个人趋向前挡住她的去路。
  “请你好心给我一分钱买面包,我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那人伸出又黑又瘦的手,向许哲乞讨。当下,许哲心头一震,“这世上,还有这么可怜的人,饿好几天没饭吃。我刚刚那一餐饭,可以让好多穷人吃好几天了。”望着那可怜的人,许哲告诉自己:“从今以后,我不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的吃喝穿着,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掠夺穷人的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22:49:4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创办养老病院
  “我的姐姐是新加坡的一所学校的教长,她有一点积蓄,当我把办老人院的想法告诉她,她马上将自己存款提领出来,买下一块地,准备建造老人院。”1968年,许哲的“养老病院”成立,完全免费地收容了250位的贫病老人。 
  初期,养老病院的一切开销,都由姐姐承担。许哲说:”姐姐的生活非常节俭,对我的想法相当支持,只要我需要钱,她二话不说就拿钱给我。”其实,许哲姐妹照顾穷人的心,是来自童年时期母亲的身教。当时,虽然家里很穷,但是,只要有穷人到家里来要饭,母亲总是会想办法分一些给他们。耳濡目染下,母亲的慈悲善行深深影响许哲姐妹,使她们拥有一颗仁慈博爱、欢喜布施的心,无我无私地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姐姐去世,她把所有遗产都给了许哲,许哲拿这些钱,帮助穷人购买房子。
  “有一天,我梦见姐姐在天上,穿了一身白衣,全身发光,对着我微笑。我告诉她,‘姐姐,我也要上去。’姐姐说:‘不行不行,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知道,她一定很高兴,我把她的钱都花光光了。”许哲笑着说。
  许哲对老人的照顾无微不至,待自己,却过着如修行人般的“安贫”生活。她的饮食极为简单,一天只吃一餐,通常是一份生果蔬菜或是一杯鲜奶。她说:“我从小就吃素,因为我对鱼、肉过敏。”她也不曾花钱在自己的衣着上,她都是穿别人不要的衣服,有时从垃圾堆里捡来,洗干净再穿。许哲认为,“穿衣服是为了保暖和蔽体,无所谓好看不好看。”

许哲照顾穷病老人的善行,渐渐被社会大众所肯定。
  “我的工作,有很多很多好心的人在帮忙。”许哲说,“常常,一些好心的人载了一大堆的米和蔬菜来,有时多到吃不完。我就问他们,我可不可以把这些米和菜,分送给其他的穷苦人家?”在征求赞助者的同意,许哲把多余的米粮分赠给其他贫穷家庭,最高纪录曾同时照顾26户人家。
  许哲不仅在新加坡盖养老病院,她还到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去协助当地的慈善机构设立养老院。她的时间、精神完全给了世间苦难的人,忘了自身,忘了今夕是何年。
69岁学瑜珈
  109岁的许哲,从外貌上看来像是六七十岁,她一头银白短发,皮肤光滑、耳聪目明、手脚利落,每天静坐、阅读、运动、布施、做瑜珈,她的精神、体力不输一般年轻人,尤其她柔软的肢体示范着瑜珈动作时,令人屏气称叹。
  她透露她的长寿之道是,今天起来今天做工,不停地做工,做人间的义工。同时,她不恶口、不生烦恼心、不猛火煮食、不吃肉、不沾咖啡、茶、酒。所以,身心能常保平静、喜悦。
  69岁才学瑜珈的许哲,提到学瑜珈那一段“心想事成”的奇妙经历。
有一天,喜欢读书的许哲,在书中读到学瑜珈的好处,但什么是瑜珈?她却是一知半解。“哎呀!真希望有个人来解释瑜珈给我听,而且教我学瑜珈。”她在心里发出这样的祈求。奇妙的事发生了。当她发愿要学瑜珈,过几天有一个人来参观她的养老病院,那人身着橙色长衫,头上戴着橙色帽子。 
  “你是出家人吗?”许哲问。
  “是的。”
  许哲又问:“你教瑜珈吗?”
  “是的,我的工作就是教瑜珈。”
  仿佛是上天听到了许哲的祈求,特地派这位瑜珈老师来到她面前。就这样,许哲开始跟着老师学习瑜珈和静坐。原本身体就相当硬朗的她,学了瑜珈之后,精神体力更好。当然,她将身心奉献给贫病老人的无畏布施,自然能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23:01:2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天,她经过一位她曾经照顾过的106岁的老婆婆的家。那是黄昏时刻,天色已暗,许哲看到老婆婆家的门扉半掩,她觉得很奇怪。心想,如果人不在家,门应该是关上的;如果有人在家,门应该会打开,为什么会半开半关?于是,她推门进去,看见老婆婆躺在地上。

  “婆婆,你怎么躺在地上?”许哲趋前,关心地问。
  “我三天前跌倒,不能起来。”老婆婆说。
  许哲赶紧扶起老婆婆,倒水喂她喝下。因为老婆婆已经受伤三天,动弹不得、无法梳洗,身上发出异味。许哲帮老婆婆洗净身子,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到外面买了一碗稀饭喂老婆婆吃。随后,许哲联络红十字会的救护车,送老婆婆到医院。许哲帮老婆婆办好住院手续,老婆婆不让她走,她便留在医院陪伴老婆婆,一直到夜晚十点半才回去。
  第二天一早,许哲又赶到医院探望老婆婆,护士Xiaojie告诉她:“老婆婆昨天半夜两点已经去世了,她走得很平静、很安详。”
许哲一听,心里感到很欣慰,因为,婆婆走时干干净净,而且吃过了稀饭。许哲很感恩地说:“婆婆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她在临终前让我握着她的手两分钟。”那真诚的爱,透过手心的温暖,陪伴着老婆婆平平静静地离开人间。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23:03:2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101岁亲近佛法
  谈起学佛因缘,许哲说:“1999年,有一天,净空法师来看我,我问他我有没有资格做佛教徒?净空法师很高兴,为我做皈依证明。什么是皈依?我不懂。他跟我讲许多佛法的道理,我还是不懂。他说,不懂没关系,天天恭恭敬敬念‘阿弥陀佛’就好了。”
  仿佛是累世的因缘,许哲一接触佛教,就欢喜信受。净空法师叫她念佛,她便开始老实念佛,不论走到哪里,佛号永远相随。虽然她没有求受“五戒”,净空法师却授给她五戒**,因为,净空法师认为,纵使没有受戒仪式,她的五戒十善已经修到了一百分。
无条件爱人
  许哲的关怀之心不仅限于老人,她希望开办一个不分种族,不分老少,不分男女的家庭式的“心连心之家”收容中心。“许多独居老人,没有亲人或是被遗弃的,他们的食品缺乏营养,三餐不继,没有家庭的温暖关怀。还有一些带着孩子的弃妇,她们的丈夫或男友,有些在坐牢,有些在戒毒所,有些移情别恋。她们没有家可以回,被人遗忘在某些角落。我们希望提供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好好地,恭恭敬敬地爱他们,照顾他们。”
  “心连心之家”也将收容一些离家的青少年。许哲认为,没有坏的孩子,只有需要爱的孩子,孩子因为没有爱才会变坏,所以,对于那些需要爱的孩子,“心连心之家”也将会给予他们真心的温暖与照顾。许哲说:“我不是单独来此世界,我有许多同伴,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我爱他们,没有条件,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未来,“心连心之家”将为那些被遗弃的老人、弃妇、儿童提供一个中途站,给予他们家庭成员般的关爱,以恭敬心对待,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尊严。
  每当有人将许哲与德雷莎修女相提并论,她总是谦卑地说:“我只是一个会扫地,喜欢做工的女人。我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别的责任,就是爱,时时刻刻都去爱人。只要我们的心中有爱,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一百年来,这个默默为贫病困苦奉献心力的善女人,无私无我地付出,那爱的能量仿佛来自天地之间,以源源不绝的慈悲心念去爱每一个需要爱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10 04:40:5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大圣王
谢谢圣王分享!许哲居士的确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合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