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3507|回复: 14

[亲子关系] 一篇评论虎妈的文章,深入剖析了东方教育的缺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1-2011 15:58:4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李志文先生的博客,本人对大部分观点赞同,不管你暂不赞同,我想仔细地读读是很有好处的
虎妈教育与中国传统的单元线性思维虎妈虎女!

这个家庭的妈,出了一本相当自鸣得意的书《 虎妈战歌》,也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在美国得到广泛的报道。遗憾的是,羡慕的不多,不只黑白人等以weirdo (怪物)视之,华人中能上博客、登讲台、面向摄像头,有机会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的,好像也不怎么把她们当做华人的骄傲,民族复兴的旗帜。

这位蔡美儿,长得不难看,不太辜负了蔡爷爷为她起名时候的雄心与骄傲。她的两个女儿也算是小美人。但是把这本《虎妈战歌》摆在一起,就让人觉得浑身不自在。

这位蔡美儿基因不错,蔡爷爷就是伯克利的教授,有个姐妹是斯坦福教授,自己夫妇是耶鲁大学教授,自己是虎妈,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训练出一对虎女,各再找一个凶狠无比的狼,三代基因突击下来,第四代还得了?天下还不就是我蔡家的吗?

在照片中,这位在美国长大,耶鲁教书,住在漂亮的康州纽海芬高级住宅的蔡美儿,十足一个现代人摸样。而脑子里装的是一团中国五千年农业社会演化出来的单元直线思维脑浆。五千年邪恶帝制用来控制全国老百姓的就是科举考试的单元直线思维,然后用这些科举机械人控制根本没有念过书的农民。农民的单元直线思维就是饭碗的大小了。

单元直线思维是在思考人生价值的时候,只考虑一个变数,只有一个单调的高低,状元大于探花,两碗饭多于一碗饭。别说不懂微观经济学奠基人马歇尔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连农业文化的奠基者孔老夫子都一再提醒的『过犹不及』也没有读通,甚至农村阿婆的教训『吃多了,哽着了』也没听过。

这位虎妈,已经有两个这么聪明漂亮的虎女,住在纽海芬高级住宅区,要找个金龟婿还不容易?基因配基因,钞票加钞票,下面一代岂不出龙孙?

蔡美儿的问题是,没考虑到 curse of rich and famous (富贵的诅咒)。单元直线的富贵到了某一个程度,就与周遭环境失去均衡,灾难就接踵而来。一个简单的例子,蔡美儿夫妇都已经是耶鲁教授,又出一本书昭告天下自己的穷凶恶极,哪个有点智慧的男孩子会跟自己过不去,沾上这种『超级家庭』?弄个成绩、学位(不见得是学问,从蔡美儿书上的口吻看,她是跑文凭百米,根本不是学术马拉松)举世无双的老婆与岳父母,自己还要不要活了?我自己是大学教授,也一辈子教相当不错的学校与学生,我就不敢想象这样的丈母娘能如此折腾自己的女儿,会如何折腾自己的女婿?

蔡美儿夫妇已经是耶鲁大学教授,还把自己的孩子往才艺金刚的方向打造,孩子还要往哪里爬?一个小小的跌跤,在如此光辉的父母面前就是不可思议的挫折。而在这么光辉的父母面前,这么高的标准,怎么可能没有挫折?

我看了这本书,没有一丝羡慕,心中充满了怜悯,只有中华五千年帝制科举遗毒,才可能打造出这一本奇书。

李志文  新奥良 2010.1.20. 深夜

女儿在打电动、唱流行歌,儿子在睡大觉,梦中有鲜花、有巧克力,就是没有书。



附上柏蔚林博客原文:

虎妈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荣耀还是悲埃?

作者:柏蔚林 | 评论(5) | 标签:所见所闻

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最近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称,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为了使子女顺从家长的意愿,通过长时间训练使学业达到完美的状态,可以不惜使用精神威吓、停止饮食、语言羞辱等方式。这一说法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争论,各大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予以专题报道,参与讨论的读者人数众多,讨论的话题也已经不仅仅包括对子女教育的方法,甚至已经被拉扯到了中美国家间竞争的话题上。

身为华人后裔的蔡美儿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由于出生在中国的农历虎年,因而在书中自称是“虎妈”(the Tiger Mother)。她十分强调自己的华人移民后裔身份,在其书中也以对比中西方传统子女教育方法的高下为主线。在1月8日,华尔街日报独家刊出了蔡美儿新书的一个章节“为什么华人母亲是高人一筹的”,文中详细介绍了她所认同的华人培养所谓“成功的孩子”,也就是“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方法,一时间吸引了美国社会公众极大的关注,成为最近一段时间里公众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

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本书中,蔡美儿以这种如何培养子女成为“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思路为主线,总结了她教育自己两个女儿的一些基本做法,大致如下:不得在外过夜;不得邀请玩伴来家;不得参加学校的演出;不得抱怨没有被家长允许参加学校的活动;不得看电视或者玩计算机游戏;不得自作主张选择课外活动;单科成绩不得低于A;除了体育和戏剧课之外,每门学科必须成为全班第一名; 只被允许学习演奏钢琴和小提琴。在这种强制教育模式的长期培养下,蔡美儿很为自己的两个女儿骄傲:小女儿是极具天赋的小提琴家,大女儿已经成功地在卡耐基音乐厅表演钢琴。

在蔡美儿看来,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再反复地练习,这样才能做到技能精通,然后人才会有自信心。但是人都会本能地偷懒,因而只有在父母监督下的严格教育,才可能培养出优秀下一代。所以她在书中说,西方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每天练习小提琴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但作为华人母亲,她的孩子每天至少也要练习3个小时才行。至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快乐的感觉,她认为并不重要。按照她的观点,快乐的感觉来源于高超的技艺,而不是自由和放纵,而要达到技艺炉火纯青的境界,家长就必须严厉,孩子就必须能够“吃苦”。而“Eat Bitterness”正是现代西方教育方式所缺乏的,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优于西方模式的地方。她甚至认为迪斯尼电影中,常见的一群孩子奔向大海而去的场面很没有意义,远没有参加比赛得奖的画面对孩子更有引导价值。

然而可能会出乎很多中国读者的意料之外,蔡美儿看起来很成功的教育方式,在美国社会中遭遇到了一片嘘声。根据公共媒体的报道,美国大众普遍无法接受她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她曾经威胁自己的女儿,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一些指定乐谱的练习,所有的玩具就会被捐赠给慈善组织。任何时候,如果女儿表现不佳,她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诸如“你是垃圾”一类的语言,来教训孩子。如果看见孩子贪恋食物,她也会毫不客气地训斥她们,“你已经够肥的了”。而最令美国人无法接受的例子之一,就是蔡美儿曾经有一次在生日聚餐中,直接拒绝了女儿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一件不够“完美”的手工制作。这一切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并不是教育方式的高下问题,根本上就是“虐待儿童”。蔡美儿声称,她已经收到了很多的信件,对她的教育方式表示了严厉的谴责,甚至还有人对她发出了生命的威胁。有知名媒体干脆就直呼其为“疯子”。

对于蔡美儿这种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以及美国社会大众的强烈负面反应,是不难理解的。蔡美儿与其夫同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其姐妹中有一人是斯坦福大学教授,而最早移民美国的父亲更早就曾经是加大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从小在社会精英家庭中成长,她自然会养成一种社会精英的心态,对于自己的子女当然也会按照自己的精英路线来培养,不会允许她们自行其是。严格家教的华人传统教育方式,则来自于她的父亲,一位从来不允许女儿做第二名的严厉学者。而在其他持反对怀疑态度的美国人一方,由于自由主义的传统,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同时也认为个人自由才是创造力的来源,自然就不会认同这种父母包办的人才培养方式,更不要说采取威吓、强迫的手段了。

这种教育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卓有成效。正如蔡美儿在接受《TIME》采访时说,她的孩子们在接受了这种教育之后,相比于其他同龄人,具有各种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将会比较容易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好的位置(good spot)。毫无疑问,这也是很多赞同这种严管加灌输教育方式家长的共同想法。然而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会明白,她这种所谓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家庭精英后代的同时,也正好回答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华裔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可谓是人才辈出了,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始终处于种族边缘地带,尤其在政治上一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族群, 缺少足够的发言权?

其实答案就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里,虎妈的子女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亚洲移民在美国的一个常见特点,就是一种本能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而通过学习并精通一门技术,来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始终是亚洲移民中一种主流的思维。即便作为出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她仍然有着很强的外来者本能,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即便就是蔡家这样的社会精英家庭,仍然能看得到这种意识的痕迹。对于第一代移民,受自身条件所限,走这样的路,是无可厚非的。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还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只能说明种群的文化出了问题。从家庭角度看,父母完全无法预料子女的天赋和兴趣的变化,拔苗助长,前景未必如其所愿。也就是所谓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反映出的,恰恰是华人社会里一种重视个人前途、却漠视社会的文化传统。在蔡家的成功秘籍里,没有任何的社会参与意识,只有自身发展,这与美国主流社会鼓励年轻人社会参与的文化,完全背道相左。这也就是华裔精英在美国都是星星点灯,而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些年来,由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技术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在美国的学校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课业表现优异的亚裔学生占据了各种领奖台,很多竞争激烈的知名高校,甚至不得不对录取人口种族按比例进行限制,来避免出现亚裔学生太多,而破坏了各个种族教育权利均等的法律原则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蔡美儿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引起了很多其他种族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方式的忧虑,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是好,很多人都纷纷求教于教育专家。甚至有不少知识分子都悲观地认为,整个西方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与东方模式竞争,他们的下一代也将无法与中国人和印度人竞争。但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每年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学生和现有的工程师,数量上远远超过美国,但几十年下来,始终只能在技术上跟着美国跑,创新能力完全不能和人才储备成比例,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在美国最早出现的?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1978年风光一时的科大少年班。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天才少年们,基本都已经从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完全消失了,据说多数在国外定居了。剩下少数还可以被看到的,不是个别做了企业高管的,就是精神出了问题的。换句话说,不论他们个人的出路如何,似乎没有一个人,走上了当年邓小平、杨振宁给他们设计的“向科学进军”之路,进而成为当代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在最近国际上组织的PISA考试中,上海学生大获全胜,赢得最高奖项,再次引起国际间关于国家竞争力的争论。但是连北京的教育专家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没有什么可高兴的,考试并不能说明问题,中国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上,还无法与欧美学生相比。

百年前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在对比了中国与英国的国情之后,曾经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之所以不能像英国一样,成为最先进的国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始终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压制模式,长辈处于家庭权威的最高层,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自我的空间,只能无条件顺从长辈的意志,进而整个国家也是处于同样的管理结构之中,结果民族整体缺乏创新与活力,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从蔡美儿的教育模式和国内的现实可以看出,这样的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主导着当今的华人社会,无论海内还是海外。

毋庸讳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袭这样一种传统,在一方面,父母辈出于良好的用心,却塑造出了一群缺乏自我的年轻人。在另一方面,虽然可以看到很多训练有素的青年才俊,社会却丧失了整体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现象?归根结底一点,虽然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人都是自利的,因而在作出决策时,都是以自己或者亲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分别在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束缚压制型文化传统下,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变革,几乎都是从美国首先兴起,然后才推广向全世界。看一看虎妈的教育方式,就不能不承认,传统作为一种人群社会的标志现象,如果不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积极变革,也会在某一时刻丧失活力而终于成为昨日黄花,虽然它也曾经看起来很美很辉煌。

发表于 30-1-2011 16:21:5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她家的孩子本身就是基因很优秀的孩子,所以向孩子不断的加压可以取得成效。
如果是普通的孩子,像她那样的要求做不到,难道虎妈还真吃了他们不成?
所以她这种教育方式没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不适合体力、智力在平均水平的孩子。
她这样的书充其量就是炫耀,没有推广的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10:46:4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12:11:5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難想像一個成長中的少女, 除了不能看電視,玩電腦以外,連學校的課外活動都限制,
那一路走來的樂趣到底在哪裡?
學習是必要的,也是不能鬆懈的,但是與同學間的互相交流也是不能忽視的,
以這種高壓式的教育方式在同學的眼中看來,會讓人覺得她媽媽像個怪物一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16:35:1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不能接受平凡而美丽的人生呢?
为什么要牺牲天性和自由的权利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呢?

每次看到路旁被修剪成各种形状的植物
就想到那些被大人按自己的蓝图定制的孩子
人们欣赏的美丽对于植物是残忍的
那么那些被定制人生的孩子呢

家长爱慕浮华与虚荣
让孩子付出一生的代价--
乏味的童年
竞争的少年
压力的青年
名利场的中年
黯淡的老年

这样的人生快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11 01:13:1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到大,按照社会的要求,一路“优秀”过来

人到中年,回首来时路,竟然有些茫然和恍惚

这是我真的喜欢的人生吗?

为什么总有一种疲累,渴望解脱呢?

成就卓越的黄中欢副教授 从8楼一跃而下之时

真的是为情所困吗?我不这样认为~

因为他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

是人生的沉重令其疲惫

选择舍弃一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11 01:31:4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一路追求卓越的精英,
惯性地做着人生的加法和乘法
巅峰过后是什么?不知道
心理上却积累了巨大的势能

在渴望功成身退之时
在计划着做回减法之时
却如潮汐一退千里
淘空了岸堤

到底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还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变成了压垮他的一根稻草?

回到主题
在家长处心积虑地铸造精英的过程中
请记得这些“卓越”的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11 01:44:5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虎年的岁末,
随着黄先生那一跃
曾经高飞的大鹏
变作折翼的断脚鸟

一声叹息
化作伤感的文字
行行落下......

虎妈的战歌?
随虎年快快去吧
冥冥之中
黄先生以生命的代价
为这种追求卓越的方式
唱响了离歌

点评

一声叹息,我是曾经的抑郁症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2-2011 10: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11 07:10:5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xuemei166 发表于 1-2-2011 01:31
这些一路追求卓越的精英,
惯性地做着人生的加法和乘法
巅峰过后是什么?不知道

完了
这两天忙晕头了
没看报纸,没看新闻
黄中欢,这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11 08:24:4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xuemei166 的帖子

一发不可收拾,大诗人啊: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