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549|回复: 1

【转】人生之终极幸福观之思考(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2011 11:25:45|来自:辽宁沈阳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为什么而死?

天地之所以不死,是因为天地不会自生。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长久,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它们不会自生。既不会自生,也就不会自灭。其实,地球上有很多东西也都具有这一特性,例如石头,矿藏以及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都是因为它们不会自生,是以也不会自灭。与自然界的道理一样,人若要能够长生,也必然要象天地一样不会自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只有当圣人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他人的利益之后,才能被他人置于身前,而只有舍弃自己的身体,才得以能够保存自己的身体。即所谓有舍才有得。大舍也才能够大得。由此,老子进一步引伸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处世哲学。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一篇题为“岳阳楼记”的短文,使其人如其文,名满天下。当然最为知名的还是这篇短文的最后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读过老子的人都知道了,这并非出自范仲淹,而是源自两千多年前老子的思想,范仲淹只不过是对老子思想的解读而已。由此也可知老子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至为深远。

思想归思想,很多人只是把它看作是一种理想,尤其是这种无我无私的圣人,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现实生活中好象很难做到。尤其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不知道是应当坚守无私,还是自私。因为按照基督教的定义,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自私是人的天性。而中国人则坚守“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老子也并不否认人的私心欲念。但他认为,自私与无私,本身是一对矛盾,但可以相互转化。正因为圣人坚守无私,所以,最终才得以达成其自私的愿望。那么,圣人的私心在哪儿呢?圣人的私心便是长生。长生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理意义上的长寿,二是指精神层面的长生。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长生,是因为他愿意牺牲自身。而另外一些人终生自私,但到头来却仍然是尘归尘,土归土,一无所有。此所谓人生修为中的一种殊途同归。两者相较,何者更优?

圣人的行为看起来是忘我而无私,但最终的结果倒反而成其私。圣人虽然舍弃了一切,但却得到了他人的铭记与爱戴,而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虽然得到了一切,功成名就,但却得到了他人的憎恨与骂名。人生之结果最终都会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能够不灭的是他的精神,而非他的肉体,即所谓“没身不殆”。“没身不殆”是指只有没有身体的人才会不死,即“死而不亡者寿”。其实,老子并无长生之法,更无练丹之术。他死后两千多年,至今人们仍然还能记得,不是他的长相,不是他所留下的财富,而是他的思想和品格。能够永恒的是一个人的精神,而非他的财富。财富总有耗费完的一天,而花费你财富的人还不一定感谢你。但精神却可以永存。正因为老子彻底看明白了这一切,所以才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前者。这也可以说是老子对人生终极幸福的思考。

发表于 11-8-2011 19:04:12|来自:辽宁沈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