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8-3-2011 15:52: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鲁将 于 28-3-2011 16:03 编辑
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因为,诚信不足已是当今社会的公害,不仅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疾病,如不加以治疗,将会发展为一场社会灾难。因此,学者们呼吁:为人处世要以诚信为本!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育我们的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善良、不说谎话。但是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的说谎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小学生,说谎的现象更是普遍。说谎,是指有意识不真实的话,也就是个体用欺骗方式歪曲事实真相,要达到个人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在5岁以前是不常出现的。
有关专家经仔细研究,发现小学生说谎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第一种是无意识的说谎,也可以说是幻想式的说谎,严格说来,这不应该被纳入“说谎”之列。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因为幼儿对经历过的事情记忆不清晰或时间概念掌握不准造成说话不真实;或把想象当成了现实而说了假话;或因控制能力差、道德认识不清而说谎。
第二种是有意识的说谎。按动机来分,又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如孩子生病了,怕妈妈着急,对妈妈说:“我没有病,不难受。”这种说谎有积极的因素。而动机是消极时,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说谎,是一种欺骗的方式,性质是恶劣的,必须根除,以防后患无穷。
说谎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会使说谎者形成过度焦虑和恐惧的心理障碍,不利于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分析小学生说谎的心理动因,矫治他们说谎的毛病,培养小学生诚实正直的人格品质,是学校德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心理教育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说谎的动机不同,引起的危害后果也不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分析和矫正。
一、 防卫性说谎
这种说谎行为的动机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使自己摆脱不利的情境,“化险为夷”。在学生的说谎行为中,防卫性说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孩子的压力比较大,有时难以达到家长或老师的期望,又怕被责怪,如何躲过这些呢?孩子往往想到的就是说谎,想好一个有理由的谎言,躲过家长的惩罚。一来二去,说谎便成了一种习惯。
小学生的很多说谎行为都是为了免受谴责或皮肉之苦而讲的,通过说谎,他们可以用较小的“代价”避免可能受到的痛苦或损失,保全自己。尽管一些孩子在说谎时感到内心不安,甚至会有比较明显的感情冲突,但是一想到这样能使自己摆脱一场痛苦或尴尬的处境,他们便会硬着头皮采取说谎的手段保护自己。
当发现小学生防卫性说谎时,首先应当准确地判断其性格类型。对于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应当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谎言,然后询问他为什么说谎,了解说谎的原因。当他们叙述说谎原因时,应注意他们所说的内容之间的一致性,以防他又用新的谎言来骗人,来掩盖真正的原因。如果发现孩子所说的原因是情有可原的,可以指出这一点,但更要指出无论什么原因,说谎都是不对的,应当受到处罚。如果发现他所说的原因并不值得原谅,更应当明辨是非,进行必要的处罚。
对于性格内向,平时安静自律的小学生,应用平静、关心的语气,询问他们是否遇到了自己难以处理的事情,引导他们说出说谎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处理、应付方式,使他们认识到说谎是一种下策。由于这种孩子的自省能力较强,自尊心较强,因此,不一定点出他的谎言,可旁敲侧击地让他明白自己的谎话已被人识破,用自我修正的方式加以改正。无论这种孩子说谎的具体原因有什么不同,都要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摆脱困境和压力,使他们学会摆脱困境和压力的正确方式。
其次,在教育工作中,老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为小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不必为惧怕受到批评或惩罚而说谎。
二、恶作剧性说谎
这种说谎行为的动机主要是戏弄别人,从中获得心理满足。恶作剧性说谎也是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说谎行为。有些孩子当感到生活不充实,难以打发一段时间时,就有可能用恶作剧说谎的方式来戏弄别人,从别人不恰当的行为反应中获得畸形的心理满足。例如:一个高年级的小学生放学后觉得无聊,就打电话给甲同学,告诉他乙同学叫他明天带字典到学校,老师说要用。第二天,甲同学果然带了厚厚的字典来学校,可老师没有用,于是甲同学和乙同学为这事吵了起来,而这个学生却在一旁看热闹。
这种说谎行为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说谎行为,它反映了说谎者的品德的不良状况,应当采取比较严厉的方法加以处理。发现这类情况后,必须给他们一定的惩罚,使他们知道说谎行为引起的不良后果,记住这个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再发生类似的行为。同时,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安排他们进行有益的活动,不要使他们有较多的空间。
三、谋利性说谎
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骗取钱财、用具、名誉等,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对于这种说谎者来说,说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利用说谎行为获得物质和其他方面的好处,谎话只是他们获取物质或其它利益的工具。
小w家庭生活条件叫较好,以前,父母总能满足小w在钱财方面的需求,后来小w的父母觉得一味满足是不对的。当小w的一些过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她开始不断地编造理由,用说谎的方法从父母那里获得钱。还有的学生自己拿了同学的学习用品,然后交给老师说是自己捡到的,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在处理这类说谎时,首先应当分析说谎行为的原因是否合理。如果说谎的原因是合理的,如他们的正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就应当在批评他们的同时,尽量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尤其应该向说谎者表明的是合理的需要必须用合理的方式去满足,而说谎是一种不良的、在道德上应受谴责的手段,不要使用。如果谋利性说谎的原因是不合理的,那么,就应拒绝他们的要求,在揭穿他们的谎言时,告诉他们家里或学校不会为这种理由原谅他们。如果这种行为与他们的不良交往有关,就应采取措施,使其摆脱这种不良交往,防止他们在这种不良交往中继续变坏。
四、报复性说谎
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对别人进行报复,发泄对别人的敌意、愤怒等情绪。当遇到别人的批评、殴打、戏弄等挫折之后,一些小学生就有可能用说谎的方式诱骗对方上当,利用别人的力量惩罚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使对方受到物质上的损失或精神上的痛苦,以满足报复欲望。
报复性说谎同样是一种在道德上应受到谴责的行为。发现这种说谎行为后,必须给说谎者以严厉的处罚,如果这种说谎行为引起了严重后果时,更要加重惩罚的程度。然后,给他们指出报复性行为的消极性,启发他们认识到,报复行为会引起别人的痛苦,但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尤其在报复性说谎引起了不必要的意外后果时,更会引起说谎者的内疚和自责,反而会不利于自己的心理体验。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在为人处事时理解和宽容是最重要的,可以消除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五、表现性说谎
这种说谎的动机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在别人面前夸耀、表现自己。获得别人的赞扬,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是人的基本社会动机之一,实现这种动机的正确做法是努力学习和工作,用出色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赢得别人的赞扬。不过,出色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的,有的孩子虽然付出了努力,但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如学习方法不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等,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自然无法吸引别人的注意,于是有的孩子就有可能用说谎的办法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可能编造自己的家庭成员如何如何了得,用谎言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图使自己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或者有的小学生知道父母的要求高,而自己又无法达到目的,于是编了一些自己在学校如何如何的谎话来骗父母。从这种说谎者的心理来看,他们往往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说谎行为是克服自卑感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的表现欲无处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
小学生出现了表现性说谎时,应当注意两种策略的处理。第一,不理睬谎言。由于这类谎言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任何具有去“注意”特征的反应,都能强化这种行为,使这种说谎行为继续发展下去。所以当发现小学生试图用说谎引起别人的注意时,就不听他的谎言,或者离开他说话的情境,或者进行别的工作,使说谎者得不到说谎的机会。第二,引导小学生用建设性的行为去赢得别人的赞扬和关注,对其谎言可以采取不加理财的措施。但是,事情过去之后,应当与其进行讨论,让他们明白用谎言引起的关注是极其短暂的,也是没有什么好处和价值的,说谎的人自己不可能从这种关注中得到什么好处。而且,在夸大事实,编造情节说谎时,时刻会有被别人揭发的危险,不但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还要担心被别人发觉。当谎言被揭穿后,就会成为别人鄙视的对象。只有用社会认可的方式去努力工作和学习,获得学习的成绩时,才能别人持久的关注,才能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肯定。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局限性,因此,在启引导时,要分析他们滋生的条件,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和途径。这种引导越具体化、越个别化、越多样化,对小学生的帮助就越大。
小学生成熟度不高,自我表现控制意识不强,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差,又处在家长的宠爱之中,因此,容易产生说谎的心理障碍。小学生没有说谎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发现小学生说谎时,不要像见了洪水猛兽,要客观分析,正确对待。父母、老师、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密切配合,消除不良环境,共同督促小学生改正并逐渐消除说谎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