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光绪25年(1899)秋,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药店的伙计遇到了一个难题,有人高价收购店里的一味药材。这药材的名字叫龙骨,龙骨具体的药效似乎很难说清,更多的是当作药引在用。 药引在古代中药里作用非常的大,缺之不可。顾名思义,药引是个引子,没有这个引,那药就发挥不了功用。以前我们在听说书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中药里很多古怪的药引,比如杨家将里的龙须---皇帝的胡子。 达仁堂药店最后同意卖龙骨给那位客人倒不是对方出的价钱高,而是对方的身份。来买龙骨的是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的家人,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放到现在那就是教育部部长而且还兼任全国最高学府中央大学(如果有)的校长。 王大人得了疟疾,家人到药店买了付中药回来,可巧的是,古代的文人大多懂医,王懿荣大人也是如此。打开药包之后,王大人无意中发现其中一味叫龙骨的药上有一些刻划的符号。龙骨是什么王大人大概清楚,无非就是古代某种神奇的动物的骨头,可这骨头上怎么会有刻划的符号,这就有点奇怪了。 王懿荣能坐到国子监祭酒自然是个大学问家,他仔细研究了那些刻划符号,这明显是人为所致,很象是一种古代的文字,可这种文字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非籀(大篆-秦代及以前流行文字之一)非篆(小篆-秦汉时主要通行的文字)。 王大人让家人买下了达仁堂药店所有的龙骨,而且还后来还委托古董商收购到了约1500片龙骨。经过他的研究,龙骨实际上多为龟甲和牛骨,上面的刻划符号是先民的文字,这种文字后来被命名为甲骨文。 (八国联军侵华,王大人被任命为应是团练使,在外强围城之际,慈禧太后领着皇室人员及亲信仓皇奔逃。王懿荣服毒后投井,以身殉国,时年56岁。无独有偶,几十年之后,另一位甲骨文研究大师王国维也是投水而死,以身殉大清国。) 王懿荣死后,其子知道父亲收藏的龙骨的价值,但自己没那个水准去研究,于是便把龙骨送给了一位叫刘鄂的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刘鄂写的《老残游记》。除了在中国小说史上刘鄂鼎鼎大名之外,他还是一名水利专家,当年在治理黄河的时候颇有建树而提为知府任用。同时他还是一位实业家,在山西开矿成果卓著,可惜的是当时不为清政府和民众认可。 刘鄂在得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之后,经整理研究出一本《铁去龟藏》,这是第一本甲骨文的论著,至此,甲骨文的研究隆重登场。 (刘鄂以低价向俄国人购买太仓---国家储备粮库的粟赈济饥民,被控私购太仓粟而流放新疆,死于乌鲁木齐,死之前穷困潦倒在某寺庙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