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3-11-2011 09:29:2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jrchome 于 23-11-2011 09:30 编辑
转载一篇新浪博文:
同样阅读为啥孩子后劲不一样
文/安妮鲜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19a2901017psc.html?tj=1
最近和俱乐部的妈妈们聊天内容越来越有内涵,选一篇粘在这里。希望能和感兴趣的爸爸妈妈们继续深入探讨。更感谢天天半夜不睡觉努力爬楼、努力探讨问题的各位亲。
HH温哥华 23:45:37
我感觉老外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前期很慢很慢但是他能让孩子学习的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牢固孩子还是抱着一种积极的状态去学,并且孩子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很高。
安妮鲜花 23:46:14
对同感。现在对这个问题越来越有体会,就是内在建构的问题。我觉得最近这几年研究他们的分级体系什么的,感觉还是基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是说孩子的敏感期,什么时间能做到什么,所以他们前期慢,不是灌知识,是搭结构。看数学也是,现在看说老外数学不好,纯粹是后期不注意训练的结果--他们不重视运算,但是他们的概念导入的非常扎实。阅读也是啊,之前的phonics就那26个字母磨一年,确实是要的内化的效果。
我爱阅读 23:55:47
安妮,我经常看到你在说这个内在建构的问题,我觉得我对这个概念还是理解的,也知道它的内涵是什么,但对于如何去做,却还是比较迷惘,比如说阅读吧, 同一主题的书,你觉得我们国内的中文书有这种体系吗? 我感觉没有,一套书就是一套书这样的感觉
安妮鲜花 23:58:02
中文书是有这个问题,这也是我最近选书比较头疼的问题。所以我也在想,同样是阅读,如果仔细看,英文书做的比较好,符合孩子心智发育的东西多。过去我对阅读分级的理解也是觉得是文字上的难易。现在看不仅仅是这个问题。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她的认知发育什么样,然后就有相应的书来提供,文字的难易也基本符合这个发育程度。而且没有科学的指导,现在就是,看了多少是标准,你说孩子吸收的什么样,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走,怎么去评价,都没有标准,但是在同样的这些孩子当中,反正看的多的还是有优势,说起的东西知道的多些,科学性差,对于文字能力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好像也不好说。记得最开始建群有人就说,为什么读很多书的孩子文字理解力也不行。
我爱阅读 0:08:30
嗯,唯一知道的就是孩子把这本书看完了,看得怎么样,吸收了些什么,都不知道
安妮鲜花 0:08:31
那时候我觉得不会,现在看,也要科学的指导才行,不过就是这个环境,所以孩子们往往挺小的孩子就看挺大的书,就跟咱们以前没书看,找个带字的就如饥似渴。就是刚说的,孩子怎么看得看了些什么理解了些什么不知道,吸收率有多少不知道。
我爱阅读 0:10:14
说到科学的指导,我家孩子看书就是自己捧着看,好像自己也指导不了呢。嗯,是这样的,感觉什么都不知道
安妮鲜花 0:11:09
觉得还是亲子的时候潜移默化吧,有的妈妈亲子的时候对于书的逻辑关系什么的比较重视,图画的观察想像重视,可能就好些。有些就读文字了,那就是文字了,现在看读英文的时候问题就一下子都出来了。同样的中文阅读好,有的转化成英文费劲--其实背后的问题在于理解能力也未必好,可能就是就着文字而文字呢,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所以这些孩子也不再愿意看第二遍,看了就看了,就知道看了一本这样的书,什么什么意思,仅此而已。这个应该说内化可能就效果不一定好。
我最近就是觉得为啥同样中文阅读好,然后在英文上差别大。其实不是中文好影响了英文,而是中文的学习模式影响了英文--仅仅是就文字而文字的,不是综合的理解能力。同样的英文0基础,同样的中文阅读能力强,但是开始一个新的学习,有的就那么费劲,有的就很轻松。我一直琢磨学习能力,咋算有能力?不是你6岁的时候英语说得比别人好。而是等到你再往上走的时候,你很轻松。同时学一个新东西,你就很快能掌握方法,几步就上去了。
这点看看咱们自己和自己的的同学。每一个转折,都有成绩特别好的。然后上一个台阶之后,就会又重新洗牌。比如我自己,初中学校很差,升到高中的省重点排名就中等偏下吧。但是高考的时候,能拿到前几名,而当时的前几名,有些就退步的厉害。上大学也是一样。当初上来的时候名次很好的,最后可能没什么。这也就是这些年大家总说别拿状元说事。其实应该还是一个学习能力内在建构的问题。当然工作以后又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有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所以说培养有后劲的孩子,有些育儿专家说,不要优秀的儿童,而是要成为优秀的成人,评价你现在是不是好,不是说你今天的表现,而是为明天做了多少积累。
我爱阅读 0:19:15
安妮妈,再说说咱们该如何培养有后劲的孩子
安妮鲜花 0:19:27
哈哈,我觉得其实和建构是一个问题。在一个年龄段,如果你给他的东西,是他能内化的。这些东西具体是什么以后可能不记得了,但是形成了一些能力。比如说磨耳朵吧,几年以后孩子当时听的那些东西可能都不记得了,但是转化成了他的辨音能力。其他方面也是一样。还在通过一些表象,最后有了内在的逻辑、秩序、平衡协调能力,等等吧。那些知识也好玩具也好,所有的资源都是一种载体。摄入的是什么不重要,但是通过摄入的这些东西,满足了孩子的发育需要。所以说这也说明什么时候给什么有学问、观察孩子需要的。他这个时候正好要练平衡协调能力,走马路牙什么的,如果你不给他这类机会,却偏要他练什么力量,那这个平衡协调的训练时机就错过了。
我爱阅读 0:26:14
嗯, 所有的资源都是一种载体,如何选择能成为一个好载体的资源, 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安妮鲜花 0:26:30
我觉得你说能理解这个意思,再转化一下,看孩子的需求,这样就会一下子豁然开朗。乐言你说的你家丫头开始对那本书不感兴趣,然后你给讲的一点点明白了。就看了好几遍。
很多妈妈总说孩子不喜欢什么的,其实就是怎么引导。大人要知道孩子的点在哪里。其实你这个和今天说的建构也有关系。为什么乐言会喜欢并且反复。因为书的情绪正是她这个年龄的小女孩体会的,她需要这样的情感体验。所以还是先了解孩子。这就不仅仅是书的文字内容的问题了。所以说在阅读这个问题上,大家的关注点不应该把书作为主体。很多人推销,这是个什么什么好书。其实,国外的好书多得很,孩子怎么能吸收能内化成阅读能力?不是说读了什么什么书就能行了。还是要把孩子做主体,观察孩子的需求。孩子看的是故事,体验的是情感,这种东西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最需要的东西最容易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内在建构。建构好了,以后就成为孩子的能力了。
坚果5岁BOY 0:58:12
让书能给孩子思考,想象。
安妮鲜花 0:58:17
是啊,所以为什么不以学习为目的的孩子最后会能力强后劲足,原因在于大人关注的是书和孩子的切合点。那种关注知识的,没有和孩子的内在需求结合,所以最后就只是知识本身。浮在上面的,过一段就忘了。我们高考过来的人都有体会,那些背诵的东西都是倒背如流,脑子里都能把书演电影,但是现在,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我还不如我老爸。人家就是自己慢慢看书来的。
乐言 1:00:07
这个在中文阅读上也有相同的体会
坚果5岁 1:00:15
知识容易遗忘,学知识的时候培养学习能力。能力有了,什么都好办。
下面是明一的跟帖:具体怎么操作呢,知识怎么转化成能力呢?
回复 明一 的帖子
哈哈,这问题太有深度了!
举个我家小宝最近几天的例子吧。leapfrog从2岁多就开始看,也喜欢,但是不重复,那个时候对语感启蒙的热度高得多。但是最近,指读敏感期开始之后,对拼读开始有兴趣。我觉得,这个时候对leapfrog的理解应该不一样了。所以,我就有意无意地放出来了。
结果一发不可收。以前看就是看,这次看先是模仿,从字母的模仿,到语句的模仿。然后就是对字母形状的关注。恰巧,家里有本动物字典。都是按字母排序的(哈哈,这字典不做推荐哈,给大家找字典的时候淘来的,发现质量不好,还有错误,但是不影响孩子看字母哈)。以前从来没翻过。有天他让我讲书,我说先等会,爸爸先给开个头。结果爸爸随手拿起这个字典。这下又开始了。每天晚上上床把字典立在床头--是不是感觉像黑板啊?!然后手在空中比划着,嘴里念叨着,写字母。
对了这之前我还想起来prek的闪卡。以前他就打开过一次,也没细看。这次我放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果然,拿着和姐姐打了一把牌。字母是都没问题了。但是画的东西有些知道,有些对不上,姐姐跟着说。这样记住了一部分--因为很多是脑子里有语音概念的,只是对应不上。等到我在和她玩的时候,就只剩下10张左右对不上的了。于是再和他说一遍。这样,等于字母的另外一层方法又学会了。
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不是老师教字母的过程--先念,记住发音,再写。重复几次,记住了。所谓的记住了,永远都不忘了,就是内化了。
那我想,过些天字母完全内化之后,就会开始下一个阶段--拼读单词了。
但是同样的东西,如果不是顺应孩子的需要,家长一定去教呢?孩子是不是能这样去反应?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是有区别的。我们需要找到让孩子主动学习的密码。所以孩子学习的东西,我不主张教。我就管观察你,给你资源,然后你自己去发现,去学习。主动重复的次数多了,内化了,就变成一个方面的能力了。一个一个能力有序地衔接,纵横交错,最后孩子的综合能力也就出来了。
知识被吸收了变成自己的才是能力。当时记住了后来被清空了,就等于没有了。而知识最容易被吸收的时候,是自己主动去找的感兴趣的东西。
我觉得如果能让孩子对未来世界保持足够的兴趣,对未知的东西心存好奇,看到什么自己就想去琢磨,看到新东西就会用已有的知识去推理,举一反三,那这个孩子的后劲就会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