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7-1-2015 11:20:1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网络
明朝政客徐有贞、大太监曹吉祥和大将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明英宗朱祁镇重登皇位,年号天顺。天顺元年,徐有贞组阁,他安排亲信许彬,薛瑄入阁。此时的内阁加上徐有贞共有四人,他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三,可以说基本控制了内阁和朝政大权,但他仍不满足,经过再三斟酌,他看重了外表老实本分的李贤,试图将他拉拢到自己旗下。
徐有贞自认为眼光敏锐。确实,从外表看上去李贤在任职的二十多年,兢兢业业,恪守本分,交友广泛,赢得广泛的喜爱。在徐有贞的操纵下,李贤马上升为翰林学士,入内阁,不久任命为吏部尚书,从此大明朝选拔官员的大权就在李贤手中了。这下徐有贞满意了,明朝大势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是,在徐有贞自己的字典里,只有权势地位金钱,他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正义”的东西存在。
历史如开玩笑般将一个维护正义的使命压在了李贤的身上,他的使命,往小了说,就是杀掉这些害死忠臣于谦的宵小之辈,为于谦讨回公道,往大了说,就是去除大明朝的蠹虫,为政治的清明河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其实,李贤与于谦没有什么往来,甚至在政治上还曾有过分歧。这或许是徐有贞信任他的原因。但是徐有贞不知道,于谦清正廉洁的作风,指挥京城保卫战时泰然自若的风度,刚直不阿坚持原则的立场,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勇气,早已深深刻在了李贤心里。而徐有贞呢?他猥琐投机,落井下石,贪财怕死,也被李贤一桩桩看待眼里。从于谦死的那一刻起,李贤就下决心要为他报仇。
就当时朝廷的形势来看,李贤的处境十分危险。经过分析,李贤敲定了他的基本斗争策略:潜伏。他不声不响,默默等待时机的出现。因为他知道,现在时机尚未成熟,要战胜奸邪的敌人,只能比奸邪者更有谋略。而现在最好的谋略,就是等待。当年害死于谦的,不只有徐有贞,曹吉祥和石亨都是同谋。而他们现在,都把持了朝廷上最重要的位置,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但是,不把他们除掉,于谦冤案就得不到昭雪,大明王朝将永远黑暗下去。要想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挑起徐有贞和曹、石两人的矛盾,让他们在自相残杀中互相消耗,最后自己再出面将他们一网打尽。可是现在,这个时机还未出现。只能忍。
他知道自己不能孤军作战,要拉拢每一个可以帮忙的人。于是,他在官场上的交际更加灵活,对待徐有贞,他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对石亨等人,也保持了较亲密的往来,甚至让他们感到,李贤就是自己人。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有一天,李贤发现时机到了,他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徐有贞的势力,打击宦官集团。
天顺元年五月,督察员御史杨瑄告发曹吉祥、石亨等人贪WU受贿,排除异己。明英宗在朝堂上命人宣读了这份奏折,曹吉祥吃了当头一棒,吓得说不出话来。因为曹和徐志坚已经互相猜忌,所以虽然奏折是杨瑄的,但曹吉祥已经认定,这件事背后有主谋,就是徐有贞。而他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全盘策划者,乃是李贤,他更没想到的是,这一天的上书,只是游戏的序曲而已。
没过多久,李贤便再次出手,策划了第二次攻击。这一次的行动,和上一次步奏基本一样,仍然是徐有贞找李贤策划上书,他们搜集了大量石亨和曹吉祥不法的证据,然后一起策划如何弹劾。李贤对筹划的积极参与让徐有贞倍感亲切,更坚定了对李贤的信任。
这一次,他们找的上奏者是张鹏,上书时间也是精心安排。这一天,石亨恰巧在外出征,是对曹吉祥和石亨各个击破的大好机会。但是,石亨和曹吉祥通过布置的眼线已经得知了一切。于是就在张鹏上书的前一天,石亨连夜赶回京城,找曹吉祥商量对策。
第二天,石亨和曹吉祥相约进宫,一见到皇帝,就放声痛哭。边哭边悲恸地述说御史张鹏是怎么受人指使,想置自己于死地,实在没有办法,请皇帝做主,等等。英宗见这架势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仔细一听,才松了口气,毕竟对大臣之间的矛盾,得过且过也就罢了,于是便没当回事。这时,石亨冷不防放出了对徐有贞致命的一箭:“御史安敢尔!”明英宗脑袋一震,石亨看似无心之语的话,击中了明英宗的死穴,他一下子意识到徐有贞专权得过头了,当即下令处决徐有贞。若不是因为行刑时天有异象,杀人不吉,徐有贞早就死翘翘了。可是,就算没死,也被发配到了南方。
李贤终于除掉了徐有贞,下面该轮到另外两人了。
这两个人的智商和徐有贞比,天差地别。不用李贤给他们制造罪证,他们自己就在不断制造问题。因为他们的飞扬跋扈,皇帝早就已经看不顺眼了。天顺四年,在李贤的精心策划下,石亨入狱,一个月后惨死狱中。曹吉祥发现苗头不对,马上做出了最愚蠢的决定:发兵谋反。他和养子攻打皇宫,还劫持了李贤,不到两个时辰就被英宗平定,凌迟处死。
这个结果让李贤舒了口气。潜伏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这十几年里,他隐忍偷生,甚至不惜屈身于徐有贞这样的跳梁小丑,就是为了等这一天。于谦也可以瞑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