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5569|回复: 22

[房产] 早报新闻--房屋新政吹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6-2011 14:25:0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组屋应如何定价才付得起?

(2011-06-07)

早报

李静仪 *[email protected] 林诗慧 *[email protected] 报道

  求新,求变,求心。

  一场分水岭大选,为新加坡带来了“没有任何政策是神圣不可动摇”的新时代。

  新内阁宣誓上任虽只有两个多星期,一些部门的新部长已开始对固有政策和思维“开刀”进行检视,其中又以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的动作最频繁,新任交通部长吕德耀也多次亲自视察巴士和地铁的运作。

到底有哪些政策急需突破性改革?哪些措施在维护大局与基本原则的同时,也需要有更人性化的改进?

  本报即日起推出“为政策把脉”的系列报道,邀请学者、分析师、公众和业内人士集思广益,针对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政策进行检视和献议,包括交通、住屋、医疗保健、教育方针、公积金及移民政策等。

  今天第一期要讨论的是房屋课题,包括较常见的投诉如新组屋供不应求、价格越来越高,以致屋主得长时间偿还房贷,以及买组屋的经济负担等。

  新组屋应该如何定价才能让国人负担得起?这个问题在大选期间引起了热烈讨论,也是遭到反对党炮轰的课题之一。

  目前建屋发展局是按市价为新组屋定价,即新组屋的售价是根据专业估价师评估类似组屋在公开市场上所能售出的价格而定,但当局会提供津贴,让组屋以折扣价出售。

  这个与市价挂钩的定价方式受到不少市场人士的质疑,认为只要组屋转售价持续攀升,新组屋的定价难免也要水涨船高,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强劲的年头。有分析师就建议把新屋定价改成与收入水平挂钩,也有人建议按成本计价。

  曾担任多个政府部门常任秘书的退休高级公务员严崇涛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土地成本的制定。

  严崇涛曾在2006年发表的《一名官员与公共决策》一书中批评,总估价师以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在国家发展部或贸工部的指示下,以莱佛士坊的地段为基准(即假设其他地段都有类似发展潜力),为全岛其他用地估价。

  向来快人快语的严崇涛曾在1987至1989年担任国家发展部常任秘书,1998年至2003年出任建屋局主席。

  他主张“居者有其屋”计划不应该同资产增值计划混淆来谈,应该回到最基本的目标,即住屋是让人们有一个家。

  严崇涛认为,由于新加坡大部分的住宅用地归国家所有,任何给予首次购屋者的津贴可通过对土地成本的折扣提供。

  他受访时建议:“为土地成本提供50%的津贴将是公平的做法,这50%的津贴可在屋主脱售组屋时取回。”

  他说:“这个津贴好处,每个新加坡公民只能享有一次,一人一次津贴的做法将让年轻夫妇可拥有第一间负担得起的房子。”

  严崇涛认为,新组屋的定价应该是把建造成本计算在内后,加上一半的土地成本计算出来。

  他说:“我在国家发展部担任常任秘书期间,当时的部长丹纳巴南和我都同意,要让购屋者承担整个建造费,否则便会带来永无止境的要求,用纳税人的钱建造越来越高质量的房屋。”

  他在《一名官员与公共决策》书中也写道,所谓负担得起的房屋,应是没有人需动用超过20%的家庭月入偿还租金或房屋贷款。

  针对压低土地售价来降低新组屋售价的说法,前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在选前反驳反对党建议时曾说,这等同于盗用和消耗国家储备金,因为土地是国家储备的一部分。

  但卓登新达国际研究部主管陈瑞谨不以为然,他认为公共住屋是一种社会福利,不应该像私人发展商那样把成本回收看得同等重要。

  他说:“近来建屋局越来越像私人发展商,也追求要尽可能取回越多建造或土地成本越好。它也因为之前的不好经验而对可能再出现组屋卖不出的情况感到有点忧虑多疑。这使得组屋越来越像私人物品和投资产品。”

  他认为把新组屋的价格与组屋转售价挂钩的做法并不理想,会导致房地产周期的问题更严重。

  陈瑞谨说:“理论上来说,与收入水平挂钩的定价模式最好,可确保人们总会有一定程度的负担能力,永不会过时,这也是较公平的做法。”

  他也主张:“如果成本上涨而出现差额,就该用储备金来填补。只要津贴额是同申请者的收入挂钩,它绝不会因突然飙升而失控,除非经济破产。”

  戴德梁行研究部主管蔡楚芬指出,当组屋转售价涨幅比经济及工资增长跑得更快的时候,把预购组屋售价与转售价挂钩就会引起屋子负不负担得起的问题。

  她说:“如果公共住屋的目的是要为大多数国人提供负担得起的房屋,那么把新屋价格与收入水平挂钩就有道理,因为这是个更直接的做法,可确保组屋是民众负担得起的。”

  国际产业顾问(IPA)总裁邱瑞荣则建议当局以“比成本多一些”(cost-plus)的价格为新组屋定价。

  按照他的计算,组屋的建造费每平方英尺约160至180元,一个四房式单位约需18万元兴建,假设加价20%,售价可定在22万元。

  邱瑞荣说,他支持这个定价方式是因为政府不至于会亏本,组屋转售价也不会受到冲击。

  此外,这对年轻家庭来说也是负担得起的。他认为新组屋的定价主要是受建筑成本的影响,并非组屋转售价。

仍有可取之处

  不过也有分析师和学者认为,现有的定价方式仍有可取之处。

  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特斯拉(Walter Edgar Theseira)说,目前的方法最具透明度,因为组屋价值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定,不论是新组屋或是转售组屋。

  他认为,问题不在于组屋的定价方式,而是某些社群如年轻夫妇或低收入家庭等是否负担得起。

  他建议当局更灵活地为屋主提供折扣或住屋津贴,例如在入住首五年里,分阶段发放津贴。

  目前只要购屋者在提交申请时的收入符合要求便可享有住屋津贴,但这些申请者有的过后可能一直获得公司加薪,有的工资则停滞不前,但他们享有的津贴却是一样的。
  特斯拉说:“一个调整折扣制度(discount system)的方法是根据购屋者在屋贷偿还期间的收入给予津贴,一户很多年持续低收入的家庭最终可能比另一户收入暴涨的家庭所付的钱来得少。”

  高纬物业亚太区研究部高级经理王伽胜也认为,新房子的定价可继续与组屋转售价挂钩,特别是在成熟组屋区或热门地点推出的预购组屋项目。

  但当局可考虑采用“混合方式”(hybrid methods)定价,尤其是在转售价攀升得太快的时候。换言之,除参考转售价,也研究该项目的成本及潜在买家的负担能力等。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符育明认为,增加供应才会让组屋价格更负担得起,“更有效的方法是以较低成本建造更多房屋,我们得设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在不影响生活素质的情况下,把新房子建得小一些”。

发表于 7-6-2011 14:26:4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若加快建造组屋 供应过剩可能出现

(2011-06-07)

早报

  
  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接手房屋政策这个烫手山芋的两周内,就把今年的组屋总供应量增加4000个(至2万6000个单位),并宣布加快建造组屋的步伐,无须等到订购量超过七成就可以招标兴建。
  对于预购组屋的兴建原则有所改变,退休常任秘书严崇涛受访时表示关注,担心过去组屋供应过剩的问题会重现。

  为确保确定性与灵活性,建屋局在2001年推出预购组屋制度,取代之前“先建后售”的组屋轮候制,规定预购组屋须至少有70%的单位被订购才招标兴建。

  鉴于目前市场需求强劲,许文远已要求建屋局在建筑图和招标文件一准备好就招标,即在取得预定前就着手兴建。

  不过他也说,这只是这段需求积压(demand backlog)期间的做法,待情况稳定后,就可回到正常的预购方式。

  但有些人对这个做法仍感到担忧。严崇涛说:“万一市场走下坡,就会有大批组屋过剩,曾经有一度我们用了好几年才清掉滞售的三万多个单位。如果建造过多,谁来买单?是纳税人吗?”

  国际产业顾问(IPA)总裁邱瑞荣则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加快建造速度,让人们可更快拿到钥匙。

  他认为,组屋的兴建速度可缩短至少9至12个月,颁发建造合同前后所需的时间也可进一步缩短。

  许文远早前也说,加速建屋步伐应维持到明年,下来是购买组屋的家庭收入顶限——8000元,料将放宽,建屋局须为额外的需求做好准备。

  戴德梁行研究部主管蔡楚芬指出,调高收入顶限是把“双刃剑”,虽然这使收入高过8000元的国人可申购预购组屋,但这也意味着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原有申请者得等更久才能买到屋子。

  她说:“如果私人组屋和执行共管公寓申请者的收入顶限也随之调高,发展商可能会再起价,这可能会导致更多人申请组屋。”
  她说:“这涉及负担能力问题,与其提高收入顶限,不如配合收入水平降低售价。如果私人组屋和执行共管公寓的售价与收入水平挂钩,而不是任由发展商制定,那么对月入介于8000至1万元的人来说会更能负担能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1 14:40:5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私宅政策下来会怎么变?

(2011-06-07)

早报

● 为政策把脉
苗丰恬 *[email protected]

胡渊文 *[email protected] 报道

  新加坡私宅市场一直是政府避免直接出手干预,留给自由市场力量角力的领土之一。

  近几年来,随着私宅价格和成交量的蒸蒸日上,房市产生泡沫的迹象浮现,政府自2009年9月起,一连推出了四轮降温措施,为房市灭火。

  随着国家发展部新部长许文远新官上任,许多买家、发展商、分析师等,都在暗自猜测:政府接下来会对房屋政策作出怎样的改变?本文采访的各大房地产咨询研究机构分析师,提出了不同建议和看法。

可提高EC供应

让组屋提升者圆梦

  分析师建议,政府可增加执行共管公寓(Executive Condominium,简称EC)供应量,允许更多组屋提升者购买EC。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把EC买家的家庭收入顶限,从目前的1万元调高至1万2000元。

  莱坊(Knight Frank)研究部主管方宝顺指出,目前共有23个完工的EC,政府从去年1月开始再次推出执行共管公寓,去年至今年5月期间共推出和卖出了10个地段。其中,位于榜鹅草场(Punggol Field)/榜鹅路的第11幅地段上个月招标截止。
  一般上,EC比私宅便宜了10%至20%,不过规定至少要居住五年。
  方宝顺说:“政府可考虑放宽现有条例。目前,发展商在推出新项目时,把95%单位留给首次买家,这个比例可考虑降低。”

  卓登新达(Chesterton Suntec)研究部主管陈瑞谨建议,政府可在更好的地点推出EC地段,也可如组屋一般,同时推出多个地段,让发展商在投标时取舍,避免多方人马大手笔竞标同一地段。

  与此同时,EC面积近期也有缩水趋势,陈瑞谨认为,政府应采取预防措施,规定公寓面积的最低要求。

  政府不久前表示,正在探讨购买新组屋的家庭收入顶限由现有的8000元提高至1万元。分析师认为,如果政府这么做,应该把购买执行共管公寓的家庭收入顶限也提高2000元至1万2000元。

  高纬物业(Cushman & Wakefield)亚太区研究部高级经理王伽胜说:“这可能会吸引一些私宅买家,毕竟EC是比郊区私宅更便宜的选择,从而减少一些私宅需求,有助抑制私宅价格攀升。”

  他指出,一些刚好够条件的买家,若购买私宅可能稍稍超出了他们的可负担能力,允许他们购买EC是好事。不过他认为,政府需要就调整收入顶限进行详尽的评估。

  高力(Colliers)国际研究与咨询部主管谢岫君也认为,政府应密切关注本地家庭的收入趋势,确保调整后的收入顶限和家庭收入的增长挂钩,并让买组屋和买执行共管公寓家庭的收入顶限差距保持合理。

房市“热钱”滚滚

应以需求为主对症下药

  分析师认为,政府在房市旺热的时期大量推出土地供应,并不一定能控制房价的增速、或满足住房需求。
  戴德梁行东南亚研究部主管蔡楚芬认为,与其“大起大落”——在市场旺热的时候大量增加正选地段的供应,并在需求大减时把供应减到零,不如每年确保相对固定的供应量,减小波动的幅度。

  她说:“政府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建屋局和政府售地计划的供应量,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减少供应和房价的波动性。”

  目前,在政府售地计划下,本地私宅供应量每半年从0到8000个单位的范围内上下起伏。蔡楚芬建议,政府可缩小私宅供应的波动范围,

  王伽胜认为,政府调控房市应以需求方面的政策为先,供应方面的政策其次。

  他认为,需求政策——包括收紧公积金政策或进一步降低房屋贷款顶限,对买家个人的效益更快。而尽管供应政策提供更多选择,但效果更慢,地段推出后,新私宅项目要过一段时间才推出。

  分析师认为,房价高涨的部分原因,在于源源不断的热钱。

  陈瑞谨解释说,如果政府通过推出更多地段,使价格放慢增长步伐,那么相对低的价格会吸引更多资金充足的海外投资者进场,仍然会推高本地的私宅价格。

  所以说,增加私宅供应可能反而使情况雪上加霜。

  陈瑞谨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热钱,调低房屋贷款顶限(Loan-To-Value,简称LTV)的政策对这类投资者并不管用,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金。


  他说,要抑制私宅需求,一个可下手的领域是上调房屋贷款利率。但是金融管理局一直以来并不干涉本地的利率,并且如果整体利率调高,意味着商业贷款的利率也会上扬,增加了经商的成本。
  他说:“理想的情况是调高房贷利率,而保持商业贷款的利率不变,但具体这要如何做到,就要靠金管局来研究探讨。”

对海内外买家进行更多区分

  针对本地私宅买家不同族群之间的分野,市场人士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进行更多区分。

  陈瑞谨建议,政府应当研究本地私宅买家究竟是哪些人,是为了什么目的买房,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如果要抑制海外买家的需求,可以考虑限制他们只可以购买一套私宅,或限制所购买私宅的价格。

  方宝顺认为,政府可在房屋贷款顶限方面下手。他说:“就如外国人在本地必须支付更高的学费一样,政府可让海外和本地私宅买家享有不同的LTV顶线。目前,外国人买家在本地私宅市场的唯一限制,在于他们不能够买有地住宅。”

增加土地供应与招标透明度

  另一方面,针对官地的投标制度,市场人士也有话说。

  分析师认为,在目前的卖地制度下,一些靠近地铁站、地点受欢迎的地段,多获得发展商进场激烈竞标,导致一些出价出乎意料地高。

  嘉德置地总裁廖文良曾把该制度形容为“闭门招标掷飞镖”:“谁(出价)最靠近,没人能说得准。”

  有分析师建议,政府可提高土地投标制度的透明度,避免出现发展商因志在必得而出价大幅超越其他发展商的情况。
  其中之一方式为采取“拍卖制”,缩小标价之间的差距。

  王伽胜说:“一些地段可进行拍卖,但由于目前并不采用,这项做法因此须先经测试。发展商能看到各自的出价,得标者与其余出价的差距也不会太高。”

  然而,陈瑞谨认为,尽管拍卖能增加整个过程的透明度,但并不一定确保最后的标价更合理。

  陈瑞谨说,市场上的发展商数目远超过政府推出的地段数目,不少发展商在过去两三年盈利相当好,若一定要拿到一幅地段,仍然会在拍卖时标出高价。

  陈瑞谨指出,政府可以对招标过程做出调整。他说,政府目前是一幅接一幅地推出地段,这么一来,一些发展商在连续两三次铩羽而归后,可能会在下一次出大手笔竞标,使土地成本大涨。  

  有鉴于此,他建议,政府可考虑一次过同时推出四幅地段,并于同一天截止招标。这么一来发展商得作出权衡,因为他们没有资源同时投标四幅地。

政府是否会再出招

5月到7月是关键期

  王伽胜认为,未来几个月的私宅销售数据将是各界观察私宅市场情绪的主要参考。
  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所追踪的新加坡房地产价格指数(简称SRPI),本地私宅转售价格在4月份增加1%。
  王伽胜指出,4月份的数据,主要是因积压已久的需求被释放所致,未来几个月相信将缓和下来。

  他说:“若5月至7月买家情绪出乎意料的乐观,价格不只略涨的话,降温措施或是控制涨价的良药。”

  蔡楚芬认为,若要降温,则应集中在阻碍炒房行为、抹杀房市泡沫,而不是增加土地供应。

  她表示,新加坡缺乏土地资源,允许买家过度拥房(hoarding),只会使那些有实际住房需求的真诚买家吃亏。另一方面,兴建太多项目也会拉高建筑成本,使新加坡需要更多外籍劳工。

  蔡楚芬说:“信贷成本低廉、容易贷款,是鼓励投资房地产买家的关键。(降温措施)可减少LTV、提高现金付款,或提高那些已拥屋的买家须支付的贷款利率或借贷成本(印花税)”

  当局或可对“迷你型”公寓 推出指导原则使用(Persons per hectare,简称ppha)概念衡量建筑密度。

  针对近两年来卖得满堂红的“迷你型”公寓,一些分析师认为,当局可进一步设限,控制“迷你型”公寓的面积、地点及所占项目的比率。

  陈瑞谨说:“当局或可考虑对小型公寓设下一些限制,比如地点、单位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的比率或数目。”

  自2009年底,市区重建局开始鼓励本地发展商把小型公寓的单位面积,维持在32至35平方公尺(350至380平方英尺)的水平。

  发言人说:“由于这往往是个协商/磋商的过程,市建局并不限制发展商兴建一定的最小私宅单位面积。发展商能有兴建不同大小的单位、应付市场需求的灵活。”
  然而,方宝顺认为,小型公寓尽管尺价偏高,对其他一般项目的价格影响,仍未受证实。

  他说:“一般项目发展商,仍然是会针对项目的特点和需求来定价。”

  除了价格,买家在将来搬进小型公寓后的舒适度,也是另一个考量。

  谢岫君认为,当局对小型公寓的关注,除了更高的尺价及成交量之外,也来自另一原因,即这些单位在完工后的实际宜居程度,及是否会对周围地区造成拥挤。

  谢岫君建议,政府或可正式设立一套指导原则,规定私宅的设计和建筑不能超过一定的建筑面积。

  欣乐国际执行董事麦俊荣说:“其中一个方法是不准发展商兴建面积小于450平方英尺的单位。”

  另一方面,分析师也建议,政府或可考虑使用“建筑物密度”(building intensity)的概念,以解决对拥挤程度的关注。

  目前,新加坡的建筑密度,是以容积率(plot ratio)和建筑高度来衡量。

  谢岫君说:“可通过衡量每公顷面积的人口密度,来审核这些小型单位的人口密度,以决定居民的生活品质。在1989年9月1日之前,对建筑物的人口密度控制比较严格,私宅项目的密度是用ppha概念来衡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1 16:14:2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有需要,买。
有钱没需要,还买。
没钱有需要,集资买。
没钱没需要,路过围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1 16:35:3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吹鼓手先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1 16:38:1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谷无回声 发表于 7-6-2011 16:19
另外有效的一招会是对私人房地产转售征收资本利得税--这里的政府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 这么做一定对抑制炒 ...

You are right but please don't do that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1 16:39:5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他的计算,组屋的建造费每平方英尺约160至180元,一个四房式单位约需18万元兴建,假设加价20%,售价可定在22万元。
====================================
真的这么干,刚买punggol的BTO的市民岂不是要造反了
很难有两全其美又快捷见效的政策,因为有的话早就用了
不过在BTO方面动手,路子也算对头了
供应还是很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1 16:40:2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官上任三把火。
终于要有行动了,买房者要三思而后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1 17:15:3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来当年那个楼市三字经的 fla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1 17:17:3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