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jrchome 于 18-8-2011 10:47 编辑
教师用行李箱扛作业回家?
沈颖:将落实“以人为本”方针 陈能端 (2011-08-14)
教师是教育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们面对的实际工作情况向来是教育部非常关注的课题。
教育部兼律政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承诺,教育部接下来会继续聆听教师针对工作量所做出的反馈以及进行探讨,以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人事方针。
本报属下的三份学生报——《逗号》、《大拇指》和《小拇指》昨天举行一年一度的华文教师交流会,沈颖应邀同约300名教师对话近一个小时。
由于时间有限,只有五名教师发言及提问,他们向沈颖反映了工作上碰到的各种疑虑,包括工作量过多、时间不够用、评估制度的偏差等。
在小学执教15年的翁添保(40岁)是五名提问者当中的第二人,也是发言时获得最多掌声的教师。
他描述同事随时预备行李箱装作业回家批改的做法,向沈颖反映教师工作量似乎有增无减的现象。
另外,他也点出教师面对不小的评估压力,教师在课堂上教课的表现只是其中一项标准,另外还得为学校作出其他方面的贡献。
沈颖在做出回应时说,她注意到翁添保的意见引起会上多位同行的共鸣,还表示她相信这是不少人感同身受的现象。她坦言还未进入教育部服务时就常听说学校工作繁重,也纳闷为何教资团队不断扩大后这样的现象仍然存在。
| 华文教师交流会昨天上午在报业中心举行,约300名教师和教育部兼律政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左二)进行了近一小时的对话。本报助理总编辑李慧玲担任对话会主持人。(陈斌勤摄) |
按照沈颖的分析,这个现象反映国人对教学质量的不停追求,而要提高水平就不得不延伸出评估模式。这中间还包含国人对问责制度的要求,所以这又形成了另一套规则。
此外,由于教育部是继国防部之后第二大部门,要进行公平评估就难免要涉及表格和收集很多数据的情况。
但她表明,要维持健康的制度就不时得对教师的反馈做出回应,在追求品质和人事公平之间做出取舍,因为“制度的建立不可能是以制度为主,最重要还是要以人为本”。
她说:“我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增加老师的工作量绝对不是我们的意愿。反之,过去几轮的教育改革,如减轻课程方面的内容都是为了能够让老师更好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让学生可以学习得更好。”
关注华文教育是否缺乏深度
郑连凤老师(54岁)是另一名提问者。她对华文教育是否缺乏深度表示关注。
她认为现在的华文课程内容虽然很广,但教师经常为赶课疲于奔命。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例,她说当年接触的课文或许没有这么多,但学习的过程却很愉快。
沈颖做出回答时表示,她能够理解教师希望将语文知识倾囊相授的心情,但学生在校园里的时间终究有限,因此媒体和社区等学校以外的力量应该在这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辅助角色。
她本身领导的双文化小组就在探讨如何加强民间文教团体与学校之间的配合,扩大学生接触华文的环境。
华文教师交流会举办多年,但昨日是第一次教育部派出担任政治职务者参与同教师对话。
活动结束后,有数名教师还把反馈意见写在纸上亲自交给沈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