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岗的陈先生最近喜得贵子,可儿子降生后肚子有点鼓。深圳市儿童医院给孩子拍了十几张X光片后,要求给降生仅6天的新生儿做一场大手术,费用或超10万元。陈先生心觉蹊跷,带孩子到广州,结果仅用八毛钱的药就治好了。
西谚云,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这话看似利欲熏心,有时甚为妥帖。十万块钱不见得能治好的病,结果八毛钱就解决了,你只能说这是个“奇迹”——陈先生太幸运了:若不是稍有医学常识、若不是敢于怀疑“权威”,新生的孩子要面临一场大手术不说,砸下的十万块钱能否买回健康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奇迹”的背后,对应着医德的价码。医德听起来是个不靠谱的东西,且我们似乎从未缺过,所谓“医者仁心”、所谓“悬壶济世”;但问题是,在医德无法被称量的背景下,一旦“失德收益”直接和腰包挂钩,就算病人扯破喉咙喊“MAYDAY”,医生可能也会和拒绝让道的机长一样,将私利凌驾于他人生命之上。
有几个细节难免令人生疑:一者,深圳市儿童医院在穷极各种检查之后,最终急于给刚降生6天的婴儿动手术,甚至提都没有提保守治疗的方案,这是为什么?二者,家属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医院投诉了,医院负责人曾承诺 “7天后给出说法”,7天到了又提出“5天后”的说辞,究竟是故意拖延还是有难言之隐?……院方的回应很无稽,说自己手术本来就很多,不会没事找事。但问题是,“手术多”就能证明每个手术都必须做?在每个手术确实都是一笔挣钱生意的事实语境下,动辄十万以上的大手术怎么能算是 “没事找事”?
医生会不会从手术中“分红”注定是个悬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手术、没有病人,大医院就不能成其“大”。事实上,医院越大、从医者收入越高。难道,大医院都是价廉物美,跑量经营?还是让现实来说话吧:今年7月份,《2010年广东三甲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发布,对省内全部47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服务满意度进行了评比和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看病贵”无改善,医德医风有退步。八毛钱能解决的病,开出十万的药方,“看病贵”注定是个死结。
“生不起,剖腹一刀5000起;病不起,药费利润10倍起。”这是民间流传的顺口溜。但实际上,“看病贵”是一枚硬币,包含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虚高的价格,如何挤干水分需要制度发力;二是过度医疗,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医生恶意推销,解决这个问题很难,因为没有一种监管能细究到每张处方。对后者而言,医德与药费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医德上去了,“一毛钱处方”多了,患者的日子自然不会那么艰难;反之,医德下来了,好药贵药就是个无底洞,腰包里就是揣个印钞机也不够填。
今年初,一则“中国人每年人均输液8瓶”的新闻,揭开了过度医疗的冰山一角。譬如八毛钱的病,开出八块钱或者八十块钱的药方,顶多算是“见仁见智”,毕竟医疗也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事情;但几十项检查下来毫不犹豫就拿新生儿开大刀,费用高达十万元,这恐怕就有“质”的区别。卫生部统计说,我国卫生总费用2005年为8659亿元,2010年为19600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13.6%,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其中,既有物价上涨、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合理增长,也有过度医疗造成的不合理增长。
制度再好,也不可能肃清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上的阴霾。医德的沦陷,伴随着社会道德的滑坡,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在我们纠结于要不要扶起跌倒老人的时候,也不能不思考:何以拯救日渐稀薄的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