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您目前如何修行?有沒有修止觀或四念處的法門?
乙:我沒有修止觀或四念處,修行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來修,止觀或四念處還是生滅心,不能見到不生不滅的佛性,要明心見性就要用「真心」來修。
甲:你所說的「真心」怎麼修?
乙:我用「無相拜佛」、「無相念佛」來修,不用任何形相來拜佛、念佛。
甲:拜佛、念佛不就是形相嗎?如何說是無相?
乙:無相就是一念不生,如同參話頭,念頭未生前是無相、是真心,念頭生起是有相、是妄心。
甲:你現在是有相還是無相?
乙:我現在是有相。
甲:怎麼到達無相?
乙:我在修「無相拜佛」、「無相念佛」很專心的時候,就可以體驗到無相。
甲:你體驗到無相,對你的身心有什麼幫助?能否降低煩惱?
乙:可以啊!
甲:以我的淺見,你的體驗是「無分別定」的可能性居多,並沒有「見法」的智慧。
乙:一念不生、如如不動就是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這不就是明心見性嗎?
甲:見法性是看清一切法緣生緣滅、空寂如幻而不疑不惑,不是有時見、有時不見,而是沒有錯覺和執見,時有時無的那是定。禪宗六祖大師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可見,重點在於覺悟諸法的真相,而不是不起念頭,有念而沒有執取,才是真智慧。
乙:不是說要「無念」、「無分別」、「不思善,不思惡」嗎?
甲:經典的意思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分別的覺知若是只有前五識的作用,而第六意識暫停,在見聞覺知的當下不起分別,這是無分別定而非無分別慧(般若慧)。
乙:那麼你的意思是說我體驗到的「無相」、「真心」只是無分別定囉!
甲:有可能,這需要虛心地在沒有預設立場的心態下,經過仔細的自我觀察才可以判定,有許多人對般若空義不得勝解,可能會有這種錯認的情況。
乙:可是空是不圓滿的,常住真心才是圓滿的,不是嗎?
甲:這只是後期佛教的說辭而已,就勝解空性的修行體驗,沒有真妄的自性實體,對諸法有執取就是妄心,沒有執取就是真心。如果還認為有自性實體的常住真心,那就和外道的梵我思想混淆不清了。
乙:那麼,常住真心也是一種執取囉!
甲:佛為初學者說有生死有涅槃,這是依世俗諦的方便說,對久學者則說生死、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空亦復空,掃除心中一切執見,名為諸法實相,「常住真心」的內容就是三法印的重新包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即是一實相,若不明白這點,以為離生滅無常的當下之外別有常住真心的實體,那就是不了解佛法真正的含意了。
乙:難道的古德修禪也會有錯認的嗎?
甲:當然,修禪如果沒有明眼的善知識,那是以盲引盲,十分危險的。古德的修行和見地如何,我們不敢妄加評斷,這不是全對或全錯,全有或全無的二分法,悟境有深有淺是很正常的,所以達摩祖師以『楞伽經』印心,惠能大師由『金剛經』悟道,雖各有法緣,而都有經典作為依據。
乙:這樣看來,法門也是各有應機囉!
甲:四念住、止觀由淺入深,漸入佳境,參禪頓悟真如法性,都可以入佛知見。而四念住、止觀的修行,由聞慧、思慧而進入修慧,循序漸進,所謂「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其實是很穩當的,比較不會走入歧途。對一般煩惱深重、知見糾纏的凡夫而言,頓悟頓超雖然吸引人,但容易落入增上慢,有好高鶩遠之嫌,以我個人淺見,修行還是腳踏實地的好!
乙:這樣修行,不是很慢嗎?
甲:快慢和自己的根器和精進程度有關,並沒有速成的法門,只要找到平坦的菩提大道,一直向前走,遲早會到達,在修行的過程中,智慧的光明逐漸顯現,散發出歡喜自在、慈悲柔和的氣質,不是很美的嗎?何必執著快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