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507|回复: 0

談隨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1-2012 12:48:0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黃國達

中國佛教常談到隨緣,到底什麼是隨緣,經典中少有提到,大底是隨機緣而度化眾生之意。後代則有隨緣不變、真如隨緣之說,以及達摩談入道之途有二:理入和行入,行入之中有「隨緣行」,謂得失隨緣,心不增減。

        一般人對隨緣的理解,常是比較消極的。碰到挫折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隨緣吧!」隨緣是什麼?最為簡單的理解,隨緣就是隨順因緣。「因緣」的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然而,如何才能合乎中道,則須進一步釐清。

        要了解因緣,則要了解「緣起」?阿含經中多說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又云:「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及「但見於法,不見於我」。龍樹菩薩在『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所以「一切法因緣生」是佛法的大義,即是以智慧如實正觀一切法,由此而見到「法」——無常、無我、空寂無生,唯是假名有的中道實相。

        明白因緣法,那麼面對各式各樣的遭遇,唯有隨順因緣,不迎不拒,沒有執取,才是正確的態度。其中不帶有成見、偏見、主觀的要求,也不是一味地逃避、掙扎,而是放下憂慮和恐懼,勇敢地承擔責任,盡力而為,這就是隨緣。

        然而人們總是違逆因緣,明明內在、外在條件並不具足,卻渴望立即得到,這就是貪愛;明明會造成苦果,卻只顧眼前的享樂,這就是愚痴——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智慧所導致的偏差心態!

        人為什麼常常會違逆因緣?正因為沒有如實地看清因緣的真相,產生自我意識、成見、偏見及主觀情見,這些都是非因緣的預存見解,以之投射在自身、他人、事物和外在環境上,就會造成矛盾、衝突,成為內心憂愁、悲哀、恐懼、不滿、怨恨的苦惱。
   
        當因緣所呈現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而人們希求生,厭惡、害怕、逃避老、病、死,這是自我意識在作祟;當因緣所呈現的是成、住、壞、空的自然過程現象,而人們希求成、住,厭惡、害怕、逃避壞和空,這是成見、偏見及主觀情見在作祟。

        其實生而沒有具足福德、智慧,生了之後要受很多身、心的苦;成和住固然成就了許多因緣,然而如果不好好珍惜,反而起驕慢心、損福或在無意中造了惡業,則壞和空會提早來臨。反之,無論在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之中,能看清當下的因緣,不驕傲也不氣餒,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以慈悲心結善緣,則時時、處處都是增長福慧的因緣。

        那麼,隨緣是否一味的順從呢?這要分兩方面來說:一、外在的事物,自然是眾多因緣所造成的,包括自己的能力、體力和努力都是因緣的一部份,不是自我主觀的願望就可以左右的,如經中所說「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的操控是違逆因緣的。所以,無論結果如何,一律接納因緣,放下自己的執取。例如:我努力工作,自己覺得對公司很有貢獻,替公司節省了很多開銷,但是老闆並不知情、上司也沒有替我爭取,既沒有加薪、也沒有升職,心裡難以平衡,到底要不要直接跟老闆談呢?

        這可以先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在適當的場合,根據自己的個性,做一些表達,結果如何,不需要期待、也不必計較,畢竟加薪或升職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而是由整體的因緣來促成,只要問心無愧、自我肯定就可以了,其他的就隨緣吧!

        二、 內心的修持:當貪瞋等煩惱顯現時,是否也隨著煩惱走呢?當然不是!那麼就不需要隨緣了嗎?要明白貪瞋等煩惱現起時,正是修行的好機會,所謂隨緣不是跟隨業力、習氣走,被煩惱所縛,而是看清楚煩惱生起的因緣,無非是我見、常見、有見、無見、一見、異見等自性見所掀起的波濤,丟掉這些繆誤的自性見,正可以看到真實的因緣,這樣才能真正的隨順因緣而不隨逐煩惱。

        例如:某同修最近婚姻關係出現危機,他以男人工作繁忙需要加班等理由,時常夜歸。他的太太懷疑他有了外遇,於是爭吵、冷戰,不得安寧。同修們勸他及早回頭,他卻認為對方很需要他的關懷、家裡氣氛很糟,待在家裡很煩,只是朋友而已,不要小題大作。他覺得凡事自在隨緣,何必拘泥小節?後來證實確有其事,這是沒有遵守戒律的例子,因為沒有正知正見,以隨緣為藉口,名為當下自在,卻是放縱情欲,傷害配偶。真正學佛者,就要勇於認錯,好好反省自己的偏差,努力修學禪定、智慧、慈悲來對治自己的情欲,如果有困難,還要與同修研究、向老師請教,以解決心裡的衝突,不要認為這是很丟臉的,這樣做才是光明正大的呢!

        隨順因緣大致來說是順於解脫的,但從菩薩道入世利他的精神來說,更要有創造因緣的開創性,無論是何種願行,其所隱含的無非是去腐生新、改造現狀的企圖心與行動力。

        然而這種改造現狀的企圖心與行動力,若沒有慈悲和智慧的引導,則不能避免落於世俗化的「創造」、「改革」的盲點。若是慈悲心不足,過程中可能會以滿足自己的成就為優先,忽略他人,而在無意中傷害他人;若是智慧不足,則在過程中可能因過份投入、過份執著,而焦慮不安!

        譬如學佛者成立佛教團體,從事宏揚佛法或慈善公益活動,理想和熱心可嘉,有時卻難免因為忽略自身慈悲、智慧、定力的修持,導致不和。這就要能「隨順因緣」,照顧工作伙伴和彼此的和諧,然後才可以順利地「創造因緣」,淨化人心、普利有情。

        另外,有同修從事某些保險或直銷工作,由於企業文化強調未來的成就,激勵成員們努力衝刺、創造業績、追求卓越,因此忽略內心的平靜,壓力很大無法紓解。以佛法來說,就是不必迷信快速成就的美夢,那些「潛能開發術」不外乎世俗化的技巧。只要抱持平常心,腳踏實地、積極地去做就好了,如果成績不理想,只是自己的能力還沒有充份發揮,或外在因緣比較欠缺,隨順因緣,而不必感到自卑。在過程之中,也要以慈悲和真誠的心對待顧客和團隊伙伴,不要因為急於看到成果而逾越分寸。

        隨順因緣,然後再創造因緣,就不會有所偏頗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